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慢慢悠悠地讀完了王安憶的《長恨歌》,合上書,閉上眼睛,慢慢回憶書中的各個環節。小說非常耐看,散文形式開頭,述說著上海屋堂裡弄的歷史。將其描述得非常細膩,弄堂裡的市井小民生活、老房子的格局,都細數一遍。
弄堂是上世紀上海市民生活居住環境的一個縮影。黑暗處,弄堂的燈光託著富麗堂皇的公寓。
文章的一開頭就寫了上海弄堂的壯觀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顯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得十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上海弄堂形形色色,房頂上的老式天窗是這個建築的一大特色,生活在弄堂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小說中的人物也基本都是生活在屋堂裡弄的普通市民。而住在弄堂裡的居民看上去又是千人一面、萬眾一心的。他們的心態、生活經歷、心理因素都差不多,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活法也是千篇一律,當然也有個別人跳出這樣的圈子,王琦瑤就是其中之一,並是書中的主角。
一, 弄堂中出來的女孩
王琦瑤出生於一個弄堂裡的普通市民之家,由於她的美貌,結識了富家之女蔣麗莉。
作者由王琦瑤這個人物引申出上海的貧富分化,引申出了小巷文化。重點描寫王琦瑤的個人命運,她從小聽著母親整天的嘮叨長大,她厭煩這種小巷生活,從弄堂中走出來,住在同學蔣麗莉家。
因為蔣麗莉的家庭很富有,與王琦瑤的家有著天壤之別,她不願意再回到小巷中的家,自從她住進蔣麗莉家後,也受到了蔣麗莉母親的喜愛。
因著蔣麗麗和程先生的包裝和引導,更因著王琦瑤的美麗外表,使得王琦瑤順利當選為「三小姐」。終於圓了她逃出小巷的夢想。
此時此刻想起了一句話: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
當了「三小姐」,肯定也就會改變她的命運。在認識國民黨大員李主任後,成為他的婚外情人。李主任給她好吃好喝,好穿好戴,住高檔公寓,這麼好的條件她當然全盤接受並享受其中。
可是好景不長,李主任乘坐的飛機失事,空難事故使王琦瑤與李主任陰陽兩隔。
二, 孤獨寂寞中的女人
自從失去李主任之後,王琦瑤也從愛麗絲公寓中搬出並住進了鄉村鄔橋的外婆家,
從此過上遠離喧囂的生活。鄔橋也並沒有與世隔絕,那龍虎牌萬金油的廣告畫是上海來的,美人圖的月份牌也是上海的產物,百貨鋪裡有上海的雙妹牌花露水,老刀牌香菸,連上海的申曲,鄔橋人也會唱。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勾起她對上海的回憶。
在鄔橋呆了三年,她便耐不住鄔橋生活的寂寞,對大上海的留戀,重又回到上海。
她以為人打針、掛水為生,期間結識了嚴家師母,結識了嚴家師母的表弟毛毛娘舅,他們三個人只要空閒下來,每天基本都聚集在王琦瑤的家中聊天、打牌。後來在嚴家師母的建議下要打麻將,毛毛娘舅又將他的朋友薩沙介紹過來。
四個人除了打麻將、聊天、吃下午茶,仿佛又回到舊上海時代。王琦瑤非常享受這樣的快樂時光,她在與嚴家師母及其他二人的相處中,舉止顯得溫柔體貼,深得三位朋友的喜歡。
毛毛娘舅也愛上了她,他們二人躲避嚴家師母的監視,偷偷地住在了一起。但是當王琦瑤懷孕之後,毛毛娘舅便暴露出懦夫的一面,他不敢承擔責任,一走了之。
三,行走在鋼絲繩上的女人
王琦瑤辛辛苦苦地將女兒養大,可以想像出酸甜苦辣,箇中滋味。然而,由於和女兒不同背景成長起來的因素。也因她對40年代生活的留戀,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慢,與女兒的時尚觀總有一些分歧,造成母女二人經常因為一點小事發生爭吵。
正是因為總帶著懷舊的情節,她融入不到新的時代。她的觀念還沒有完全脫離舊時光,人雖然走在了新社會的路上,思想卻還停留在舊時代的隧道裡。
她徐娘半老,風韻猶存。文化程度也不高,心思比較簡單。整日與女兒的同學為伴,開派對,進出歌舞廳,逛商場,接觸的都是女兒的同學和年輕人,在年輕人的眼裡,她有風度,舉止優雅,因此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她的內心是空虛、孤獨的,他的生活很單調、寂寞、荒涼。她需要一個男人的溫暖與呵護。因此她敢於在鋼絲繩上行走,不顧一切的、飛蛾撲火般尋找真愛。與比自己小20多歲的年輕人纏纏綿綿,事後又被無情拋棄。我在想,或許她還把自己看成是20多歲的年輕姑娘?
也是,她從年輕時就沒有好好享受過一次男人對她獨有的愛,與李主任的短暫時光,幾乎斷送了她的一生。她如果踏踏實實地找一個好男人去愛、去生活,也許她的晚年不會在孤獨中度過,也許她也不會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
正是因為她總懷念舊的時光,懷念那個光鮮亮麗的十裡洋場,懷念愛麗絲公寓,她才總是生活在回憶之中,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四,可憐的女人,懷舊的女人
王琦瑤短短的幾十年,有一半時間都是在懷舊中度過的。舊時代的生活,她如魚得水,尤其是當了三小姐和認識了李主任以後,住豪華公寓,花錢如流水,出入有專車。
「愛麗絲」這個名字不知是什麼人給起的,懷著什麼樣的心。「愛麗絲」這三個字聽起來是一個美人,再加一段情。它在我們凡俗的世界,真是一個奇境,與我們雖然比鄰,卻是相隔天涯,誰也看不見誰的。我們不知道在那些低垂的窗幔後面,是一些什麼樣的故事。
那個時候的王琦瑤感覺是飄搖在半空中的,雖然李主任比她大很多,但是她想要的,李主任都可以滿足她,真是如魚得水。所以她總是懷念那段生活的。
而新的時代,她還是走不出舊時代的幻影,思想觀念陳舊,新時代她不太適應,從衣著到觀念等等方方面面都與大眾格格不入,在經歷裡一場接一場的運動中,依然沒有改變她的舊思想。
她只是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婦女,如果有工作,會參加學習,她的思想一定會改變過來。
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又是跳舞,又是時尚,她覺得好像又回到了燈紅酒綠的舊時光,那只是她的一個錯覺,她的思想完全與現實脫節。
她又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在感情方面她敢不按常理出牌,與比她小一輩的人相愛,在這畸形的愛戀中她是全身心地投入。
小說中描述的王琦瑤漂亮、端莊、溫柔、性格好,這些都是吸引人關注的資本,只是可惜,她的一生除了生活在懷舊中,就是被形形色色的男人拋棄。她生命中賴以生存的那點黃金,連出國走的女兒都沒捨得給,卻被人圖財害命,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大腳殺害。
五,對小說的一點見解
小說通過對王琦瑤的描述,折射出了整個舊上海十裡洋場過來的女人,她們在新與舊之間,土和洋之間,一個個人生擰巴的帶著舊時期的印痕,一直活在最風華正茂的年代。她的情感心裡卻還都停留在那個時代,人性的變化也變不到哪去,變的是這個社會,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
小說中的「恨」字我理解為是思念、懷舊的意思,她一直懷念那個時代,懷念生活在十裡洋場的時光。因為懷念與懷舊,她與自己的女兒在穿著上有很大的區別,言語上也總不合拍。包括她的金銀首飾都是從那個年代帶過來的。
為什麼要用「恨」這個字?我認為王琦瑤一直生活在夢幻之中,她不停地懷念與懷舊。
白居易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此恨是基於感性而言,是對人性真摯情愛的讚美和惋惜。
所以王安憶的大膽地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為此書的書名,也是將這個「恨」字用於王琦瑤對舊時光的一種思念。這種思念是很痛苦的,體現出王琦瑤一種自我封閉的小資情調。
王安憶的《長恨歌》雖然寫的是一個小巷中女人王琦瑤的命運,實際引申出上海的弄堂文化。
有人說《長恨歌》筆調冷峻幽默。我覺得冷峻是有,幽默少一些,形式的敘述比較濃。看這本小說,一遍不行,要兩遍、三遍地看,才能看懂裡面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