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大師豐子愷,用漫畫為魯迅小說裝上麥克風,便於更多群眾閱讀

2020-12-12 月半悅讀

魯迅先生與大師豐子愷,很難讓人把兩人聯繫起來。

兩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一個永遠是橫眉冷對,一個向來是慈眉善目;

一個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麻木的國民,一個畢生用一支畫筆畫盡心中慈悲。

可是,兩位先生又有著相同的經歷,都曾遠渡重洋,接受了新文化的影響。

也都見證了中西文化、國力的差異,意識到了國家的衰弱。

他們是最早那批本著對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的深切關懷,開始進行深沉思考的人。

對於當時的積弱已久中國,兩人都有著悲憫的濟世之心。

01、兩大文學巨匠的「撞車」

其實,兩位先生之間相交頗深,魯迅先生對後進文學青年很是關懷和愛護,並儘自己所能的扶持。

1925年,兩人曾在差不多的時間翻譯了廚川白村文藝著作《苦悶的象徵》,可在準備出版時卻「撞車」了。

這種情況在當時很罕見,也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一位是當代文豪,聲名在外,一位是後學新進,名不見經傳,到底誰的譯作更勝一籌?

魯迅先生從豐子愷的學生季小波那裡知道了此事,認為豐子愷的譯作更加易讀,且富有文採,就囑付出版他作品的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出版。

這既是對豐子愷才華的認可,也是對這位剛剛走上文壇的新人的愛護和扶持。

可想而知,如果魯迅譯本先行出版上市,以他當時在文化界的名氣,勢必會影響到豐子愷譯本的銷路。

豐子愷自是明白,魯迅先生的譯作在對原著的理解和文筆上是遠勝自己的。

後來,豐子愷由畫家陶元慶引見,去上海拜訪了魯迅先生。

說到這件事,魯迅先生認為根本沒什麼關係,一本書有幾個譯本是很正常的事,正好可以取彼之長,補己之短。

因此,豐子愷內心的顧慮徹底消除,對魯迅先生也是更加心懷仰慕,在他很多作品中也多次提到魯迅先生對他的扶持。

這在我們聽慣了文人相輕的文化圈子裡,無異於一股清風。

這次「撞車」事件,不僅反映了兩位文學巨匠高尚的人品,也折射出兩人都想把好的外國文學作品帶給更多國人的普世情懷。

02、用漫畫給魯迅先生的講話裝上麥克風

豐子愷一直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情有獨鐘的。

他認為魯迅先生的小說,大多是對於封建社會強力諷刺,正是有賴於有這種強有力的破壞,才有後來輝煌的建設。

當年,老家石門灣的緣緣堂還沒有被日軍炸毀的時候,豐子愷常常在寂靜的午後,為孩子們誦讀魯迅先生的小說。

即使在戰亂時逃難時,嘗遍千辛萬苦,歷盡滄桑,豐子愷也沒有因悲傷哭過。

可是讀著魯迅的小說,他就會落淚,聽他讀的孩子們也會落淚。

然而,給孩子們誦讀魯迅的小說,只有自己的孩子們能聽到。

他想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魯迅先生的作品,認識到裡面的價值。

於是,豐子愷就有了把魯迅的小說畫成畫的想法。

《藥》

他的初衷是:「我把魯迅先生的小說譯作繪畫,使它們便於廣大群眾閱讀,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

而且,生於1898年的豐子愷,也做過十四、五年的清朝人。

他對於魯迅小說裡描寫的,那種「清末男人都拖著辮子,女人都裹小腳,而且服裝也和現今大不相同」的情況是親身經歷過的。

豐子愷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回想出當時的社會形態。

再加上小說的背景應是紹興,離他家鄉崇德只二三百裡,即使全未熟悉紹興風物,兩地也多有有相同之處。

《社戲》

因此,他來作這些畫,比四十歲以下的其他畫家來說,還是有一點是便當的。

所以,熟知兩位先生的人說,魯迅的文章裡,有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裡有魯迅的精神。

03、《漫畫阿Q正傳》的艱難出版路

這個想法很好,可是施行過程卻是歷經了波折。

在魯迅先生逝世後不久,為了敬告先生在天之靈,在日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前的1937年春,他完成了54幅《漫畫阿Q正傳》。

可是,交由同鄉帶到上海南市的工廠印刷的時候,印刷廠卻被日本人的炸彈吞噬了,那54塊鋅版連同原稿都在炮火中成了灰燼。

1938年,豐子愷帶著全家人四處逃難流亡。

離開石門灣的時候,為了不連累家人和同船逃難的人,他忍痛把辛苦畫出的《漫畫日軍侵華史》沉入河中,可是卻重畫了《阿Q正傳》。

不幸的是,這版畫稿在廣州出版時,剛連載了兩幅,竟然又被日本人的炮火給毀了。

後來,豐子愷在桂林師範任教,為生計奔波之時,不復有餘暇與餘興再畫。

直到他辭了桂林師範職務,將要赴宜山浙江大學時,在等舟車的閒暇間,才再次重作《漫畫阿Q正傳》。

此時,他對這冊漫畫已經駕輕就熟,「不旬日而稿已全部復活,與抗戰前初作曾不少異」

《漫畫阿Q正傳》

1939年,豐子愷在畫《護生畫集》第二集時,他的漫畫《阿Q正傳》,也終於在抗日戰爭進行到最慘烈的時期面世了。

所以,他說:「可見炮火只能毀吾之稿,不能奪吾之志。只要有志,失者必可復得,亡者必可復興。此事雖小,可以喻大。」

直到1949年,十年的時間裡,這本漫畫被刊印了15版。

因為《漫畫阿Q正傳》和《護生畫集》一樣,即使文盲都能看懂,即使收入低微的腳夫都能買的起。

《漫畫阿Q正傳》

如同豐子愷在出版的序言中寫的:

敬告魯迅先生在天之靈,全民抗戰正在促吾民族之覺悟與深省,將來的中國,將不復有阿Q及產生阿Q的環境。

新中國的成立,隨著解放的到來,全國人民一起站了起來,終於不再復有產生阿Q的環境。

可是社會上還有舊時代的惡勢力的存在,要把它們徹底消滅,還需要魯迅先生作品裡那種破壞的力量。

所以豐子愷認為,魯迅先生的諷刺小說,在現在還有很大的價值。

經歷過解放前黑暗和腐敗的豐子愷,發自真心地熱愛共產黨和新中國。

新社會的美好,也與豐子愷的內心追求是吻合的。

因此,1949年,豐子愷趕往上海,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並用《繪畫魯迅小說》為新中國獻禮。

在他的筆下,魯迅先生的作品以插圖的方式更加準確生動呈現在大眾眼前。

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也方便了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魯迅作品要表達的精神。

魯迅認為:「漫畫的第一緊要的是誠實,要確切的顯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

而這,又何嘗不是對豐子愷畫的評價!

#「閃光時刻」主題徵集活動二期##文史觀天下#

相關焦點

  • 豐子愷——動蕩年代裡的漫畫大師
    1898年11月9日這一天,浙江崇德縣石門灣當地一位姓豐的人家中喜獲麟兒,父母為其取名為豐仁,小名為慈玉,希望他心懷慈悲、溫潤如玉。到了上私塾的年紀,私塾先生為他改名為「子愷」,寓意讓他一生順遂。可誰料世事無常,少時喪父、中年戰亂、晚年動蕩......豐子愷的一生未能遂了其名之意。然而,生活的苦,並不能打擊倒這位未來的畫壇大師,他一邊接受著、努力生活著,一邊清醒且慈悲的看著這人間正道。
  • 「中國現代漫畫之父」豐子愷,因病去世留下7個子女,後來怎樣?
    由於近代中國政治環境較為特殊,世道雖然不濟,文化上的百家爭鳴卻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標籤,社會土壤滋生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大師。這些大師中有魯迅、沈從文、矛盾等文壇大家;有錢學森、童第周、李思光等科技新星;還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書畫大師。
  • 太空新增小行星「豐子愷星」 以桐鄉漫畫大師命名
    由國家天文臺提出將小行星1998VV35命名為「豐子愷星」的申請,於6月3日獲得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該星於1998年11月9日由國家天文臺發現,這天恰是豐子愷先生100華誕。該星國際編號後四位9811正與豐子愷先生出生的年、月(1898年11月)完全相符。
  • 「中國近代漫畫的鼻祖」豐子愷,先生也是個愛國憤青
    在解釋完原因後,特務才知道自己跟蹤錯了人,連連道歉,周圍的圍觀群眾也開心地笑了起來,一場鬧劇也結束了。是的,那個不辭辛勞救了一隻雞的老人就是豐子愷。「意到筆不到」,說的就是豐子愷。這種「不要臉」的畫風,反倒讓豐子愷收穫了大量的粉絲。所以,在上個世紀三五十年代,豐子愷的漫畫算得上是國民的精神食糧。除了「不要臉」以外,豐子愷的漫畫有種濃厚的市井氣息,說白了就是更接地氣。
  • 中國現代漫畫鼻祖:豐子愷
    豐老作為一名愛國主義文藝青年,大後方國民團結,抗日氛圍積極,豐老便發出藝術救國之號召,用抗日宣傳畫的形式發揮他的作用。由於後方物資緊缺,而且隨時都在移動中,沒有固定居所,油畫這種需要長時間耗而且畫材昂貴的形式是不可能的了,故而豐老使用毛筆畫漫畫,材料易取,便於登報,於是發展出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風格。
  • 豐子愷漫畫館 | 漫畫名家到這裡獻藝
    (「豐子愷漫畫館」展出的畢克宮作品——「黑交易」)1「豐子愷漫畫館」,作為中國第一個漫畫館,常常有名家的作品展陳漫畫,是繪畫中的隨筆、小品,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描繪生活、時事,運用變形、比擬、象徵、暗示、影射等等手法,構造詼諧、幽默的畫面,從而達到諷刺或歌頌的效果,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思泉特別喜歡欣賞那些健康向上的漫畫作品。
  • 民國大師學漫畫,兩次改編《阿Q正傳》,被毀:為偶像做事,不累
    這是民國繪畫大師豐子愷的人生哲學。豐子愷的漫畫,風格清新,處世真誠。觀其漫畫,如沐春風,觀其言語,如飲甘泉。他一生隨心所欲,悠然自得。一、豐子愷與竹久夢二的「邂逅」豐子愷的作品,同他的人一樣,都有無窮的情味。然而,這樣的豐子愷,並不是一日練成的。人的成長,要經歷「打碎了重塑」的過程。
  • 豐子愷涉茶漫畫之禪意作淺析
    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翻譯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豐子愷(1898-197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浙江崇德(今桐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 覓畫記`豐子愷:「感想漫畫」幾乎是他獨創(上)韋力撰
    豐子愷在《漫畫的描法》一文中說:「『漫畫』二字,實在是日本最初創用,後來跟了其他種種新名詞一同傳入中國的。日本最初用『漫畫』二宇的.叫做葛飾北齋。」孫曉龍在《快樂著的笑的年輪——中國漫畫百年回眸》中稱:「北京現代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一套《老漫畫》叢書,比較全面地為現代人展示了1912—1949年解放前大量的舊中國漫畫作品,其中提到中國漫畫應是從1916年方生在《民國日報》上發表『方生漫畫』的那段時間開始的。我想大概是這樣,但或許是從還要早一些的1911年《真相畫報》的創刊算起罷。」
  •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圖為臺灣漫畫家蔡志忠(中)張鑫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3日電(張鑫 許婧)由上海文史館書畫研究社與臺灣糖葫蘆文教基金會合作主辦的「豐子愷·蔡志忠——漫畫藝術兩岸交流展暨研討會」13日在上海揭幕。
  •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豐子愷的茶漫畫
    咱們近現代著名的畫家豐子愷也是一個愛茶之人。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中國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諸藝兼擅,曾被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稱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美學大師朱光潛稱頌他「從頂至踵,渾身都是個藝術家」。豐子愷的文與畫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別性,曾經令許多人好奇。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他不僅是中國漫畫藝術的開山大師,而且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獻身美育的實踐,他強調師法自然,重視自然美;崇尚藝術創作中形與態的自然,而非矯飾、斧鑿、造作的天然之態;憎惡卑俗的美、病的美,執著追求健全的美。
  • 豐子愷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亮相上海書展,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 一學就會丨我們為什麼要學豐子愷的漫畫呢?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在漫畫、散文、音樂、翻譯、藝術理論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漫畫尤為世人稱道,名曰「子愷漫畫」,創作已80餘年,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子愷漫畫的構成。首先,繪畫題字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筆,畫前我們須要靈活掌握毛筆的特性,懂得怎樣才能畫出流暢遒勁的線條,怎樣才能寫得一手好字,這是學習子愷漫畫的第一基礎。畫在什麼紙上其實並不重要,豐先生早期不拘紙張,什麼香菸盒的背面、新聞紙、各式講義,甚至孩子們的作業本上,靈感一來,順手拈來;後期彩色漫畫則選用宣紙,和畫中國畫沒什麼區別了。
  • 一學就會丨我們為什麼要學豐子愷的漫畫呢?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在漫畫、散文、音樂、翻譯、藝術理論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漫畫尤為世人稱道,名曰「子愷漫畫」,創作已80餘年,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子愷漫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它開創了中國抒情漫畫的先河,普及了漫畫一詞在中國的廣泛應用。
  • 豐子愷的經典漫畫,你看過哪幾副?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近來,重翻豐子愷先生的漫畫,甚覺有趣、可愛,勾起了滿滿回憶,這裡分享給大家:朋友們, 你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有趣作品嗎
  • 中國美術館展出「漫畫人間——豐子愷的藝術世界」
    充滿古趣的畫中人物不僅穿上了現代人的衣裝,有的畫作題署還直接寫上了英文,這些人間的「現代相」,於平淡中見深沉,於日常中寓哲理。  1924年,時年26歲的豐子愷畫了一幅《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刊載在《我們的七月》雜誌上。
  • 揭秘|豐子愷以「不要臉」新畫法開啟中國漫畫首頁
    豐子愷漫畫《村學校的音樂課》 「畫中有詩意,弦外有知音」。「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泰戈爾作家鄭振鐸除了推崇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還把這些畫命名為「漫畫」。——鄭振鐸「子愷漫畫」就此在中國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美術世界。豐子愷也被稱作「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1一次街頭偶遇 催生全新畫風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於浙江桐鄉市石門鎮。
  • 豐子愷的漫畫,將今天的教育焦慮,完美的展現了出來
    對於如今發生的這些事情,豐子愷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考慮到了,並通過漫畫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如今看來,豐子愷是很有先見之明的。對於教育孩子的焦慮,家長們還是應該放平心態。 一、豐子愷的簡介作為一位非常出名的教育家,豐子愷創作了非常多的漫畫
  • 這個「成都豐子愷」,畫了上萬張喪喪的漫畫!
    生活中的共鳴就是這麼奇特,  一個句子,一首音樂,一幅漫畫,  一有好感就容易淪陷,  一喜歡上就愛不釋手,  所以,小時候才屁顛屁顛追著小賣部買漫畫,  昏天黑地廢寢忘食地閱讀,  那時候的貪婪,現在想起也不禁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