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來臨之際,走進電影院,似乎是人們讓自己在並不輕鬆的生活中能有一絲喘息機會的最佳放鬆方式。2021年起始,一系列熱門電影上映,影片方更是在上映前期做足宣傳,希望可以藉此時機收穫不俗成績。然而豆瓣等專業電影分析平臺顯示,評分最高的電影類型居然是排片量較少的動畫電影,《心靈奇旅》更是以豆瓣評分8.9分穩居榜首。究竟動畫電影有何魅力,讓我們一探究竟。
以幽默詼諧的形式
探討生活最深刻的含義
在2020年即將落幕之際,迪士尼與皮克斯動畫工廠帶領觀眾踏上了一次探索生命意義的治癒之旅。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是追尋夢想還是活在當下?電影《心靈奇旅》試圖用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帶領人們找尋問題的答案,而在經歷過不平凡的2020年後,人們似乎對這個問題也有了新的答案。
紐約中學音樂老師喬伊·高納生活平淡無奇,每日的工作就是教孩子們彈鋼琴,熱愛爵士樂卻不被賞識,人到中年依舊單身,需要開裁縫店的老母親為他打理生活日常,日常出行靠計程車和地鐵,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裡,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人的存在。
但喬伊始終懷揣著屬於自己的音樂夢想,希望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爵士樂鋼琴演奏家。終於,他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演奏,就在人生即將出現轉機的時候,他卻因為一個意外來到了「生之來處」,在這裡遇到了最獨特的靈魂「二十二」──一個因為找不到生活樂趣而拒絕投胎的「釘子戶」靈魂。
一個是想盡辦法想要回到現實世界重新開啟生活的喬伊,一個是對現實世界充滿排斥不願體驗人類生活的二十二,兩個有著截然不同想法的靈魂卻陰錯陽差一起回到了地球,然而這一次二十二成了喬伊,喬伊成了一隻貓。在喬伊的指引下,二十二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喬伊也因為二十二才明白了什麼才是生活的火花,「火花並非指生活的意義,而是那些讓你想要活下去的生活瞬間。」
作為皮克斯的第23部動畫長片,《心靈奇旅》延續了《尋夢環遊記》的原班人馬,導演彼特·道格特更是履歷不凡:憑《頭腦特工隊》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憑《飛屋環遊記》摘得第38屆安妮獎,同時還是《機器人總動員》《玩具總動員》的編劇。
上映後,電影口碑一路走高,「爛番茄」新鮮度 93%,Metacritic媒體評分 85,豆瓣評分9.0,成為2020年口碑最好的院線電影。豆瓣一條評論說:「如果讓我選一部電影跨年,我會推薦《心靈奇旅》,它不但讓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讓我想要感謝那些生命中照亮過我的人和事。」
影片最初的靈感其實來源於導演彼特·道格特對兒子的觀察。一個問題讓他困擾,孩子的性格是從哪來的呢?似乎在孩子剛出生時,就已經明顯表現出對某一事物的喜好與厭惡,這讓導演開始思考,是否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在某個地方得到了他的各種個性呢?
「人的性格是在出生前決定的嗎?人的生前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這樣的疑問就像一顆種子在彼特·道格特心中發了芽,激發皮克斯團隊圍繞這個點子,展開《心靈奇旅》的故事。
圍繞著最初的「靈感」,團隊進行了數千次的決策,而這有賴於皮克斯文化傳統中的團隊合作觀念。工作室創始人總裁埃德·卡特姆認為,每個「靈感」在故事中會如何呈現,都是上百人成千上萬次決策敲定的結果,皮克斯電影中每句對白、每束燈光、每塊陰影甚至每處音效之所以能夠存在,都是因為他們是影片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過彼特·道格特此前提議研發的「道格特金點子故事板」,創作成員們可以將自己的創意模擬成一段影片,讓其他人直接觀看畫面來作出評價,這大大推進了團隊合作的效率。在一次次的研討會上,人們發現問題並設法解決。
在《心靈奇旅》幕後花絮中,皮克斯動畫工廠的工作環境著實令人羨慕,這裡就像是一個現實版的童話王國,就連餐廳中的食物都與動畫有關,可以想像在這裡工作的人會有多麼快樂。皮克斯還有一個傳統,每個剛加入皮克斯的員工都會參加「皮克斯大學」課程,並在課程中學到「換個角度看事物」的核心觀念,同時,皮克斯又鼓勵每個一線員工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意,獲得歸屬感與自豪感,這些都讓《心靈奇旅》的品質得以保證。
在《心靈奇旅》中,想像力、藝術與技術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就這樣,一顆懵懂的種子,終於長成了茁壯的大樹。
動畫電影的魅力
在於如何把故事講好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影視作品中也時常會出現,人們一直在生活中尋找著答案,也因為生活而改變著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心靈奇旅》中,已過不惑之年的音樂家喬伊前半生懷才不遇,因緣際會下終於與知名的爵士音樂家合作,在頗負盛名的爵士酒吧,進行了一場非凡絕倫的演奏。在好萊塢勵志電影通常的套路中,電影將在主角實現成功達到人生頂點時定格,他的成功之夜將是影片的高光時刻。皮克斯卻沒有遵從。電影仍在繼續,並照亮了音樂家迷茫的臉:一直以來,彈奏爵士樂都是我的夢想,這也是我「活著的目標」。但為什麼現在我實現了這個願望,卻沒有那麼快樂?
五年前,導演彼特·道格特憑《頭腦特工隊》摘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五年後,他卻反問自己:「創作動畫電影是我的『命中注定』。但有些時候,我也會心生猶豫,在我有限的人生裡,這就是我的全部追求了嗎?」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創始人總裁埃德·卡特姆也曾面臨同樣的困惑:「自皮克斯成立以來,我幾乎一直都在總裁的職位上,我熱愛皮克斯,也熱愛皮克斯的每一條理念。儘管如此,我不得不承認,那個目標曾是我職業生涯的全部,而目標實現了,我所謂的職業生涯也到了盡頭,人生就這樣了嗎?」
這樣的困惑其實普遍存在於更廣泛的觀眾心中,「喬伊·高納就是我們所有人,」聯合導演坎普·鮑爾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為任何人都能理解這種對自己是否實現了人生使命的疑問,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放棄我追求了這麼久的事業呢?」
事實上,「感受看似平凡的生活日常」這一觀點並不新鮮,在影視作品中更是常見,但皮克斯的動畫電影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人,它真正的魅力一部分來源於過人的講故事技巧。「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是講故事的人。講故事的人為未來的整整一代人樹立視野、價值觀和時間表。」賈伯斯曾在多次與皮克斯接觸後說下這番話。而導演彼特·道格特也認為,一個優秀的故事要求創作者藉助故事表達自我,並在情感上也能感染觀眾:「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想辦法帶給觀眾感動與娛樂。」
從1995年《玩具總動員》開啟電腦動畫新紀元開始,皮克斯不僅收穫包括16座奧斯卡獎和9座金球獎在內的眾多權威獎項,更在33年間以令人驚嘆的想像力打造了22部經典動畫電影,從《怪獸電力公司》的門後宇宙到《尋夢環遊記》萬壽菊花海,從《機器人總動員》的無垠太空到《頭腦特工隊》的大腦總部,為全年齡段觀眾創造一個個前所未見的獨特世界。
在《心靈奇旅》中,頂級造夢者們繼續迸發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打造幻想的「生之來處」,聚焦個體在降臨人間之前的經歷。在這裡,所有的新生心靈都要通過「心靈學院」,領略壯觀的「萬物殿堂」,才能獲得獨一無二的個性、興趣和熱情,從而前往地球經歷人生。
與此同時,主創團隊更以頂級技術水準支撐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整個「生之來處」都充滿特殊的柔軟質感,一改動畫片傳統的鮮豔色調,採用淡雅柔和、簡約抽象的風格與構圖,愈加突出「生之來處」唯美縹緲的幻想氣氛。
當人們在銀幕上第一次見到「生之來處」時,很少有不為之驚嘆的。導演道格特在《飛屋環遊記》《頭腦特工隊》中展現出的想像力沒有讓人失望,「生之來處的世界是簡約的,充滿大膽的、美麗的形狀,現實中前所未見的抽象建築。用更少的東西去表達想法是需要勇氣的,但如果做得好能夠達到舉重若輕的效果。」執行製片人丹·斯坎隆評價道。
而《心靈奇旅》能在中國觀眾群體中引起如此大的共鳴,或許還在於當代觀眾對「追逐成功、尋找意義」敘事模式的厭倦與逆反。影評人王昕認為,《心靈奇旅》聚焦於經驗、感知與活著,觀眾得以從「追逐成功、尋找意義」的乏味模式中解放出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開始認清現實,所謂的成功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則變成人們新的生活目標。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很多人明白了這個道理,生命的脆弱與渺小,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或許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美好,才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國產動畫電影正在發力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年國漫逐漸崛起,已經在慢慢擺脫過去幾十年過早商業化、低齡化、低質化的不足,打造了諸如《秦時明月》《畫江湖》等比較知名的品牌,動畫品質正逐年上升,讓不少國漫迷看到了希望。不過這些國產動畫優秀之作頻頻出現的背後,是IP積累不足、角色塑造欠缺、故事相對淺薄等缺點,其根本原因還是欠缺一個「宇宙」型故事。
在塑造「故事宇宙」方面,美國的漫威電影宇宙所打造的復仇者聯盟等超級英雄,已經突破了單一角色限制而形成一個人物繁多、故事複雜、背景浩瀚的超級「宇宙」,從動漫領域到電影行業,如此成功的破圈為動畫電影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先例。
光線彩條屋影業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動漫電影製作公司,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在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並大獲成功後,在2020年又推出了「封神宇宙」系列的第二篇《姜子牙》。無論是畫風還是特效,《姜子牙》都在國產動畫電影中首屈一指,甚至不遜色於迪士尼。電影中精緻的人物造型、光怪陸離的特效、宏偉壯觀的風景都可以看出製作組的用心良苦,《哪吒》的成功讓他們看到了國產動畫的希望,也看到了一個「封神宇宙」的崛起,所以不遺餘力地去打造這個IP。
但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反響不同,《姜子牙》自2020年10月1日上映後,觀眾對其評價並不理想,豆瓣評分更是一路跌至6.8分。也許是《哪吒》太過成功,製作團隊想要乘勝追擊製作下一部鴻篇巨製,留給打磨劇本的時間不多,又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特效上面,當作品問世後,多數觀眾認為內容太過枯燥。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充認為,《姜子牙》之所以不被觀眾買帳,首要原因還是在於故事沒有講好,「中國觀眾對影片的要求是重故事輕形式的,只有講好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姜子牙》恰恰就是沒有做好這一點,整體故事晦澀難懂,隱喻太多,很難引起觀眾共鳴。」
在張充看來,中國的動畫電影產業起步較晚,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在動漫方面,歐、美、日、韓等國家已經非常成熟了,國內的動漫從業人士要走出國門,去跟這些先進的國家學習;其次,我們要積極展開與美日等國家的合作,合拍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掌握了核心技術後,再加入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內核,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可以影響世界的。當然,中國的動畫產業發展還要依賴於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觀眾的鼓勵。」
其實在國產動畫徹底市場化之前,中國也曾創作出許多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諸如《山水情》《天書奇譚》《魔方大廈》《眉間尺》等眾多優秀國產動畫,有明顯的中國風格,面向對象也不局限於兒童、青少年,與後來仿佛兒童快餐般的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過度市場化,讓很多人對動畫抱有「低齡產品」的觀念,以至於「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這種看法始終不絕於耳。顯然,在世界範圍內,動畫絕不應限制於此。
近年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國產優秀動畫電影的問世,也讓觀眾重新燃起了對國產動畫電影的興趣,但缺乏完整工業化的動漫產業以及專業動漫從業人員的匱乏,也是中國動畫精品稀少的重要原因。雖然《姜子牙》沒能延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潮,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動畫電影正在一步步前進,而《姜子牙》正是這段路上的一小步,只要我們對國產動畫抱有足夠的耐心,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精品動畫電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