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纖維藝術以它獨有的觸覺性吸引著觀者近距離觀看,甚至通過觸摸來感受作品的「溫度」。讓我們踏入纖維藝術家的工作室,在她們創造的自我空間中,見證各類纖維材料通過不同的工藝被重組、構建。材料在她們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靜默地向大家道來纖維般細密的情感,傳遞著創作者以手傳心的溫度。
殷越私人羊毛氈手作工坊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接觸羊毛氈工藝的藝術家,殷越在2014年就創辦了「LOTS OF LOCKS好多毛工坊」。在經歷了三次搬遷之後,現今殷越的工作室同時也是她的家:記錄她勤奮和供給靈感的居所。
對於需要獨自完成所有作品的殷越來說,在家中開闢出10平方米的空間,其中還包括了一個儲藏室,是享受自由創作的絕佳方式。由於要使用繁雜的顏色和品種的羊毛氈進行製作,存放和取用大量不同材料是個非常浩大的工作——將羊毛纖維按照顏色分類裝箱,箱外粘上同樣色塊的羊毛作區分,布料也是如此。
工作室的一角還擺著一臺混毛機,在製作大型作品時需要用以輔助加工色彩更為多變的羊毛。在家工作需要更高的自律性,嚴格按照計劃表工作,時刻記下冒出的好想法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當工作融於生活,殷越可以遊刃有餘地照顧家人,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不久前,殷越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以「白」為主題的個人展覽。整個展覽中最受矚目的代表作《象的怯懦》、《貓的蛻變》、《鹿的平和》就是在她現在的工作室完成的。「我當時懷有想找回『可以去掉一切修飾,有一個新的起點』這樣的寄託。象、貓、鹿三件作品分別注入了無助與悲怯、不安與蛻變、安定與平和,三種不同的心境。她們表現的是一種面對無可選擇的結果時,被迫成長出的堅強的狀態。每件作品流露的都是自身情緒的投射,沉下心來投入一段漫漫的創作時間並把感受灌注在造型中是她最好的表達方式。」
tephanieMetz 羊毛氈雕塑工坊
羊毛氈雕塑藝術家StephanieMetz面積70平方米的私人工作室就坐落在加州聖何塞市中心旁的一個倉庫裡。加州充足的日光和倉庫寬闊的空間給予了藝術家無限能量來施展她的想像力。
自2017年起,以纖維雕塑創造與人交流的展示化空間一直是Stephanie Metz的重心,她運用針氈的方式塑造了大大小小的有機形態並把它們懸掛起來分割著展示空間。在擁有這間寬敞的工作室之前,Stephanie只能製作一些小型的全羊毛氈雕塑。雖然製作過程非常的漫長,但Stephanie非常享受觀眾在觸摸這些雕塑後,激動地向周圍人分享感受的畫面。
慢慢地,她意識到可以通過製作更大面積的毛氈作品放大人的感官體驗,名為《In Touch (接觸)》的長期作品項目便由此開始。這一計劃一開始就是兩年半,為了實現眾多身軀龐大的雕塑,Stephanie不得不轉換了新的製作工藝和材料,在朋友的幫助下她也按照計劃搬到這間更大的工作室。
在這裡,Stephanie與志願者們完成了她的首個大型雕塑系列作品《In Touch (接觸)》——12座人身等大的針氈雕塑和超過30個由工業毛氈縫製成的纖維雕塑。這個系列也將在Stephanie明年舉辦的首個個人展覽「Stephanie Metz: In Touch」中被完整展示。
Lengthy Project漫長織造局
藏於繁華馬當路的漫長織造局,是織物設計師陳殷珏(Amber Chen)在上海新創立的工作室。與其說是織物工作室,這裡更像是一個實驗項目,陳殷珏希望將自己在歐洲所學運用在厚重的紡織歷史語境中,同時保有自身特色,為在快節奏生活中的都市人開啟一扇接觸纖維藝術的窗口。
每當談及在市中心織布,陳殷珏都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工作室提供了她進行織物藝術的設計開發和部分製作工作的空間。目前她與合伙人Sanchia Tan一起籌備一條更強調織物設計與功能的設計線——Tanchen,她們以項目為基礎,在上海與新加坡這兩個快節奏城市間做一些慢的事情。
在漫長織造局,陳殷珏剛結束了一個項目——用回收材料編織一塊6mx3m的掛毯。由於作品面積龐大,她專門設計製作了一個編制框架。在八周的時間裡,每一天陳殷珏的工作內容都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她需要在框架上從左到右繞小一千根線來準備豎直方向的經線。還因為作品的高度,她和工作室合伙人Sanchia需要分工上下兩個部分製作。「所以因為一天內要做接近五百個伸展運動和深蹲,腰酸背痛得非常真實和難忘。」
此外,她們的工作室也會不定期開展一些與面料相關的分享活動,陳殷珏會邀請她的設計師朋友們做嘉賓,擬定主題結合工藝,一起做工作坊。由此,讓她們的活動慢慢地衍化成了一個小型藝術家駐地項目。
在這些工作室裡,有無數纖維作品被藝術家們創造。但對於每個人來說,在寒冷冬日裹緊圍巾、套上毛衣時帶來的舒適感,大概就是纖維帶來的最直觀的溫暖。
撰文—徐沁
編輯—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