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告訴我們什麼
路得記1:1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路得記,著重講到只是以色列(伯利恆)有災荒,摩押(以東、以實瑪利等等)他們好象是沒有災荒。因為聖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有摩押人為饑荒來逃到了以色列(伯利恆),而只有以色列人遇到饑荒,有逃離自己的家園,到摩押求生。聖經以這樣筆法在告訴我們,唯有遭遇饑荒的才是以色列地、伯利恆。好象特別豐富(富足)的就不是以色列地(伯利恆),是摩押了。以利米勒一家看似到了富足之地,沒有了饑荒,但是,作為成為家的頂梁柱卻都死在了異鄉。
許多教會同樣是遭遇了饑荒(災難),凡屬「伯利恆」的教會,或說屬神的應許之教會,必然會遭遇饑荒。什麼是神所應許的教會,首先要從以撒是神所應許的兒子,應許的兒子是從撒拉所生,照著現今的:撒拉是亞伯拉罕的原配,原配的才配得稱為妻子,而夏甲卻是這家中的使女,聖經稱:「撒萊將使女埃及人夏甲給了丈夫為妾」,可見原配就是最初建立的教會,(或原本是沒有教會),因為各種原因從教會中另外分立出去的,正是夏甲相似。
教會受到輕視、被譏笑,因為夏甲有了身孕,身為主母的撒拉卻遲遲沒有動情,為此,為妾的夏甲大有超越主母之意(創16:4亞伯蘭與夏甲同房,夏甲就懷了孕。她見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今天,李的恢復,唐的歸正……豈不是總說:不歸於他們教會是不會有生命,或生命不能長大,更有以實瑪利譏笑以撒,因為在以實瑪利14歲時才生了以撒,以實瑪利和以撒相差13歲,有經文描述以實瑪利對以撒的心態(創21:9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
無論是教會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誰有嫌棄、輕視、戲笑的,誰就歸在夏甲的名下,那些被藐視、嫌棄、輕視的卻能成為在撒拉的名下。其實聖經告訴我們的一切並不是使我們只認識歷史,而是要藉著他們的經歷成為我們的教訓去經歷,從中得到有益的幫助,做今天的路得。因為我們讀聖經的目的不是只作評論,而是要從中找出失敗的原因,及得勝的原因。正是路的是在沒有指望中歸到伯利恆。今天有誰願意走沒有指望的路,才是喜歡找有「悅人的眼目」的,這樣豈不是在伊甸園中的善惡樹呢。
什麼是至死忠心(你務要至死忠心)。一、以我們的心意決不丟棄任何一個人,即不嫌棄、輕視任何人,真正的互為基督的肢體,因為沒有人有嫌棄自己其中的任何肢體,嫌棄肢體的就是嫌棄賜救恩的主;二、持守、等候,以相互照看,相互鼓勵,堅信基督耶穌是不會丟下我們成為孤兒。當然其中必有人的誘惑(引誘),什麼叫引誘(誘惑),往往是所謂富裕的引誘貧窮的,高位的誘惑低微的,有資格的誘惑沒有資格的。決沒有貧窮的能引誘富裕的。
原則上教會的饑荒就是神的話供應欠缺,認為教會有饑荒,寧可逃到埃及(不參加聚會或少聚會)決不能逃到摩押,因為神為以色列人的饑荒,藉著兄弟的噁心預備了約瑟到埃及,而神沒有預備人在摩押地。路得記著重告訴我們逃(選擇)到摩押的就是死。所不同的「死」,今天不是死了人,乃是失去了我們永生神的生命。
其實饑荒的出現是教會本身出現了問題:如亞哈時期的大饑荒,那是因為亞哈背離了神的道。今天的饑荒同樣存在背離,雖然我們的嘴唇從來未曾背離,而我們的心意、行為卻背離了。所謂背離;我們何時有嫌棄、輕視人的心,使得教會了出現有閒站的人,何時就開始了背離,災難(饑荒)就臨到了。
講到逃離的是背離神的道,其實請進來的同樣是背離神的道,那請進來的不是神的差遣,神所差遣的不會早早知道、並安排等候,基督降臨沒有人知道,同樣神差遣的也是沒有人知道,凡早早知道的是奉人的差遣,而人所差遣的,卻受到眾人的接待,唯獨沒有人知道,又沒有人接待的卻是神的差遣。(約5:43我奉我父的名來,你們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