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大雷聊生活,小生活孕育大道理。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三寸之舌雖不致招來殺身之禍,卻也常常捅出簍子。可見說話需要掌握分寸,並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那麼簡單。
生活裡很多人喜歡說自己「心直口快」,他們認為「心直口快」是坦誠的表現。懷著一顆坦誠的心對待別人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口無遮攔,想起什麼就說什麼的話,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甚至還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心直口快的人有以下二個特點:第一,性格耿直,言語真實,對那些不公平、不公正或者不高尚的行為和事件,抑制不住內心的厭惡,心中所想變成犀利的劍,矛頭直指此類人和事。結果是,辦成了「出頭的椽子」或者「槍頭」,被眾人列為不好相處之列遠遠避開,以防某一天遭到攻擊。第二,這種人言語一般不進行修飾,直奔主題。口中所言,即是心中所想。可是思想是真實的、殘酷的。未經加工而直奔主題的話,最老實的人往往也不能接受。
還有人認為,「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不會說假話。其實,這個也不一定。比如,某人看見一個什麼現象,馬上就說了,這是我先看見的,我認為是事實。但是,你看到的這個現象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對方認定他看到的才是事實,衝突必然發生。所以,千萬別認為心直口快的人說出來的話就一定是真話,是實話,不一定。也許對他而言,有可能是實話。但對於事實來說,不一定是實話;對別人而言,可能不一定是真相。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說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天天都在說話,並且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試問有幾句話是說得特別好的?我們對人家說話,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們對人家辦交涉,是不是自己能夠完全佔得了勝利?「辯士的舌鋒」、「三寸不爛之舌」這種讚詞,完全是對於說話的人的稱讚。然而,我們的說話,是不是句句都能獲得這種稱譽?照這樣看來,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說話,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雖然說,我們並不想去做辯士和說客,我們並不需要犀利的舌鋒;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的一生,不外是言語和動作。我們除了動作之外,就是言語。我們不能終身不說話,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說話當中。
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所以,古人說的「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話真是不錯的。我們雖然手裡並不執著國柄,所以我們的說話,不會去負著「興邦」或是「喪邦」的責任;可是,我們也不能不顧到「歡樂」或是「招怨」方面,不能不顧到把事情「辦成」或是「辦毀」方面。我們要顧到這一點,那已是不容易的了。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經意間說出的一句話,就很可能得罪對方。
下面的一個小故事就是個明證:有一個大學生到一家工廠工作,與車間主任談話的時候,滔滔不絕,說自己大學期間曾到一個單位實習,「該單位技術力量機器缺乏,僅幾個工農兵大學生聊以充數。」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該車間主任正是一個工農兵大學生,且心狹多疑,最忌諱別人提到工農兵大學生水平低的話題。所以就疑心這個大學生是暗有所指,於是嫉恨在心,在以後分工種、定指標、提職晉級等方面都給予了額外的「照顧」。
說話之前不認真思考,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了會有不同的反應。大方的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一笑了之;小心眼的人就很敏感,他會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以後定會要找機會報仇雪恨。
人是不能不說話的,但是,有的人說起話來,娓娓動聽,使人聽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覺到舒服;有的人說起話來,鋒芒銳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覺到十分恐懼;有的人說起話來,一開口就使人感覺到討厭。所以人的面貌各個不同,而人的說話,獲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個不同一樣。所以我們以後再說話,一定要三思,不要再「心直口快」了,記住禍從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