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與大師豐子愷,很難讓人把兩人聯繫起來。
兩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一個永遠是橫眉冷對,一個向來是慈眉善目;
一個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麻木的國民,一個畢生用一支畫筆畫盡心中慈悲。
可是,兩位先生又有著相同的經歷,都曾遠渡重洋,接受了新文化的影響。
也都見證了中西文化、國力的差異,意識到了國家的衰弱。
他們是最早那批本著對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的深切關懷,開始進行深沉思考的人。
對於當時的積弱已久中國,兩人都有著悲憫的濟世之心。
01、兩大文學巨匠的「撞車」
其實,兩位先生之間相交頗深,魯迅先生對後進文學青年很是關懷和愛護,並儘自己所能的扶持。
1925年,兩人曾在差不多的時間翻譯了廚川白村文藝著作《苦悶的象徵》,可在準備出版時卻「撞車」了。
這種情況在當時很罕見,也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一位是當代文豪,聲名在外,一位是後學新進,名不見經傳,到底誰的譯作更勝一籌?
魯迅先生從豐子愷的學生季小波那裡知道了此事,認為豐子愷的譯作更加易讀,且富有文採,就囑付出版他作品的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出版。
這既是對豐子愷才華的認可,也是對這位剛剛走上文壇的新人的愛護和扶持。
可想而知,如果魯迅譯本先行出版上市,以他當時在文化界的名氣,勢必會影響到豐子愷譯本的銷路。
豐子愷自是明白,魯迅先生的譯作在對原著的理解和文筆上是遠勝自己的。
後來,豐子愷由畫家陶元慶引見,去上海拜訪了魯迅先生。
說到這件事,魯迅先生認為根本沒什麼關係,一本書有幾個譯本是很正常的事,正好可以取彼之長,補己之短。
因此,豐子愷內心的顧慮徹底消除,對魯迅先生也是更加心懷仰慕,在他很多作品中也多次提到魯迅先生對他的扶持。
這在我們聽慣了文人相輕的文化圈子裡,無異於一股清風。
這次「撞車」事件,不僅反映了兩位文學巨匠高尚的人品,也折射出兩人都想把好的外國文學作品帶給更多國人的普世情懷。
02、用漫畫給魯迅先生的講話裝上麥克風
豐子愷一直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情有獨鐘的。
他認為魯迅先生的小說,大多是對於封建社會強力諷刺,正是有賴於有這種強有力的破壞,才有後來輝煌的建設。
當年,老家石門灣的緣緣堂還沒有被日軍炸毀的時候,豐子愷常常在寂靜的午後,為孩子們誦讀魯迅先生的小說。
即使在戰亂時逃難時,嘗遍千辛萬苦,歷盡滄桑,豐子愷也沒有因悲傷哭過。
可是讀著魯迅的小說,他就會落淚,聽他讀的孩子們也會落淚。
然而,給孩子們誦讀魯迅的小說,只有自己的孩子們能聽到。
他想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魯迅先生的作品,認識到裡面的價值。
於是,豐子愷就有了把魯迅的小說畫成畫的想法。
《藥》
他的初衷是:「我把魯迅先生的小說譯作繪畫,使它們便於廣大群眾閱讀,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
而且,生於1898年的豐子愷,也做過十四、五年的清朝人。
他對於魯迅小說裡描寫的,那種「清末男人都拖著辮子,女人都裹小腳,而且服裝也和現今大不相同」的情況是親身經歷過的。
豐子愷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回想出當時的社會形態。
再加上小說的背景應是紹興,離他家鄉崇德只二三百裡,即使全未熟悉紹興風物,兩地也多有有相同之處。
《社戲》
因此,他來作這些畫,比四十歲以下的其他畫家來說,還是有一點是便當的。
所以,熟知兩位先生的人說,魯迅的文章裡,有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裡有魯迅的精神。
03、《漫畫阿Q正傳》的艱難出版路
這個想法很好,可是施行過程卻是歷經了波折。
在魯迅先生逝世後不久,為了敬告先生在天之靈,在日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前的1937年春,他完成了54幅《漫畫阿Q正傳》。
可是,交由同鄉帶到上海南市的工廠印刷的時候,印刷廠卻被日本人的炸彈吞噬了,那54塊鋅版連同原稿都在炮火中成了灰燼。
1938年,豐子愷帶著全家人四處逃難流亡。
離開石門灣的時候,為了不連累家人和同船逃難的人,他忍痛把辛苦畫出的《漫畫日軍侵華史》沉入河中,可是卻重畫了《阿Q正傳》。
不幸的是,這版畫稿在廣州出版時,剛連載了兩幅,竟然又被日本人的炮火給毀了。
後來,豐子愷在桂林師範任教,為生計奔波之時,不復有餘暇與餘興再畫。
直到他辭了桂林師範職務,將要赴宜山浙江大學時,在等舟車的閒暇間,才再次重作《漫畫阿Q正傳》。
此時,他對這冊漫畫已經駕輕就熟,「不旬日而稿已全部復活,與抗戰前初作曾不少異」。
《漫畫阿Q正傳》
1939年,豐子愷在畫《護生畫集》第二集時,他的漫畫《阿Q正傳》,也終於在抗日戰爭進行到最慘烈的時期面世了。
所以,他說:「可見炮火只能毀吾之稿,不能奪吾之志。只要有志,失者必可復得,亡者必可復興。此事雖小,可以喻大。」
直到1949年,十年的時間裡,這本漫畫被刊印了15版。
因為《漫畫阿Q正傳》和《護生畫集》一樣,即使文盲都能看懂,即使收入低微的腳夫都能買的起。
《漫畫阿Q正傳》
如同豐子愷在出版的序言中寫的:
敬告魯迅先生在天之靈,全民抗戰正在促吾民族之覺悟與深省,將來的中國,將不復有阿Q及產生阿Q的環境。
新中國的成立,隨著解放的到來,全國人民一起站了起來,終於不再復有產生阿Q的環境。
可是社會上還有舊時代的惡勢力的存在,要把它們徹底消滅,還需要魯迅先生作品裡那種破壞的力量。
所以豐子愷認為,魯迅先生的諷刺小說,在現在還有很大的價值。
經歷過解放前黑暗和腐敗的豐子愷,發自真心地熱愛共產黨和新中國。
新社會的美好,也與豐子愷的內心追求是吻合的。
因此,1949年,豐子愷趕往上海,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並用《繪畫魯迅小說》為新中國獻禮。
在他的筆下,魯迅先生的作品以插圖的方式更加準確生動呈現在大眾眼前。
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也方便了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魯迅作品要表達的精神。
魯迅認為:「漫畫的第一緊要的是誠實,要確切的顯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
而這,又何嘗不是對豐子愷畫的評價!
#「閃光時刻」主題徵集活動二期##文史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