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有一點「偏心」,他總是吹捧劉備陣營的人,用各種各樣的故事渲染他們的才幹和能力,可對曹操陣營的人,他又各種抹黑,即使好的方面也一筆帶過。
在羅貫中看來,劉備是《三國演義》的主角,為了襯託主角的光環,即使是抹黑其他配角也在所不惜。舉例來說,為了給諸葛亮塑造一個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人物形象,歷史上周瑜所策劃的赤壁之戰,就硬是套在了諸葛亮身上。
筆者讓諸葛亮做了許多事,先是舌戰群儒,又是草船借箭,連火燒赤壁,原是周瑜與諸葛亮不分青紅皂白的事情,也成了諸葛亮一個人的功勞,仿佛赤壁之戰的勝利全歸諸葛亮,與周瑜毫無關係。
另外,該書所描寫的幾個關於周瑜的故事,多有褒貶之分,尤其是《三氣周瑜》的故事,直接把周瑜刻畫成了一個小肚雞腸,剛愎自用,還多次破壞孫權與劉備聯合反對曹操的陣營,並多次陷害諸葛亮,最後反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所以,周瑜真的氣死了?究竟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一、「老實厚道」的魯肅
其實,周瑜並沒有氣死,他的真正死因是孫權和魯肅密謀暗算,說起這番話,不得不提起魯肅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偏正面,是一位忠誠的人物,只要諸葛亮說了一句話,魯肅就會隨心所欲,仿佛是被諸葛亮玩弄於掌中。
但是,在孫權與劉備的聯盟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並非諸葛亮,而是看似無害的魯肅。在東吳,魯肅可以說是一位尊貴而又遠近聞名的人物,表面上看,他既忠厚而又老實,實際上,他是東吳最尊貴的人物,他知道孫權心中只有一個主意,就是和曹操談判,然後合而為一。
除孫權外,魯肅也注意到大都督周瑜,而周瑜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讓孫權下臺,自己當上東吳唯一的領導人,很明顯,魯肅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所以他只好幫孫權想出一個對策。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稱魯肅為名人?因為魯肅和那些整天叫囂降曹的人不同,魯肅認為不能直接投降,他一直在找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這個人就是劉備,諸葛亮也跟著降曹,這讓魯肅非常高興。
簡言之,魯肅與周瑜的根本目的正好相反,魯肅一心一意教導孫權,要東吳發展,而周瑜只想擠孫權,同時要東吳發展。這種差異在原書中可以體現出來,魯肅和周瑜兩人,對諸葛亮的態度在孫權面前是完全不同的。
魯肅認為,東吳應該統一於諸葛亮,而周瑜則認為「瑜何生亮」。很久以前,魯肅就看到周瑜內心的真實想法,於是火速找劉備,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而諸葛亮也同意了,於是兩方立即達成了合作協議。
然而,魯肅早就預料到,諸葛亮來到東吳會被那堆頑固的儒生欺負,可他心裡明白,這些儒生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是他還是略微提了一下諸葛亮,讓他不要在孫權面前提曹操集團是多麼強大,諸葛亮頓時明白了魯肅的意思,他只說了三個字:降。
那麼,諸葛亮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呢?實際上,在魯肅囑咐諸葛亮不要說曹操厲害的時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已經明白,東吳內部並非表面上和睦相處,而是暗地裡風平浪靜,所以,他只是簡單地說了幾句。
那是一場苦肉計,而且這場苦肉計比周瑜打黃蓋那場更洶湧更狠毒,事後,魯肅的最終目的達到了,孫權再次找回了自己的臉面和話語權,成了真正的江東之主,周瑜再也無法撼動孫權。
簡而言之,魯肅就是成功激怒了周瑜,不得不說,高手過招,招架殺敵,魯肅與諸葛亮、孫權合演此劇,效果顯著,讓周瑜無所遁形,看起來,人不可貌相,看似老實巴交的魯肅,利用計謀,無人能及。
二,真實的周瑜
再來談談周瑜,他是東吳名將,生於官宦之家,二十多歲時就當上了宰相,曾擔任過中郎、南郡太守等官職。周瑜與孫權一家是世交,他與孫權的兄弟孫策仍是夫妻關係,周瑜娶了喬公的大女兒大喬,孫權娶了喬公的小女兒小喬,這一點,周瑜與孫權仍是親密無間。
根據史實記載,周瑜不但有一身武藝,而且對音律也很精通,據說文武兼備,據說有一次與朋友喝酒,欣賞音樂,一般人早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可周瑜竟能聽出樂曲中的細枝末節,由此可以看出,他還是比較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
這麼一個有錢有勢,文武全才的公子,哪一個女子不欽佩呢?之後,許多女子彈琴時故意出錯,只能看到周瑜自己的一舉一動。但周瑜也有些愣了,根本不知道那些女人到底是意在何方,很認真地給她們指點,甚至還經常擔心東吳女子彈琴的水準,但卻不知是女人有意為之。
說起周瑜的性格,我們從他對彈琴女子的態度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胸襟寬廣,氣宇軒昂的人,據說,東吳有個叫程普的名流,他老得很,年紀大了,資歷多了,就看不起年少的少婦周瑜,常給周瑜下馬威,當眾讓周瑜難堪。
能周瑜一如既往地寬容寬容,對程普一再敬而遠之,最後讓程普心悅誠服,這樣一個胸懷寬廣的青年才俊,會不會因為顧全大局,被諸葛亮硬生怒火而死去?很明顯,這句臨終遺言「既生瑜何生亮」,是謠言,《三國演義》作者和其他不清楚歷史真相的人,在故意抹黑周瑜的形象,結果周瑜屢次成為諸葛亮的陪襯和世界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