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正在變亮,10億年後地球不宜居,人類能夠度過這一劫嗎?

2020-12-14 時空通訊

有人問:雖說太陽還能持續50億年,但距殺死我們只有10億?是真的嗎?這個問題很大,且對於只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人類太過久遠了。但我們可以試著討論一些這個問題,看看人類還有多久未來。

這是科學預測,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個時候才能知道。

太陽還有約50億年的壽命,是依據宇宙觀測和科學測算,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黃矮星主序星壽命約100億年,現在年齡已經約46億歲了,因此大概就還有五六十億年,就將壽終正寢。太陽死亡前,會有一個紅巨星過程,這個時間沒有多久,外圍物質會飄散到太空,只剩下中心一個緻密的核心,那就是太陽的屍骸,叫「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約地球大小,質量卻有大半個太陽這麼大,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10噸/cm^3。

這種說法準不準呢?我想是有一定譜的。因為科學家觀測了以百萬計的恆星,它們有剛誕生的、青少年的、中年的、老年的、已經成為紅巨星的、已經成為屍骸的。這樣就像一個人觀測了很多人生命的各個階段,就能夠大致知道什麼樣的人能活多久一樣,並不一定要盯著一個人從生到老死來判斷。

各種恆星大致壽命。

通過觀測研究,現在已經確定,恆星的壽命是由質量大小決定的,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科學家還通過數理建模,形成了一套推斷恆星壽命的方法,具體細節就不展開說了,按照恆星與太陽質量比例大小,不同恆星壽命大致為:0.1為1000億年;0.5為500億年;1為100億年;2為60億年;5為30億年;10為10億年;20為5億年;60為700萬年;100為400萬年;120為270萬年。

當然,這只是是一個大致數據,天文學裡,涉及到巨大天體和巨大距離的天體,數據都是大致的,無法精確到很小範圍,而且各個天體畢竟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因此也會有一些出入。比如太陽說100億年壽命,並不是說剛剛好100億年,多一天少一天也不行,而且正負誤差至少有5~10億年。

恆星對行星的影響。

行星只是整個宇宙中的小不點,是恆星系統的附屬物。一般在恆星新城四期,會有一個巨大的恆星吸積盤,恆星會把這個巨大盤面中的物質基本吸積乾淨,只剩下一點點邊角餘料殘渣餘孽,在吸積盤中相互碰撞吸附就形成了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太陽系,太陽質量就佔據了99.86%,所有的邊角餘料殘渣餘孽才佔有0.14%,地球等八大行星以及除太陽外所有天體,就在這0.14%裡面,依靠著太陽存在著。

太陽存在,這些星球就圍繞著太陽旋轉,如果太陽不存在了,這些星球有的在紅巨星階段被氣化吞噬了,有的無依無靠飄向了深空,成為流浪行星,在黑暗冰冷的太空自生自滅,當然也會有些依然圍繞著太陽屍骸白矮星公轉,不過得到的光照和熱量已經幾乎沒有了。

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殺手。

太陽系裡,目前還只有地球僥倖地孕育了生命,而生命對太陽的依賴就更強了。地球可以等到太陽毀滅那一天同歸於盡,但生命存在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適宜的溫度和水、大氣等。而太陽雖然要到100億歲時才會老去,但就像人一樣,過了年富力強的階段,就無力撫養小的們了。

其主要變化就是會越來越亮,導致地球越來越熱。科學測算再過10億年,太陽的亮度會上升10%,而溫度與亮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太陽的表面溫度和輻射到地球的溫度也就越來越高。有人估計,10億年後的地球氣溫可能要到達100℃,那個時候生物還能夠活命嗎?

有人可能會幻想,那個時候人類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完全可以在地下去生活。但問題是,在這種高溫下,大海也會沸騰,所有的水分將蒸發到太空,地球會成為一個乾枯的星球,且由於水蒸氣導致的溫室效應,地表溫室效應會越來越厲害,成為金星的樣子,溫度達到470℃,還有什麼能夠活命呢?

人類很早就不會依賴地球。

既然人類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可以移民其他星球了,為什麼就一定要在地球這樣一顆枯死的樹上吊死呢?尋找一個更適宜的星球去生活不更好嗎?

事實上,根據宇宙文明等級理論,一些科學家們認為,人類達到二級文明就必須完全依賴太陽能量,必須建造巨大的戴森球結構來汲取太陽能源,而要建設一個1天文單位左右的大殼體來包裹太陽,需要拆解太陽系全部行星,包括地球都已經不存在了,人們的生活範圍已經完全到達太空城市,或者移民太陽系外。這個太空城就依附在戴森球上。

而人類二級文明時間並不遠,有科學家估計人類到達一級文明大概還需要200年左右,到達二級文明還需要5000年左右。因此人類是完全沒有必要擔憂10億年後的事情的,那就是一個噱頭。

現在的關鍵是人類還能夠存續多久。

研究認為,地球溫度根本不需要上升到海洋蒸發殆盡的程度,人類早就滅亡了。現在溫室效應正在加劇,一些科學家數理建模預測,全球平均氣溫只要上升6℃,生物將無可避免的大滅絕。這種滅絕絕不是一些人簡單地認為人不可以承受增加6℃的氣溫,而是每上升1℃帶來的綜合效應,這些效應包括冰川融化、雨林消失、森林大火頻發、珊瑚礁死亡、海洋環流變化、氣候突變等等。

一些適應不了這種變化的生物相繼滅絕,從而引發了生態鏈的斷裂,糧食減產,疫病流行,陸地逐步被海洋淹沒,形成了人類大遷徙等等。環境和氣候持續惡化,會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形成惡性循環。科學家測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3℃是一個閾值,一旦到了這個閾值,惡化就不可避免,全球氣候將失去控制,人類很快就會面臨大滅絕。

因此,全球最有名氣的科學家已經連續兩次聯名向全人類發出警告信,要求人類儘快改變行為習慣,修復環境和生態,讓溫室效應得到控制。聯合國發起的《巴黎協定》就是為了在本世紀末,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近180個國家籤署了這個文件,但執行似乎並不理想,各國都在討價還價,為自己能少承擔點擔子,多排放破壞點而爭得頭破血流。惡化在繼續,我們從近幾年各地頻發的森林大火就能看出個端倪。

人類能夠度過本世紀這個坎嗎?

因此人類完全不需要擔心10億年的問題,而是現在,馬上。如果本世紀能夠達到《巴黎協定》的控制目標值,如果人類能夠安然度過200年,達到一級文明的人類,就可以控制抵禦來自地球的一切災難;這時,人類向二級文明過渡的條件就好多了。而過了5000年,人類能夠達到二級文明,就完全不懼來自太陽系的任何災難,太陽也得乖乖的聽話。

不過,現在的世界似乎並不樂觀,局勢風起雲湧天昏地暗,科學家們的泣血呼籲早就被政客們的叫囂淹沒了,人類的未來還有多久?所以,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才有可能夠控制排放,逆轉惡化趨勢,挽救自己及其子孫後代,從而挽救全人類。

讓10億年見鬼去吧,人類最關鍵的就是安然度過本世紀末和近期的200年。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成也太陽敗也太陽,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
    太陽對我們人類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面它孕育了生命,另外一方面它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地球上的生命。而地球上平均溫度可以維持在17攝氏度左右,不僅得益於太陽每天不間斷的熱輻射,還要感謝地球上厚厚的大氣層,這些大氣層能夠保證熱量不會快速的散失到外太空,就像是給地球蓋了被子一樣。正是由於太陽和地球大氣,才使得我們的地球綠意盎然,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生命,我們的食物、水、燃料等等都是太陽給我們的恩惠。
  • 10億年後地球會發生什麼變故?人類還會存在嗎?科學家說出答案!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超過幾百萬年時間,誰都不想要看到有一天地球毀滅,實際上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壽命可言,地球並非我們想像中的一直如此安穩,每隔一段時間內,地球都會發生物種變故,除了地球之外,地球附近的太陽即將發生變化,它的壽命大約在100億年左右,根據目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來看,它已經成功度過了
  • 太陽內部持續變白,地球或再次經歷冰河時期,人類有辦法度過嗎?
    文/行走天涯太陽內部持續變白,地球或再次經歷冰河時期,人類有辦法度過嗎?地球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但是不得不說如今的地球在人類的手中,早就已經變成了一顆非常陌生的星球了。這是因為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星球,並被認為是生命搖籃的一顆星球,已經接連對人類發起攻擊,無論是超過六級以上的大地震,還是颱風海嘯等多種自然災難都在襲來。那為什麼地球突然就對人類不友好了呢?
  • 為什麼只有地球有生命?如果地球靠近太陽10釐米,人類將不會存在
    筆者:龍葵草根據古生物學家長期的考古和研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在36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地球最早的生命都是簡單的生命體,它們在偶然和必然因素的作用下誕生了。然後又經過幾億年的時間逐漸演化成複雜生物,其中寒武紀時期的物種出現了大爆炸的趨勢,人類至今仍不知道這一事件的起因是什麼。
  • 只要再靠近太陽0.1米,地球將不再宜居,人類難以生存
    再看地球,地球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的中間位置,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不遠也不近,再加上地球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和磁場,它們猶如地球的天然保護傘,可以幫助地球隔絕紫外線等太空輻射,也可以幫助地球維持溫度平衡。
  • 太陽消失殆盡後,地球命運會怎樣?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盡頭,太陽也不例外,據科學家推測大約在50億年後,太陽壽命可能會就此終結,太陽身為一顆黃矮星,它的壽命大約在100億年,如今已經安穩度過了50億年的時間,所以預計在50億年後,太陽會徹底從宇宙中消失,如果太陽在消失之前出現崩塌的情況,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又該何去何從呢
  • 50億年後,太陽將迎來終點,人類還能夠生存下去嗎?
    可是我們卻不能忽略地球與太陽的一個重要關係 ,我們都知道,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它並不是一顆永恆不變的天體,而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據科學家們觀察的情況來看,如今太陽大約45.7億歲,而對於一顆黃矮星來說,壽命大致為100億年,所以說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發生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太陽會怎麼變?
  • 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人類的糧食完全依賴於太陽,食草動物吃植物,而食肉動物又吃食草動物,高等動物的身體裡的能量本質上也來自太陽的光芒。●陽光不僅是生命能量的總源頭,也控制著地球的氣候。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遮蔽了部分陽光,造成全球氣溫下降,糧食大幅度的減產。
  • 50億年後太陽滅亡,人類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文明能延續嗎?
    50億年後太陽滅亡,人類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文明能延續嗎?人類一直希望可以擁有永恆的生命,這樣我們就可以一直生活在地球上。但是現實卻不容我們人類樂觀,如果我們地球不會出現問題,也不會發生遭受襲擊,留給地球的時間也是非常少的。
  • 「草原天眼」的出現,24小時關注太陽變化,背後默默保護人類!
    人類通過衛星和放射性望遠鏡,觀測到宇宙中其他星球的變故,在我國蒙古地區有這樣一雙「眼睛」正在密切關注太陽,太陽的一舉一動人類都能第一時間知道,可謂是一個天然的「眼睛」,很多人不了解這雙眼睛究竟是什麼,其實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觀測太陽,因為太陽的一舉一動,任何一個變化都能威脅到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它的出現讓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有了更大保障。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學家算出哺乳動物平均壽命,人類已經...
    目前地球已知的最早生物可以追溯到34億年前,是一些在澳大利亞地區發現的微生物化石,或許還有一些更加古老的生物化石還沒被發現,所以地球生命起源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早的。雖然地球生命起源時間很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夠順利延續下來。
  • 地球距離太陽越來越遠,會迎來冰河時期嗎?人類能否繼續生存?
    世間萬物並非一成不變,人類正在向更完美階段計劃,地球也不例外,地球之所以能夠安全運轉,主要因為它在圍繞著太陽進行轉動,太陽對於我們人類作用性非常大,如果沒有太陽存在,我們難以保證地球會出現生命。最近幾個月科學家出來發現,地球正在偷偷遠離太陽,如果它距離太陽過遠的話,地球還會有適宜的環境嗎?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繼續生存嗎?
  • 離地球毀滅還有多少年,人類即將毀滅?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 地球的壽命還有多久?人類能夠跟隨地球一直延續下去嗎?
    它能夠發光發熱的來源就是中心的核聚變,而核聚變是需要燃料的,恆星的燃料就是氫元素。恆星根據質量的大小壽命也有很大的區別,超大質量的恆星壽命是比較短的,可能只有數千萬年或者數億年。而太陽是屬於黃矮星,是恆星家族質量中等的天體,它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的太陽已經燃燒了約45.7億年,也就是將近走完了一半的壽命。
  • 40億年前,太陽系存在3個地球,為何現在只剩下一個?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在目前的太陽系乃至整個可觀測宇宙裡,地球都是唯一存在智慧文明和海量生命的星球,且在人類目前能勉強覆蓋到達的太陽系裡,地球的空間位置和宜居程度也是最好的,臨近的月球和火星以及太陽系其他星球,都需要進行長時間改造才能讓人類在上面生存,所以說「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並不是空話。地球真的是唯一的嗎?
  • 幾萬年幾億年?人類能在地球再活兩百年就不錯了
    霍金曾不止一次勸告過人類,這其中包括:不要擅自尋找地外文明;人類必須開始尋找地外宜居星球,做好充分準備,他始終堅信,地球可能在未來遭受某種變故。人類還能在地球上活多久,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
  • 40億年之前,地球和金星一樣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黑暗時代」,在地球演化史上,這段時期又被稱作「冥古宙時期」,它大約從地球誕生後開始,一直到大約40億年前宣告結束。
  • 地球不再唯一?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大家都在想,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人類需要找一顆備用的星球,它的溫度體積質量等如果能供應人類生存是再好不過的。然而因為難度過大,一直以來都沒找到合適的星球。而美國和德國科研人員一直不懈地堅持,終於有所發現。難道地球不再唯一了?這些科學家發現了24顆宜居星球,似乎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太陽有多大?假如太陽是一顆宜居行星,週遊世界有多難?
    太陽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所以它自然要比地球大得多,太陽的表面積約為6.09x10∧12平方公裡,如果和地球的5.1億平方公裡相比,它是地球表面積的12000倍。在地球上尚且無法走遍每一寸土地,在表面積為地球12000倍的太陽上就更不可能了。那麼乘坐民航客機繞行太陽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