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藍瓦、土柵欄……據《湖南日報》報導,記者在採訪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時,看到冬日的民居掩映在流水和山林間,一場「屋場會」正在火熱進行。「屋場會」以時事政策、鄉風文明、增收致富、群眾訴求精準治理等為主題,基層幹部面對面精準回應群眾合理訴求。
據了解,今年張家界市以農村鄰裡之間拉家常的方式,在各區縣開展講理論、傳技術、促文明、化積怨的「屋場會」,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僅以慈利縣為例,該縣今年以「屋場會」形式解決問題2876個,化解矛盾糾紛540餘起。屋場會,已經成為基層幹部面對面精準回應群眾合理訴求的絕佳場所。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從媒體報導的情況來看,「屋場會」無疑已經成為新時代幹群溝通交流新平臺,群眾的最急、最難、最愁、最盼的事,可以在「屋場會」上當面鑼、對面鼓地說出來,讓基層幹部知曉;而基層幹部在了解掌握群眾的合理訴求後,也第一時間回應,告訴群眾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以問題為導向的「屋場會」,自然受到基層群眾的歡迎和擁護。
不平則鳴。老百姓需要一個平臺,把生活生產上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說出來。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基層幹部不能一聽了之,不能今天也在研究,明天也在研究,而應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用力去解決。「屋場會」成為解決群眾問題的平臺,人民群眾自然會有更大熱情參與其中。
過去,由於基層群眾的某些「急難愁盼」問題沒得到及時回應解決,不但給群眾生活生產造成影響,而且不利於基層的和諧穩定。如今,基層黨委政府轉變觀念,創新方式,主動走出機關大院,走出辦公室,到群眾身邊召開「屋場會」,面對面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為民服務工作才真正做到了實處,基層治理之路也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