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唐宋鐵甲,為何被明清棉甲取代?

2020-12-14 轉瞬間落日殘煙

最近一兩年時間裡,在影視劇中,一改之前以清宮劇為主的局面。關於唐宋時期的影視劇越來越多,例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等等。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為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鎧甲的具體作用。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鎧甲能夠起到保護官兵們身體安全的作用,有的類似於類似於現在軍隊使用的鋼盔和防彈背心。但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夠擁有鎧甲。由於銅礦石或者鐵礦石的開採量不高,鎧甲無法徹底裝備各級官兵。在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中高級軍官和主力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鎧甲。

至於低級軍官和普通的將士們,則只有簡單的布衣,最多裝備護甲而已。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軍隊的鎧甲,基本上以青銅或者鐵為主。在那個年代,金屬鎧甲價格比較昂貴,當時的政權根本就無力全面裝備。進入秦漢統治時期,隨著與北方遊牧政權的戰爭增多,中原王朝的軍隊中,出現了動物皮毛製作的皮甲。皮甲的防禦作用明顯不如鐵製鎧甲,但是比鐵甲更為輕便鐵甲的防護作用雖然好,但非常笨重。根據宋朝歷史文獻記載,宋朝精銳禁軍裝備的鐵甲,總計分為1000多塊,總重量達到了40斤以上。由此可見,古代官兵的單兵負重並不算輕。

由於鎧甲都比較笨重,長時間穿戴鎧甲,對於士兵們的體能考驗非常大。例如長途行軍,官兵們會非常疲憊。我國北方地區的冬季比較寒冷,對於駐紮在北方各地的官兵們來說,一旦到了冬天,穿著鎧甲「真是透心涼,心飛揚」。鎧甲沒有任何的保暖作用,主要是材質問題。唐朝著名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由此可見,鎧甲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到了唐朝統治的中前期,紙甲和布絹甲開始裝備唐朝軍隊。其中,紙甲的造價非常低廉、而且比較輕薄,最關鍵的就是防護能力,紙甲的防護能力並不算差。因此,開始在唐朝各地駐軍中逐漸普及。對於紙甲的製作過程,在唐朝的文歷史獻中有清楚的記載:「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由此可見,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個時代的武器和其他裝備,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進步。

在唐朝統治時期,紙甲開始逐步裝備和推廣。進入宋朝統治時期,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基本上達到了紙甲與鐵甲、皮甲一半對一半。宋朝歷史文獻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朝福建路泉州的知州大人,關於當地駐軍的軍備問題,曾經上奏表示:「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從泉州知州的奏摺描述來看,當地駐軍中,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基本與鐵甲、皮甲持平。

但是紙甲有一個比較大的毛病,那就是比較容易損壞。一旦紙甲出現了破損的情況,修理對於專業度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士兵根本做不了。13世紀,北方草原的元朝崛起,並且先後消滅了西夏國、西遼國、金國、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元朝軍隊開始裝備一種新式面積。元朝軍隊裝備的棉甲,不僅僅是為了保暖,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並且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把元朝勢力趕回了北方草原。在明朝統治的前期,鎧甲的類型比較複雜,例如鐵甲、皮甲和棉甲等等幾乎同時裝備軍隊。對於江南、西南、嶺南等地的明朝官兵們來說,對鐵甲非常頭疼。因為當地的氣候比較潮溼,鐵甲經常出現生鏽的情況。而且鐵甲比較笨重,與東南倭寇作戰的過程中,明朝軍隊經常吃虧。

此外,倭寇們裝備了大量的進口火器,在火器面前,厚重的鐵甲也起不了多大的防禦作用。按照明朝《武備志》的描述:「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從明朝歷史文獻來看,鑑於實際作戰的需要,南方的明朝軍隊開始裝備紙甲或者棉甲。請注意,棉甲並不是簡單的保暖棉衣,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甲冑。

首先採用七八斤棉花為原料,經過反覆捶打以後,使之成為了薄薄的一層。然後在中間加入不同厚度的鐵片、銅片,用鉚釘固定,從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護作用並不比鐵甲差多少,根據明朝歷史文獻的描述:「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其實除了防護力不錯之外,棉甲還同時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北方九邊重鎮的官兵們來說,棉甲的保暖能力至關重要。

認真的說,棉甲的防護能力,與鐵甲相比,仍然擁有一定的差距,畢竟物理基礎騙不了人。那麼,唐宋時期經常裝備的鐵甲、銅甲,到了明朝時期,為何基本上變成了棉甲呢?我們需要看一下大時代的發展。從宋朝開始,火器開始投入戰爭。歷經幾百年的不斷發展,進入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各種火器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佛郎機和鳥銃等等。在穿透力極強的火器面前,再堅固的城牆或者鎧甲,基本上都喪失了作用。在西方各國,騎士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鎧甲,因為穿了幾乎等於沒穿,反而限制了靈活性。

在東亞大陸上,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明朝統治的後期,明朝各地軍隊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棉甲為主、鐵甲和皮甲為輔的模式。17世紀前期,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在東北地區崛起。起初,後金軍隊並沒有標準樣式的甲冑,在作戰過程中,後金軍隊從明朝軍隊的手裡,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其中就包括數量眾多的棉甲。對於棉甲的防護能力,後金最高層非常認可。因此,棉甲開始在後金軍隊的大規模裝備。

清朝建立以後,借鑑了明朝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在甲冑方面,棉甲逐步成為了清朝軍隊的標準。此外,由於清朝的主力軍隊為滿洲八旗。八旗軍的甲冑樣式、顏色,都出現了嚴格的規定。從清朝八旗官兵的棉甲上,就能區分屬於哪一個旗。八旗軍基本上以棉甲為主,作為輔助力量的綠營軍,則沒有這個待遇。在各地的綠營軍中,只有將領們擁有棉甲,普通的士兵只有粗布長褂。在各種影視劇中,清朝綠營軍的形象警察出現。

與軍隊使用的棉甲不同,清朝皇室成員們的棉甲極度奢華。例如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康熙皇帝曾經穿著這套棉甲親徵準噶爾部。這套棉甲設計非常莊重,全身上下都採用了鎏金釘。雍正皇帝並不是一位尚武的皇帝,反而以治理內政而出名。但雍正皇帝也擁有一套非常奢華的棉甲,被稱為月白緞繡金龍棉甲。與父親康熙皇帝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射程,棉甲上出現了火珠、雲紋、金龍、海水江崖等刺繡圖案。棉甲上所有的紐扣都不是銅,而是純金的。

至於喜歡場面的乾隆皇帝,總計擁有七八套棉甲,而且都很奢華。乾隆皇帝曾經前後幾次檢閱京營八旗的駐軍,每次檢閱軍隊,乾隆皇帝都會換上不同款型的棉甲。一轉眼進入了19世紀後期,隨著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在堅船利炮面前,棉甲基本上僅僅是「有勝於無。」為了挽救自己搖搖欲墜的通州,在19世紀末期,清朝開始訓練著名的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當時,新軍的官兵們並沒有繼續使用棉甲,而是使用了普魯士樣式的新式軍服。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傳統的棉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我們只能在各地博物館和影視劇中,才能看到明清時期棉甲的身影。

相關焦點

  • 鐵甲不如棉布?明清軍隊裝備的棉甲,世界上最早的複合裝甲
    盔甲無非就是一個防護力,追求的是刀劍無傷,但是金屬鎧甲對於殺傷力更強的火器卻無能為力,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棉甲和金屬鎧甲對士兵的防護能力其實差不多,所以製作成本更低的棉甲也很快普及了起來。並且棉甲的保暖效果好,很適合北方環境作戰,不像歐洲當時流行的純鐵甲,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是相當笨重,無法下馬肉搏,遇到寒冷天氣穿起來更是受罪。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同時期的歐洲和亞洲近乎同時使用了棉甲(法國和後期的明,清)。戰場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們所關心的。明朝後期,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明朝盔甲蠻好看的,因為是棉甲,容易穿著合身。我覺得馬上部隊,尤其是騎射的,盔甲越輕便越好;列陣進擊的一線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對球形彈丸,棉甲是上選,不沉,防護效果應該不差。
  • 棉甲為何能在明代逐漸取代鐵甲,明軍:你試試穿戴60多斤去砍人?
    而隨著火器在明朝的不斷發展,札甲的防護性也逐漸出現了力有不逮的跡象,雖然將領仍對山文甲等鐵甲情有獨鍾,但布面甲和棉甲,已然開始悄然發展,並逐漸成為主流。棉甲的推廣和使用提及棉甲,許多人會對布面甲和棉甲之間的定義感到模糊,但實際上,棉甲屬於一個大類,布面甲也列於其中,布面甲是後人冠以的稱呼,在當時,這種甲冑被稱之為暗甲,更嚴謹的定義的話,這一形制的甲冑應該稱作棉鐵複合甲。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
    在唐宋時期甚至還流行一種紙甲,就是用紙和布、絹等做成的鎧甲,防護功能當然不如鐵甲。而且有證據表明,一直到清代,軍中仍然流行著紙甲。即使是封建王朝的常備軍,也很難都裝備上好的鐵甲。像正史記載中的鐵浮屠,那些全副武裝的重裝騎兵,只有是精銳中的精銳。
  •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鐵甲是非常昂貴的裝備,無論在哪個朝代,只有精銳部隊和高級軍官才得以全身鐵甲,其他大部分士兵的護具都是很簡陋的,有的士兵甚至沒有護具。而到了清代,隨著火器時代的來臨,耗費巨資的鐵甲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所以被徹底淘汰。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在元朝,誕生了一種新的盔甲,不以銅鐵為主,不以皮甲為主,而是以棉為主製造的棉甲,也稱布面甲。但這麼說並不是很準確,因為元朝開始為了抗衡南人的火器,製造布面甲時如同這名字一般,布在外,鐵在內,活生生的就是布包鐵。根據記載,明朝對布面甲也進行了改進,在兩層棉布間加上鐵甲,在外用鉚釘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元制棉甲銷聲匿跡,保存至今的晚明高級將領的棉甲,便像元朝棉甲一般,鐵甲在內,棉布在外。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呢?
    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
  • 明清之際鎧甲如何演變,故宮收藏的努爾哈赤祖孫三代甲冑給出答案
    由於火器使用的普及,從明到清,傳統甲冑從鐵甲到布面甲到棉甲進行演變,以更好應對戰場的變化。 從觀賞性上來說,威風凜凜的傳統鐵甲顯然強於略顯臃腫的棉甲,但從防護性上來說,棉甲抵禦鉛子傷害的能力強於鐵甲。
  • 就是鐵甲》 手繪鐵甲戰士萌氣十足
    就是鐵甲》  《這!就是鐵甲》鄭爽吳尊張一山集結 鄭爽帶傷助威  2018優酷春集綜藝新品先鑑會上,全球參與國家最多的中國格鬥機器人節目《這!就是鐵甲》正式啟動官宣。三位戰隊經理人鄭爽、吳尊和張一山率先集結亮相,而第四位關鍵詞神秘戰隊經理人尚未揭曉,懸念十足。
  • 鐵甲簡介
    鐵甲簡介 鐵甲是一家圍繞工程機械整機流通及使用管理提供深度服務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鐵甲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遍布全國的線下團隊,為用戶提供管家式的貼心服務,致力於打造最公正、最高效、最友好的工程機械服務平臺。 鐵甲先後獲得啟明創投、DCM、元生資本、遠翼投資、寬帶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總計超過6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是獲得全球範圍內融資輪次和金額最高的工程機械產業網際網路企業。2017年12月,鐵甲完成逾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 清朝入關以後,八旗軍的頭盔上,為何有一根非常長的盔槍?
    在各種明清時期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明朝或者清朝軍隊的身影,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出現了,從明清時期軍隊的盔甲來看,與唐宋時代軍隊的盔甲,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尤其是頭盔,明清時期的頭盔上,出現了一根很長的盔槍。尤其是進入清朝時期,這一情況更加嚴重,被網友們戲稱為「清軍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