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2021-01-07 東南史官

鎧甲的發展和武器的發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覺得明晃晃的鎧甲好,可是隨著火器的發展,這種防具越來越不實用。同時期的歐洲和亞洲近乎同時使用了棉甲(法國和後期的明,清)。戰場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們所關心的。

明朝後期,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明朝盔甲蠻好看的,因為是棉甲,容易穿著合身。我覺得馬上部隊,尤其是騎射的,盔甲越輕便越好;列陣進擊的一線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對球形彈丸,棉甲是上選,不沉,防護效果應該不差。腓特烈大帝曾經在戰場上被一槍打下馬來,當場昏死,但是彈丸被三層棉衣擋住撿回一條命。

所以我覺得明朝用棉甲還是很對的,再說北方冷,多穿點好。當時明朝的步兵很質樸,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亂鬨鬨一擁而上的大規模械鬥。對這樣的部隊,這樣的打法,穿棉甲應該還是蠻有用的。棉甲分重型和輕型,輕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實內部還有防禦力。

棉甲內部是有鎖子甲的,棉甲內部有夾層,裡面有鐵片,外面還有密密麻麻的鐵扣子,名家裡面還有一層很薄的鎖子甲,做工很精細,或者是用金屬絲縫出來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禦力。棉甲裡面有夾層,有密密麻麻的小鐵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屬絲,韌性極強,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爛。

西方同樣曾經大力發展防禦火器的盔甲,胸板甲的厚度甚至達到過喪心病狂的4mm,而後才逐漸放棄對於火器的完全防護力。在中國也是同樣歷程,明朝中後期出現的防禦力巔峰的盔甲:鏈板甲,用鎖子甲將大塊的板甲連在一起的一種盔甲。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現前也曾出現過的一種盔甲,但是漸漸被防禦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清朝更是沒有再裝備過這種明顯對於火器防禦能力更強的盔甲,最終棉甲佔了上風。

首先同樣厚度的扎甲防禦力是要低於板甲的,因為甲片互相疊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損壞的地方,美國測試龍鱗甲防彈衣的數據證明了這一點。而明朝扎甲鱗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並沒有數據顯示明朝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趨勢。

西方最變態的當然不止4mm,他們通過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達到7mm的厚度,但是整體鍛造中這種厚度的盔甲還沒有見過。

鄭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朝盔甲,也有仿清盔甲,但是,鄭成功其實不是明朝的正規軍。其實是一支私人軍隊,而且,鄭成功的軍隊明顯火器不足,都是弓箭,清軍在入關後,其實很大部分都是火器,鄭成功的火器程度反而不如當年薩爾滸的明軍。

差距是全面的,各個方面明朝都落後於清朝,才導致軍事上差距巨大。盔甲是一個方面,明朝盔甲到最後極端落後,成了一個什麼都不防備的背心,看看朝鮮人的紀錄,看看李如松的畫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斷定明朝盔甲不如宋朝和唐朝。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清朝盔甲非常先進,特別是棉甲,基本算身防護,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著清甲衝擊蒙古軍,基本是無敵的狀態。

努爾哈赤以13付鎧甲起兵,說明當時明軍的鎧甲已經大量流入東北。以當時滿族的冶煉和生產能力,根本供不起自己生產,基本靠繳獲裝備,雙方裝備的都是一樣的,但是滿族總體來說更適合使用,因為體力和體格,有史料記載後金軍中巴牙喇有著三,四重甲者,所以是主流,清末期才從軍隊中淘汰。

布面甲發源於中亞,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具有禦寒性質的鎧甲,又是鎧甲又是大衣,多好。從元朝開始傳入中國,迅速就淘汰了中國傳統鎧甲,連中國傳統鎧甲裡最常見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布面甲是把甲片掛在外層的棉甲上,棉甲可以提供少量額外防禦,內層甲片受擊打時可能會滑動卸去部分力量。

棉甲替代鐵甲是多種因素綜合產生的結果,棉花的普及種植,棉甲造價比鐵甲低廉,棉甲更加輕便而且維修保養更容易。棉甲與鐵甲相比防護效果相當,而且冬季禦寒效果要遠好於鐵甲。

相關焦點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呢?
    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
  • 明清軍隊裝備的棉甲,世界上最早的複合裝甲
    邊軍即明朝長城防線的軍隊,根據記載可以看出,明朝北線軍隊的甲冑是鎖子甲搭配札甲的複合型重甲,主要防禦刀箭。「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只是由於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環境變化,天氣轉寒,以及火器的發展,金屬鎧甲已經失去了其優勢。所以棉甲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 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唐宋鐵甲,為何被明清棉甲取代?
    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為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首先,我們需要聊聊鎧甲的具體作用。
  •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鐵甲是非常昂貴的裝備,無論在哪個朝代,只有精銳部隊和高級軍官才得以全身鐵甲,其他大部分士兵的護具都是很簡陋的,有的士兵甚至沒有護具。而到了清代,隨著火器時代的來臨,耗費巨資的鐵甲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所以被徹底淘汰。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雖然宋朝常以羸弱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但宋朝的甲冑卻發展得十分迅猛,其中包括山文甲,是一款在宋朝十分流行的盔甲,之後的明朝也仿宋制製造了山文甲,並在記載中,明軍將官身著銅鐵製的山文甲。緊接著,目光再次拉回元朝。在元朝,誕生了一種新的盔甲,不以銅鐵為主,不以皮甲為主,而是以棉為主製造的棉甲,也稱布面甲。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
    在唐宋時期甚至還流行一種紙甲,就是用紙和布、絹等做成的鎧甲,防護功能當然不如鐵甲。而且有證據表明,一直到清代,軍中仍然流行著紙甲。即使是封建王朝的常備軍,也很難都裝備上好的鐵甲。像正史記載中的鐵浮屠,那些全副武裝的重裝騎兵,只有是精銳中的精銳。
  • 明清之際鎧甲如何演變,故宮收藏的努爾哈赤祖孫三代甲冑給出答案
    由於火器使用的普及,從明到清,傳統甲冑從鐵甲到布面甲到棉甲進行演變,以更好應對戰場的變化。 從觀賞性上來說,威風凜凜的傳統鐵甲顯然強於略顯臃腫的棉甲,但從防護性上來說,棉甲抵禦鉛子傷害的能力強於鐵甲。
  • 明朝的盔甲為何從傳統盔甲變成了布面甲?布面甲有什麼優點?
    到了明朝時,布面甲成了一種主流,逐漸的代替了傳統盔甲。為何明朝會更鍾愛於布面甲呢?布面甲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嗎?布面甲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當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之後,布面甲的性質也流傳了下來。到了明朝的時候,火器已經大範圍的在戰爭當中開始運用。永樂大帝朱棣就設立了神機營專門統領火器軍隊。此時傳統的盔甲太過明亮耀眼,非常容易成為火槍火銃的活靶子。於是元朝流傳下來的布面甲經過改良之後,並成了明朝盔甲的主要形制。
  • 明朝盔甲能做到天下第一,是因為這種甲冑不僅便宜,而且實用性強
    到了宋朝時期,鎧甲製作的水平更上一層樓。當時這種盔甲被叫做明光鎧甲。這種鎧甲是非常好用的,這要歸功於宋朝的工藝水平又提高到了另外一個水準。兩宋時期的的漢甲不僅好看,而且也很實用。宋代的鎧甲裡面集齊了所有工匠們的心血,他們的熟練工藝更是讓中國古代甲冑越變越好看,越變越實用。
  • 棉甲為何能在明代逐漸取代鐵甲,明軍:你試試穿戴60多斤去砍人?
    而札甲自秦漢到元明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以來頗受軍伍歡迎,為什麼在明朝之後,就逐漸沒落了?▲《出警入蹕圖》中的明軍札甲明代一斤約莫現在的590克,也就是說有的邊軍要負荷足足負荷接近現在的104斤,這樣的甲冑以及裝備穿在身上,對於長行軍的軍隊而言無疑是苦不堪言,如果運氣不好遇上冬日的雨雪天氣出徵,身上的鐵甲則更是冷冽,也難怪沈周感慨邊軍士兵「佩多身重難負荷」了。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類似的鎧甲?
    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然後再進行敲打做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之後在環的兩端鑽孔,孔的直徑大約在1毫米,之後用鉚釘連結,有時候在肩膀關節等地方還需要更小的鐵環,讓穿著的士兵便於活動,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一天能完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鐵片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滿清軍隊受蒙古軍隊的影響,皮甲仍然在軍隊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中的擺牙喇軍常穿鐵甲、鎖子甲和皮甲等三層盔甲作戰。皮甲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結合,為戰士提供有效的保護。棉甲具有質輕保暖、性價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點,對早期火藥彈丸有較好的防禦力,在元明清三朝廣泛應用。明朝首輔朱國禎的《湧幢小品》記載著棉甲的製作:「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一副全套棉甲有腿裙、護腋等組成構成。
  • 明朝軍隊有哪幾部分組成?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
  • 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為何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其實,翻開中國的史書,會發現中國歷史上"重文輕武"的朝代並不少,而明朝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宋明兩朝同樣是重文輕武,為何總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可見,明朝的皇帝,比較強硬,這對於明朝軍隊給後世的印象有所影響。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