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1)地藏:梵名乞叉底櫱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蓮華三昧經》云:「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恆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2)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
3)本願:依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理髮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名大願。此願於無量生死之前,本昔所發之願,故稱本願,以此本願為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薩於因地時皆發願,皆稱本願。以願不同故,成就不同,名號亦異。
4)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5)于闐國:于闐,譯作地乳,今稱和闐,亦作和田,縣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離車族由尼波羅縱斷西藏高原於此建國。
6)三藏:經律論也。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7)沙門: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之修行人也。《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汙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
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於中華唐朝時代于闐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
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間喜見城,帝釋(玉皇大帝)居之,巔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稱三十三天。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統領,即帝釋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訶薩:摩訶薩的簡稱,譯作大心,大眾生,大有情。摩訶名大,薩名眾生,即有作佛大心之眾生也。「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
12)五濁:見濁,以不明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故,妄執為實,起自他、人我之見,不能見道,故名見濁;煩惱濁,以有人我之見,生是非、生愛憎而起種種煩惱;眾生濁,煩惱內燻,發動身三、口四七支,造取捨、憎愛等業,隨業受報,輪迴不息,故名眾生濁;命濁,輪迴中一期壽命,壽夭窮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濁;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竟起,眾苦充滿,故名劫濁。以五濁復障故,難見實相之理,故為障道因緣也。
13)智慧:梵語若那,譯作智;梵語般若,譯作慧。決斷曰智,知俗諦曰智,照見名智;簡擇曰慧,照真諦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變化莫測,通用無礙,變化自在之力。不測之謂神,無礙之謂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現眾生、現世界、詣世界、生萬物、示化身)、漏盡通(一切世界示現正覺),通稱六通。
15)調伏: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柔者以法調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剛者以勢降伏之。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調理惡魔使之降伏也。《金剛經》中「云何應住」是「調」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開顯本心是「調」之正意,唯開顯本心,方能舍兩邊、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調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歸正道。愚意以為,「伏」者,正合「戒」意;「調」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適「調」。其心調伏,其慧自開也。
16)知苦樂法:知世間苦,樂學出世間之法也。
17)問訊:手合掌而口問安也。卑問尊則為「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上慰下則為「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否?」
18)世尊:梵語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為世尊,乃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也。
19)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作如來,佛十號之一,乃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名真身如來。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名應身如來也。
20)大圓滿光明云:眾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也。無際曰大;生佛同具曰圓滿;清淨性功德曰光明,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雲普復,故稱雲。
21)大慈悲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大慈,故與法界樂;大悲,故拔法界苦。餘義同上。
22)大智慧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之惑,故云智慧。餘義同上。
23)大般若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清淨智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世間出世間,無能及之;無論事理、因果、凡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故云般若。餘義同上。
24)大三昧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從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無量,故三昧亦無量。
25)大吉祥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以此清淨功德故,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兇化吉,遇難成祥;聾者能聞,盲者能視,啞者能言,病者痊癒,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26)大福德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眾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闢支佛福、菩薩福及諸佛究竟圓滿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27)大功德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一切眾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諸惑,究竟證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28)大歸依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此清淨功德自有一體三寶,可令一切眾生自歸自依,即自歸依佛、法、僧。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此光明雲攝受眾生。遇此雲者,即當歸依三寶也。
29)大讚嘆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既有如上所述無窮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贊莫能窮、嘆莫能窮,故名大讚嘆光明雲。
30)微妙:微者,幽玄難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難窺也;妙者,神機難知,故以不可思議之「妙」,表理相之難測也。「微妙」常以表法體之幽玄絕思。此處形容佛所演出種種之音,具不可思議之神力也。
31)檀波羅密音:檀為檀那之略,譯作布施或施主,有財、法、無畏之三施也;波羅密譯作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以清淨自性能出種種音聲,度脫眾生種種煩惱而成就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至於涅槃彼岸故也。下同。
32)屍波羅密:具稱尸羅波羅密。尸羅者,譯作戒,乃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以眾生自性清淨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令三業清淨,直證無上道也。
33)羼提波羅密:羼提,譯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罵辱擊打,及非有情之寒熱饑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淨無生故,一切惡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證無生法忍也。
34)毗離耶波羅密:毗離耶譯作精進,精勵身心行道也。以清淨自性無間斷故,故能不息也。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無妄名精,悟理名進。唯精進方可剋期取證也。<普賢行願品>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名精進也。
35)禪波羅密:禪,全稱禪那,譯作靜慮,又名三昧,定。思維真理,定止散亂之法也。自性清靜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靜慮也。靜者,寂也;慮者,照也。
36)般若波羅密:般若,譯作淨慧,妙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達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餘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無量心之前二也。慈以施樂,悲以拔苦,以所緣乃無量眾生之境,故稱「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以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故,亦稱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無量心之後二也。喜者,喜眾生能離苦得樂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來三種心(慈、悲、喜)之功德。又,能怨親平等,舍怨親之分別心也,乃利他之心也。「舍」之實義,乃《金剛經》中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之義也。
39)解脫音:梵雲木底木叉,譯作解脫,離縛而得自在義。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眾生自性本來清淨,無有系縛之相,復能令眾生離縛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脫之音也。
40)無漏音: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洩之義。貪、嗔、痴諸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頭漏洩不止,能令眾生漏落到三惡道中去,故名為漏。以此之故,名有煩惱之法為有漏,離煩惱之法名無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為無漏之法也。以自性清淨,遠離煩惱,故能出此無漏之音也。
41)智慧音:知世間法,了三乘法,破煩惱之暗,脫三界之苦,得大乘法樂之智慧。
42)大智慧音:知出世間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無明之暗,證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師子吼音:佛說三乘之法如獅子吼,外道盡皆攝伏,故名。又,佛在大眾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之獅子吼。
44)大師子吼音:佛說一乘大法,令眾生究竟證得佛果。大者,喻時空之無限也。
45)雲雷音:雲者,普復之義;雷者,普震之義。形容佛說法如雲普復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眾生喜悅,令外道攝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雲雷音:此雲雷之音普復一切法界,華嚴、華藏世界無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機之賢聖亦皆受益而得證佛果。
47)娑婆世界: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眾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眾生而受種種勞苦故。《文句》二下云:「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云:「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48)天龍:諸天與龍神也,乃八部眾之上首,故以此稱天龍八部。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迦。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禪天也;無色界四重天:乃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龍:梵語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變化,行雲雨。夜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能飛行空中食人。乾達婆: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阿修羅:譯作無端(貌醜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常與帝釋作戰。迦樓羅: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只容一足。緊那羅: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似人而頭上有角,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以八部眾中含有鬼神,故稱天龍鬼神也。
49)四天王天: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雲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達婆(此雲尋香,乃天帝伎樂神)及毗舍(此雲顛狂鬼,啖精氣鬼)神將,護弗婆提人,能護持國土,居須彌山黃金。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領鳩荼(夢魘鬼)及闢荔神(低等餓鬼),護閻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長,居須彌山琉璃。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領一切龍及富單那(名臭,主熱病之鬼),護瞿耶尼人,能以淨天眼擁護人,居須彌山白銀。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飛行鬼,能啖鬼)、羅剎(可畏鬼,暴惡鬼)神將,護鬱單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聞四方,居須彌山水晶。
50)須焰摩天:天名,譯作妙善,妙時分。焰摩者,時分也。彼天光明赫奕,晝夜不分,以花開花合為一晝夜。彼天快樂,時時唱言「快哉!」故名須焰摩天。
51)兜率陀天:譯作知足,於五欲之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天眾欲樂之處。此天一晝夜合人間四百年,此天人壽為四千年,合人間為五十七億六百萬年。彌勒內院常為菩薩成佛前之最後住處。
52)化樂天:六欲天之第五,亦稱樂變化天,能自化五塵而自娛樂也。此天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身長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裡),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從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間十二歲之兒童。
53)他化自在天:略名他化天,第六天。此天樂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現而取之自娛也。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釋尊成佛時,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眾天:梵天也,譯作清淨、寂靜、離欲等。色界諸天離欲而清淨,總名梵天。梵眾天者,乃色界初禪三天之一,最下級者,指梵天民眾也。此天之定,乃初禪定也,具尋伺(覺觀)二心所及喜樂二受者。
55)梵輔天:色界初禪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輔相也,侍衛梵王,為臣為相而輔翼也。
56)大梵天:色界初禪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稱大梵天王,名曰屍棄。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佛轉法輪,自稱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一。二禪天定心微細,無尋伺(覺觀)之心所,尚感受喜樂二受也,無眼等五識,唯餘意識。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體自可發光也,故名少光。
58)無量光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二,定力轉勝,光明無量也。
59)光音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三也,新稱極光淨天,此天已無音聲,以口發淨光代音聲而語言。大火災破壞至色界初禪天時,下界眾生盡來此處,待新世界成劫之時,自此天起金色大雲,注大洪雨,以造初禪以下直至地獄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眾生漸漸下生以至地獄界。此天定力更勝,已無覺觀之心所。
60)少淨天:色界三禪三天之一,唯有樂受,離喜受,乃清淨之意識也,得受淨妙之樂境。以三禪三天中,淨樂較少故,名少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