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雖說太陽還能持續50億年,但距殺死我們只有10億?是真的嗎?這個問題很大,且對於只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人類太過久遠了。但我們可以試著討論一些這個問題,看看人類還有多久未來。
這是科學預測,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個時候才能知道。
太陽還有約50億年的壽命,是依據宇宙觀測和科學測算,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黃矮星主序星壽命約100億年,現在年齡已經約46億歲了,因此大概就還有五六十億年,就將壽終正寢。太陽死亡前,會有一個紅巨星過程,這個時間沒有多久,外圍物質會飄散到太空,只剩下中心一個緻密的核心,那就是太陽的屍骸,叫「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約地球大小,質量卻有大半個太陽這麼大,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10噸/cm^3。
這種說法準不準呢?我想是有一定譜的。因為科學家觀測了以百萬計的恆星,它們有剛誕生的、青少年的、中年的、老年的、已經成為紅巨星的、已經成為屍骸的。這樣就像一個人觀測了很多人生命的各個階段,就能夠大致知道什麼樣的人能活多久一樣,並不一定要盯著一個人從生到老死來判斷。
各種恆星大致壽命。
通過觀測研究,現在已經確定,恆星的壽命是由質量大小決定的,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科學家還通過數理建模,形成了一套推斷恆星壽命的方法,具體細節就不展開說了,按照恆星與太陽質量比例大小,不同恆星壽命大致為:0.1為1000億年;0.5為500億年;1為100億年;2為60億年;5為30億年;10為10億年;20為5億年;60為700萬年;100為400萬年;120為270萬年。
當然,這只是是一個大致數據,天文學裡,涉及到巨大天體和巨大距離的天體,數據都是大致的,無法精確到很小範圍,而且各個天體畢竟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因此也會有一些出入。比如太陽說100億年壽命,並不是說剛剛好100億年,多一天少一天也不行,而且正負誤差至少有5~10億年。
恆星對行星的影響。
行星只是整個宇宙中的小不點,是恆星系統的附屬物。一般在恆星新城四期,會有一個巨大的恆星吸積盤,恆星會把這個巨大盤面中的物質基本吸積乾淨,只剩下一點點邊角餘料殘渣餘孽,在吸積盤中相互碰撞吸附就形成了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太陽系,太陽質量就佔據了99.86%,所有的邊角餘料殘渣餘孽才佔有0.14%,地球等八大行星以及除太陽外所有天體,就在這0.14%裡面,依靠著太陽存在著。
太陽存在,這些星球就圍繞著太陽旋轉,如果太陽不存在了,這些星球有的在紅巨星階段被氣化吞噬了,有的無依無靠飄向了深空,成為流浪行星,在黑暗冰冷的太空自生自滅,當然也會有些依然圍繞著太陽屍骸白矮星公轉,不過得到的光照和熱量已經幾乎沒有了。
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殺手。
太陽系裡,目前還只有地球僥倖地孕育了生命,而生命對太陽的依賴就更強了。地球可以等到太陽毀滅那一天同歸於盡,但生命存在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適宜的溫度和水、大氣等。而太陽雖然要到100億歲時才會老去,但就像人一樣,過了年富力強的階段,就無力撫養小的們了。
其主要變化就是會越來越亮,導致地球越來越熱。科學測算再過10億年,太陽的亮度會上升10%,而溫度與亮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太陽的表面溫度和輻射到地球的溫度也就越來越高。有人估計,10億年後的地球氣溫可能要到達100℃,那個時候生物還能夠活命嗎?
有人可能會幻想,那個時候人類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完全可以在地下去生活。但問題是,在這種高溫下,大海也會沸騰,所有的水分將蒸發到太空,地球會成為一個乾枯的星球,且由於水蒸氣導致的溫室效應,地表溫室效應會越來越厲害,成為金星的樣子,溫度達到470℃,還有什麼能夠活命呢?
人類很早就不會依賴地球。
既然人類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可以移民其他星球了,為什麼就一定要在地球這樣一顆枯死的樹上吊死呢?尋找一個更適宜的星球去生活不更好嗎?
事實上,根據宇宙文明等級理論,一些科學家們認為,人類達到二級文明就必須完全依賴太陽能量,必須建造巨大的戴森球結構來汲取太陽能源,而要建設一個1天文單位左右的大殼體來包裹太陽,需要拆解太陽系全部行星,包括地球都已經不存在了,人們的生活範圍已經完全到達太空城市,或者移民太陽系外。這個太空城就依附在戴森球上。
而人類二級文明時間並不遠,有科學家估計人類到達一級文明大概還需要200年左右,到達二級文明還需要5000年左右。因此人類是完全沒有必要擔憂10億年後的事情的,那就是一個噱頭。
現在的關鍵是人類還能夠存續多久。
研究認為,地球溫度根本不需要上升到海洋蒸發殆盡的程度,人類早就滅亡了。現在溫室效應正在加劇,一些科學家數理建模預測,全球平均氣溫只要上升6℃,生物將無可避免的大滅絕。這種滅絕絕不是一些人簡單地認為人不可以承受增加6℃的氣溫,而是每上升1℃帶來的綜合效應,這些效應包括冰川融化、雨林消失、森林大火頻發、珊瑚礁死亡、海洋環流變化、氣候突變等等。
一些適應不了這種變化的生物相繼滅絕,從而引發了生態鏈的斷裂,糧食減產,疫病流行,陸地逐步被海洋淹沒,形成了人類大遷徙等等。環境和氣候持續惡化,會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形成惡性循環。科學家測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3℃是一個閾值,一旦到了這個閾值,惡化就不可避免,全球氣候將失去控制,人類很快就會面臨大滅絕。
因此,全球最有名氣的科學家已經連續兩次聯名向全人類發出警告信,要求人類儘快改變行為習慣,修復環境和生態,讓溫室效應得到控制。聯合國發起的《巴黎協定》就是為了在本世紀末,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近180個國家籤署了這個文件,但執行似乎並不理想,各國都在討價還價,為自己能少承擔點擔子,多排放破壞點而爭得頭破血流。惡化在繼續,我們從近幾年各地頻發的森林大火就能看出個端倪。
人類能夠度過本世紀這個坎嗎?
因此人類完全不需要擔心10億年的問題,而是現在,馬上。如果本世紀能夠達到《巴黎協定》的控制目標值,如果人類能夠安然度過200年,達到一級文明的人類,就可以控制抵禦來自地球的一切災難;這時,人類向二級文明過渡的條件就好多了。而過了5000年,人類能夠達到二級文明,就完全不懼來自太陽系的任何災難,太陽也得乖乖的聽話。
不過,現在的世界似乎並不樂觀,局勢風起雲湧天昏地暗,科學家們的泣血呼籲早就被政客們的叫囂淹沒了,人類的未來還有多久?所以,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才有可能夠控制排放,逆轉惡化趨勢,挽救自己及其子孫後代,從而挽救全人類。
讓10億年見鬼去吧,人類最關鍵的就是安然度過本世紀末和近期的200年。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