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滑動查看故事梗概↑
像《天鵝湖》這樣讓人著迷而又經常被上演的舞劇是獨一無二的。舞劇裡的四小天鵝、黑天鵝32個「揮鞭轉」、喜劇和悲劇結局各有千秋等均廣為人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幾乎等同於芭蕾舞劇的代名詞。
而如同男女主角王子齊格弗裡德與天鵝公主奧傑塔多舛的愛情一樣,《天鵝湖》歷經埋沒、復甦、輝煌的曲折經歷,多年來一直令人津津樂道。經常被提到的故事就有,1877年時任莫斯科大劇院芭蕾總監尤裡烏斯·賴辛格編導的《天鵝湖》遭遇「慘敗」,直到1895年馬裡烏斯·彼季帕將《天鵝湖》重新搬上馬林斯基劇院的舞臺才大獲成功。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賴氏的《天鵝湖》長達7年間一直是「莫大」的活躍劇目,33場的演出量大大超越當時芭蕾演出20上下的普遍場次,是否「慘敗」值得重新定義,卻有一點不可否認,柴可夫斯基為舞劇譜寫的音樂被「莫大」修改得愈來愈多,將近1/3的原曲都被替換掉了。
第一位真正讓芭蕾舞《天鵝湖》、也讓柴氏原曲重新煥發耀眼光輝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並不為人所提及:列夫·伊萬諾夫,時任馬林斯基劇院舞蹈副總監、舞臺監督,也是彼季帕的助手,更是無可爭議的芭蕾編舞家。
柴氏的《天鵝湖》音樂給予了伊萬諾夫最大的靈感,他在其中聽到了「不安、沉思的音調,悲劇性衝突的哀鳴和人與命運的鬥爭」。也正是他為「白天鵝」設計了一系列的動作:高傲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單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條腿往外伸直,與支撐腿成直角),展示出不屈的向上飛躍的舞姿,雙臂波動,雙腳帶著身體平穩地旋轉;翻動手掌擋住臉部,顯露羞怯靦腆的姿態……與人們現在所看到的各版《天鵝湖》最接近的「始祖」版《天鵝湖》由此誕生。
巴蘭欽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編排的獨幕版芭蕾舞劇《天鵝湖》
如今公認為由「彼季帕編導了第一幕(在聖彼得堡原版中被稱為第一幕第一場)和大部分第三幕(原版稱為第二幕),伊萬諾夫編導了第二幕(原版稱為第一幕第二場)和第四幕(原版稱為第三幕)」。與大多數復排或改編《天鵝湖》的編導一樣,喬治·巴蘭欽同樣把伊萬諾夫編導的部分視為「珍寶」,他擔任編導的獨幕《天鵝湖》正是在這兩幕的基礎上集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