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司馬懿,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諸葛亮,尤其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兩人陣前罵戰的片段更是深入人心。兩人既是對手,有時候又是心照不宣的知心人。因為在三國這個政治舞臺上,論計謀和權術,兩人都處於少有敵手的境界。在很多時候,只要有一方做出了行動,另一個人會立馬想到這個舉動有何深意。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沒有了敵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沉澱,為司馬家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籍籍無名之輩,卻得"鬼謀"看重
司馬懿曾輔佐過三個皇帝,當他還在曹操手下做事,沒有聲名大噪時,就已經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即曹操帳下謀士郭嘉。郭嘉成名較早,因為用計高深莫測難以揣度,被許以"鬼謀"的雅號。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郭嘉都是智慧的象徵,是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大謀士。有一句話能夠看出人們對他的推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就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中華古文明辭典》 :郭嘉,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字奉孝。建安元年(196),投袁紹,以紹好謀無決,難成大事而離去。
在當時,品評人物也算是一件雅事,尤其是評價還未出名之輩,更能看出品評者的功力。能被人點評是不容易的,能得像郭嘉這樣有身份、有實力的人評價是更不容易的,而像司馬懿這樣,得大謀士的好評,那是極其難得的。如果放到現在,那就像是有關部門昭告天下,說你是特別有潛力的一個人,那得是多大的殊榮啊!
當然,司馬懿也沒讓他失望,跟隨曹操的時候,主要是以文官的身份來積蓄力量。在這個時候,他其實只是顯得比較聰明,很能站隊,但還沒開始帶兵打仗。直到曹叡上位後,他才慢慢地展現自己的能力……
隱忍多年,一朝出手
這司馬懿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哪怕是跟隨曹叡時立下了許多功勞,但也僅是在曹氏集團有些名氣,可當時那種混亂的局面,這樣一個刻意隱忍的人肯定很難出名。要說郭嘉眼光還真是毒辣,看出來這司馬仲達非常人,結果還真是這樣。經過許久的隱忍,慢慢地積攢名望與實力,終於有一天,他開始搞事情了。
公元249年,曹爽離開洛陽去高平陵,就是在這期間,司馬懿瞅準了時機,幹了一件大事。其實曹爽本身也是聰明人,時時刻刻提防著司馬懿,因為那時候司馬懿的權力已經非常大了,要是有什麼非分之想,那曹氏家族不保。既然這樣,那曹爽為何放心地出去,把司馬懿留在家裡呢?原來,為了麻痺曹爽,司馬懿一直在裝病,表現得也非常老實。就是因為這樣,曹爽才勉強放下戒心,卻沒想到,這一下連後悔藥都沒得吃了。
軍政大權在手,始露真面目
曹叡是魏國的第二任皇帝,他為了制衡各個勢力,一邊重用司馬懿,一邊又扶持宗親曹爽,想著這樣應該就可以安然無憂了。後來,曹叡去世,將年幼的曹芳託付給曹爽以及司馬懿。曹芳更信任曹爽,給了他許多權力,又將司馬懿調離實權部門,這讓司馬懿心生警惕。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就因為曹爽的這次出門,司馬懿直接召集人手,奪取了軍權和政權。最後,曹爽曹芳沒有抵抗,直接投降,而心狠手辣的司馬懿直接誅曹爽三族,自此之後,朝堂上由司馬懿一家獨大,曹氏政權名存實亡。
總結
有實力的人都比較低調,這句話可能有點絕對,但其實也有一些道理。司馬懿這個人,人們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不管其它方面如何,善於隱忍的特性是他成功的必備特質。權謀之術讓他得以積蓄力量,為後來的大業打好了基礎。在這一點上,哪怕是諸葛孔明可能都稍有不如吧!
參考文獻:《中華古文明辭典》 、《三國志》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永史大典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