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偵探小說家,你必定會想到阿加莎·克裡斯蒂。
她被譽為「英國偵探小說女王」「世界三大推理文學宗師」;
她的作品問世百年依舊經久不衰,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可見影響力之大。
那她的作品為何如此成功?
我想必定離不開這一點——好奇心。
1
1890年,阿加莎出生在莊園的家中。為了讓她擁有無慮童年,母親讓她十歲前不用學習書本知識。
但阿加莎對書本充滿了好奇心,竟偷偷學會了寫字看書,從而激發了對文學的求知慾。
直到10歲時,她寫了一首讚不絕口的詩歌,讓母親意識到她過人的文學天賦。
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剛剛識字孩子的語言表達。
是老師教的好嗎?當然不是。
現在的父母,大多數會在學前教孩子識字,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漢字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而寫作是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的體現,並非字詞的乾澀堆砌。
而阿加莎出口成章的能力,正是早期的好奇心,激發了她對萬事萬物的求知慾和思考力。
思考,才是最高級的能力。
2
可是,如果她只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童,又成為一代偵探小說女王呢?這得從她婚後的工作說起。
阿加莎第一任丈夫是軍人,婚後她隨軍在醫務室工作,並擔任藥劑師助理。
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探索欲;
有了探索欲,你到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不會甘心做一個只懂分內之事的無為之輩。
你會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行業的原理、門道、規則等,這是主動探索,不是被動接受。
阿加莎正是如此。
雖然她只是醫務室中小小的助理,卻讓她對藥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專心研究藥物,尤其是毒藥。所以在她的小說中,毒藥殺人的手法五花八門,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對毒藥的研究只是一小部分,她的小說包羅萬象,涉及各行各業,讓觀眾大開眼界。真是如此,她的作品受眾群廣,讀者多,從而名揚全球,享負盛名。
3
然而,阿加莎的好奇心,最大的不是對於知識,而是對於人生。
從小家境優渥的阿加莎,一路順風順水,沒遇過麻煩。直到1962年,人生悲劇降臨。
先是丈夫出軌年輕女子,後是摯愛的母親去世,上帝給她連續的重創,使她陷入絕境。
阿加莎怎麼辦呢?
她做一個像偵探小說一樣的決定:
永遠猜測後面的劇情,永遠期待驚天逆轉,永遠別說結束!
於是她離開傷心之地,來到美麗的東方。
天無絕人之路,當時的阿加莎萬萬沒有想到,她往後的人生更加璀璨。
在美妙的東方,她結識了從事考古的第二任丈夫,並創作了一系列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經典之作——《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等。
自此,她創造了一個顛覆以往的偵探小說風格,並登上偵探小說女王的寶座。
人生,不正如偵探小說?
小說峰迴路轉,沒有到真相揭曉的那一刻,永遠別認為知道了結局;
人生起起落落,沒有到生命最後一刻,永遠別認輸。
4
好奇心,換一個說法,就是興趣。
相信不少爸媽都知道,興趣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父母們會想盡辦法,去啟迪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然而從我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好奇心。
孩子缺少的是維持好奇心,和保持興趣的方法。
找到了問題的根本,就能輕鬆解決,三個小妙招,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
第一,不要厭煩孩子的提問。
父母們都經歷過一個「孩子隨時隨地提問」的時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任何場合都能提問。
「花為什麼是紅的?」
「燈為什麼會亮?」
「西瓜為什麼是綠的?」
一開始提父母還好,但時間一長,輕則敷衍了事,重則厭煩訓斥。
所以,孩子的好奇心本來就有,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一點,懂的你就可以解釋給孩子聽,不懂的可以去查一查再解釋給他聽,千萬不要一棒子打死他的好奇心。
第二,多對孩子提問。
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有一種教學法非常受老師的喜歡,就是「刨根問底追問式」。
一個問題拋出來,通過不同的提問激發孩子的思考。
舉個例子。
我在講解《靜夜思》時,我會提問:為什麼思故鄉的時候會低下頭呢?
孩子通過思考,再聯繫自身會總結得出:李白想念故鄉時,他很悲傷,因為低頭一般是思考或者是有心事。
這樣一問,激發他的思考,他便懂了。
跟孩子溝通,你越拼命跟他講明白一件事,往往越講不明白,倒不如問問他,讓他自己得到答案。
第三,不要太多幹涉孩子的興趣。
隨著興趣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彌補小時候自己沒能多才多藝的心理缺陷,會「慷慨」地給孩子報興趣班。
但事實上,在興趣班的選擇上,很少參考孩子自己的興趣,而是基於父母的興趣。
而孩子對鋼琴、武術等一無所知,只能憑著一時新鮮去上著玩玩。但新鮮勁不是興趣,一旦新鮮勁一過,孩子就會牴觸,甚至逆反,導致越學越糟糕。
所以,耐心一點面對孩子的提問,多給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就是保持維持好奇心的最好辦法。
阿加莎為什麼如此成功?因為她懂得尊重對世界、對人生的好奇心,也希望各位家長能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畢竟,孩子終將學會自己去看世界。
人人愛聽故事,大人也不例外。歡迎關注「次生林」,讓我們一起從名人故事中,學習最實用的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