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圓鼻頭、大腦袋、頭上只有三根毛,你一定認識他——三毛。漫畫大師張樂平創造的這個形象,可能是中國最為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但你認識「三毛的朋友們」嗎?
在「三毛之父」張樂平誕辰110周年之際,「三毛的朋友們」今天(13日)首次在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集體亮相。由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三毛的朋友們」叢書,集齊張樂平在三毛漫畫之外的兒童漫畫作品《父子春秋》《小茉莉》《小貓咪咪》《小蘿蔔頭》《我們的故事》《寶寶唱》。
85年前,三毛形象第一次出現在上海的《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專業少兒社和張樂平生前工作的單位,少兒社一直是張樂平漫畫作品出版的主力軍,自1959年出版《三毛流浪記選集》以來,在60餘年的光陰裡,已編輯出版三毛漫畫逾50個品種。
「我父親是在1920年代末開始創作漫畫的,1935年創造了三毛形象。20世紀30年代,上海是中國漫畫的發祥地,當時中國的漫畫空前發達。抗日戰爭爆發後,父親在抗日宣傳隊創作漫畫,見到人民大眾受苦受難的樣子,堅定了他為人民創作的宗旨。解放以後,他畫三毛,還擴大了創作思路,畫了年畫、水墨、速寫等多種多樣的繪畫作品。」張樂平的幼子張慰軍感慨,「三毛太出名了,許多讀者不知道我父親還創作了其他漫畫形象。」
《寶寶唱》是張樂平創作的年畫,此次新書設計為展開的大拉頁,正反兩面都能閱讀,還配上了今天孩子們喜歡的兒歌。《小蘿蔔頭》裡既有小蘿蔔頭形象的漫畫故事,也有張樂平長期積累的其他兒童漫畫故事。《我們的故事》是從1956年開始在當時全國唯一的兒童畫報《小朋友》上連載11年的兒童漫畫集,張樂平從與兒童相處的生活感受出發,擷取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以小見大,描繪兒童家庭和校園生活漫畫。《父子春秋》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曾在《漫畫月刊》連載,生動反映了父子之間的交往互動。《小貓咪咪》是畫動物的漫畫書,張樂平不僅愛孩子,還特別愛動物,小貓咪咪就是他經常觀察和描繪的動物。
「三毛形象太『高大』了,遮蔽了『三毛的朋友們』。就漫畫藝術來說,張樂平先生的這些系列作品,同樣值得我們欣賞、珍存。」上海美協漫畫動漫藝委會主任孫紹波說,這個系列中自己最喜愛的就是《父子春秋》。「我的父親也是美術工作者,小時候,在父親的書架上找到《漫畫月刊》,最吸引我的就是《父子春秋》的連載。這是當時《漫畫月刊》為數不多的兒童題材漫畫。張先生在這個系列裡,用幽默諧趣又帶有調侃的手法,把家庭生活裡父與子之間趣事囧事,生動而誇張地表現出來。人們常常把《父子春秋》和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父與子》相提並論,但我們還是能深切感受到《父子春秋》是完完全全的中國味道的漫畫作品。」在孫紹波看來,「三毛的朋友們」系列展現了張樂平一貫的創作風格,畫面構圖疏密有致、線條勾勒輕鬆流暢、人物造型極其生動、動作姿態非常鮮活,畫面場景道具等細節設計也很到位。漫畫涉及的情節、畫面、對話,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就像弄堂鄰居樓上樓下的故事。
今年疫情期間,孫紹波受少兒社之邀,得到張樂平家人的支持,創作出版了三毛漫畫的新篇章《三毛抗疫記》。「這組漫畫以三毛和他虛擬的妹妹為主線,提煉抗疫期間一些有趣的生活細節,用幽默的漫畫語言,把這些小故事放大。比如三毛兄妹居家抗疫、自娛自樂,把書房想像成圖書館,把客廳想像成陽光沙灘,把陽臺想像成植物園,這是孩子們在疫情期間的特別回憶。還有三毛帶著妹妹在電視機前找媽媽的情節,反映了醫務工作者捨棄家庭,勇敢逆行的精神。」孫紹波說,漫畫的特點就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由表及裡、由點到面地把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融入作品。
「張樂平先生曾在少兒社工作,並在《小朋友》雜誌發表了不少作品;之後,張樂平先生的家人將三毛漫畫系列作品交由少兒社整理和出版。一代又一代少兒出版人辛勤耕耘,在不同時代力求完美呈現張樂平多姿多彩的藝術風姿和稚拙幽默的童心童趣。」少兒社社長馮傑說,經典品牌的發展既要有歷史的積澱,也要有當代的提升;首次將「三毛的朋友們」全明星陣容集齊,就是希望賦予張樂平漫畫品牌新的活力。「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對於張樂平先生以兒童為主角的漫畫作品,都有了新的感悟。他的作品歷經時間的考驗,越發閃耀著動人的光輝。紀念一位畫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再一次走進他的作品,與畫家同喜同悲。」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