在安徽省合肥市殯儀館的西北角,有兩間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灰色平房,東邊的一間是辦公休息室,西邊的一間屍檢解剖室。
見到秦明時,他正站在解剖室的門口做一場法醫科普的直播,已接近尾聲。
雖然解剖室裡淡黃的燈光,透出門框,打在他的身後顯得有些柔和。但福馬林氣味中夾雜著血腥味,卻直衝腦門,讓人不禁有點不寒而粟。
「這個解剖室剛剛使用過,還能聞到一些氣味。」下了直播,秦明指了指擺在房間正中心的不鏽鋼解剖床,淡定地告訴記者。
秦明是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鑑定管理處警務技術一級主管、《法醫秦明》系列懸疑小說的作者,也是百萬級粉絲的新媒體平臺內容創作者。在他的身上,圍繞著「明星警察」「當紅作家」「網紅大V」等眾多標籤,但是秦明一直堅持稱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法醫」。
對秦明的採訪,從他的法醫「主場」開始。
「找到真兇是對死者最大的慰藉」
有人說,所有的意外都是命中注定。
對於秦明來說,當法醫是「意外」,而在熟悉秦明的人看來,這是「註定」。
1981年,秦明出生在安徽省銅陵市,父親是一名警察,母親是醫院的護士長。高考那年,父親執意讓他子承父業,讀警校當警察,但母親卻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夾在父母中間的秦明,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填報皖南醫學院的法醫專業。
「這樣既是警察,也能學醫。」秦明回答了父母出的「選擇題」,也給他的職業生涯做出了選擇。但此時的他並不太清楚法醫是幹什麼的,只知道可能會接觸屍體。
讀法醫專業必須要邁過一道坎,那就是屍體解剖。秦明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觀看屍體解剖的經歷,法醫師父帶著他仔細觀察屍體上的傷痕,最終推理出了死者的死因,並鎖定了兇手。
「雖然我也會感到血腥,但我沒有想到我能那樣冷靜。」秦明說,破案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法醫這一職業還原真相,捍衛正義的重要意義。這次經歷,讓他堅定了在法醫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大學畢業後,秦明考入安徽省公安廳,成為物證鑑定中心的一名法醫。從警沒多久,秦明就接手了一起小樹林女屍案。在現場偵查過程中,秦明與同事在女屍的附近又發現了一具白骨化的屍體,兩位死者都是年輕的女子。
「雖然我不應該帶著情緒去到工作中,但是當看到兩個年輕的姑娘被害時我的內心充滿了憤怒和惋惜,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儘快破案,讓殺人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在法醫提供的屍檢結果以及警方通力合作下,殺人兇手很快落網。
秦明形容法醫是「屍語者」,要通過死者屍體上細微痕跡,推斷死亡時間、死亡原因等信息,還原重構現場,為案件偵破提供關鍵信息。
「每一具屍體生前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找到真兇,這是對死者最大的慰藉。」秦明說。
據粗略估計,秦明從業至今已經檢驗了上千具屍體。隨著職業經驗和人生閱歷的積累,這些年裡,秦明的心路歷程發生了變化:從對死者悲憫,到對犯罪分子的憤恨,如今則是對生死的淡然。
「法醫經常與死亡打交道,已經看破了生死,因為有了這份對生死的淡然,才更多了對生活的熱愛。」秦明說。
「寫作靈感全部來源於法醫工作」
秦明被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他的法醫秦明系列小說。
正如他意外進入法醫行業一樣,走上作家之路也充滿了偶然性。
秦明告訴記者,他是單位裡最早使用博客的一批人,在他關注的博主裡,有一位急診科醫生經常在微博裡分享自己的職業經歷。受其啟發,2012年春節休假期間,他在自己的博客上開始分享根據職業經歷改編的法醫探案故事。
當天的博客發布後,秦明就去睡覺了,沒想到第二天打開電腦,他看到了一千多個點讚還有幾十條評論。
「當時有一些欣喜,很多網友催我繼續更新。」秦明說,這群網友是我創作之初的動力之一,之後他成為了天涯社區的版主,讀者也越來越多,每次更新都能收穫幾十萬的閱讀。
隨著文章熱度升高,一些圖書編輯也找到秦明協商將他寫的故事出版成圖書。但是出於公職身份顧慮,秦明婉言拒絕了邀請,直到被一封長長的微博私信打動。
「信裡的文字很誠懇,編輯說了一段我非常贊同的話,她說將我的故事寫成書,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醫、接受法醫,從而能夠樹立起法醫群體的正面形象。」秦明說,自己的顧慮打消了,第二天就把出書的想法告訴了單位領導並獲得了支持。
秦明書中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改編於真實案件。處女作《屍語者》中的最後一案《午夜兇鈴》給很多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婚紗攝影店裡一家三代六口人被殺的情節,原型正是發生在安徽某市的滅門兇殺案。當時負責屍檢工作的秦明根據屍體上的傷口判斷,兇手作案時,刀鋒刺到了骨質上,刀尖受阻,手部會被沒有護手的自製刀具滑傷,這就有可能會在現場留下血跡。經過仔細勘察,果然在案發現場的牆上提取到了兇手的血液,據此鎖定了兇手。
「法醫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我的靈感也全部來源於此,寫不出來的時侯,去一個案發現場、做一次屍檢,回家之後我的創作靈感又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了。」秦明說。
利用業餘時間,秦明已經創作《法醫秦明》系列、《守夜者》系列和科普系列等14本作品,不僅讓法醫這一職業走進了大眾視野,被讀者接受喜愛,還通過一個個案件,增強讀者懲惡揚善、遵紀守法意識,以及對社會深層次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秦明告訴記者,以前很多人忌諱法醫職業,不願意和他握手。「現在的籤售會現場,很多人都會主動與我握手了。」
「做法醫科普是想傳遞真相」
「16歲少年殺死嬸嬸後逃匿,法醫卻因為這個細節被罵?」
「南醫大案兇手被判死刑:追兇28年,警察和兇手都在做什麼?」……
平日裡,秦明的新媒體帳號也經常會發布一些案件相關的更新。這些文章短小精悍,懸念十足,語言不乏機智詼諧。
「網際網路上眾聲喧譁,特別是一些傷亡案事件,總會伴隨著謠言傳播。這不僅會損害公安機關的形象,還會引起輿論失焦,不利於案件的偵破。我想通過這些網絡平臺,用我專業的知識向大家做一些科普,向公眾傳遞事實真相。」於是,秦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頭條號等平臺上開設了個人帳號,由於精力時間有限,他與經紀人組建了新媒體編輯團隊,一起商議選題,創作文案,再由團隊成員負責不同平臺的日常更新和運營。
最新一期的「法醫秦明」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就是一篇「澄清文」。今年,安徽亳州發生了一起少年殺害嬸嬸的命案。案發後,一張受害人家門口的照片在網上傳播起來。在照片中,受害人家大門緊閉,門口堆放著勘察民警留下的口罩、手套、防護帽、鞋套。這讓很多網友質疑警察在受害人家亂丟垃圾,不尊重死者,評論區甚至出現了一些謾罵警察的評論。
秦明看到相關言論後立即站了出來,為這一「細節」做專業的解釋:法醫進入案發現場需要佩戴防護設備,勘察結束後,這些防護用具就會變成「勘察垃圾」,會劃定的區域暫時存放,之後再做無害化處理。
「這起案件偵破過程中,警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這些負面的評論卻將大家的視角引向了相反的方向,這時候我一定要站出來發聲,讓群眾知道真相。」秦明說。
今年6月,秦明的新媒體團隊入駐了法治日報社旗下「法治號」平臺。秦明認為,這是一個專業、權威的政法新媒體平臺,自己會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滿足平臺上更加冷靜、理性的讀者。同時他認為政法宣傳應該更加多元和包容,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除了法醫科普、案件解讀,秦明還時不時來場直播,和讀者們面對面聊天侃大山。
「秦月半」是秦明的讀者對他的暱稱。在直播時,讀者們常常會用這個暱稱「刷屏」。
「他們是說我胖了,我入警時體重130斤,現在漲了快60斤。」秦明說。
青蔥歲月的鈴鐺姐姐和秦明(左圖)VS現在的他(她)們
有些讀者推測,是不是同時做法醫工作和寫書創作壓力太大,讓秦明「過勞肥」。對這個問題,秦明開玩笑地說:「我長胖不是『工傷』,全都是因為我管不住嘴,邁不開腿。」
秦明說話風趣幽默, 笑起來有些憨萌。成為明星作家,擁有千萬粉絲後,秦明也絲毫沒有「偶像包袱」。每次直播前,經紀人都會勸他化個妝,開個美顏,提升下「顏值」,但從來沒有成功過。
「這樣挺好的,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不做作的老秦,一個真實的法醫。」秦明說。
來源:法治日報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