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生態鏈企業商米科技擬A股IPO 已進行上市輔導備案;
2.股票代碼「688699」,明微電子科創板IPO發行價為38.43元/股;
3.【IPO價值觀】與母公司及國軒高科深度綁定,銅冠銅箔關聯交易佔比達八成;
4.一周概念股:MCU市場價格亂象不斷,射頻前端模塊化設計成風向標;
1.小米生態鏈企業商米科技擬A股IPO 已進行上市輔導備案;
集微網消息 近日,上海證監局披露了上海商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米科技)輔導備案基本信息。
據披露,商米科技於2020年12月2日與海通證券籤署輔導協議,並於當天在上海監管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
商米科技成立於2013年12月,是一家為商業領域提供智能商用硬體及解決方案的IoT科技公司,是第一家在智能商用領域獲得小米科技連續兩輪融資的企業。商米科技產品已銷往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並形成「硬體+軟體+服務」的產品矩陣。
商米科技研發的一系列非接觸智能終端適用多個零售場景。「商米智能攝像頭」可主動識別進店顧客,用來分析客群數據,能夠更好把握顧客需求,幫助商家構建客群畫像,助力商家精準營銷;「商米智能POS機」讓消費者使用自助設備完成購物,此外還融入刷臉支付,引領無現金消費時代。(校對/LL)
2.股票代碼「688699」,明微電子科創板IPO發行價為38.43元/股;
集微網消息,12月13日,明微電子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發行結果公告稱,公司的股票簡稱為「明微電子」,擴位簡稱為「明微電子」,股票代碼為「688699」。
明微電子本次股票發行價格為38.43元/股,發行數量為1,859.2000 萬股,全部為新股發行,無老股轉讓。
明微電子預計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4.7億元—4.9億元,同比增加1.53%至5.85%;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200萬元—9000萬元,同比增加1.59%至11.5%;預計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區間為7500萬元—8200萬元,同比增加2.7%至12.28%。
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網上路演活動中,明微電子董事長王樂康表示,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明微電子一直專注於集成電路的研發設計、封裝測試和銷售。經過多年發展,明微電子在晶片研發設計的基礎上,適當向下遊延伸,自建了部分封裝測試生產線,形成了完善的經營模式。
成立17年來,明微電子一貫堅持技術創新,針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形成了將客戶、市場導向與研發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公司圍繞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持續不斷加大投入,擁有了一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一個省部級產學研基地和一個市級工程實驗室。我們的主要產品廣泛應用於LED顯示、LED照明和家用電器等領域。
明微電子團隊將繼續深耕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鞏固並充分發揮在驅動IC領域較強的研發及技術優勢和豐富的智慧財產權積累,推動公司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在封裝測試環節實現自我提升和品質把控,在技術前沿和尖端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力爭將公司打造為全球驅動IC領域的領軍企業,用較高的產品附加值,以及穩定的盈利能力來回饋投資者的信賴與支持。
關於未來3年的供應鏈建設規劃,王樂康表示,公司擬進一步發展封裝生產線,以晶片設計研發為核心,通過封裝生產線保證穩定的產品供應。一方面,目前與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的封裝廠商的產能瓶頸已部分限制了業務規模的擴張,如果封裝環節能夠實現有效補充,則可以緩解和突破產能瓶頸,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另一方面,封裝環節的管控有助於公司加強質量管理,持續推出高質量的產品,進一步提升優質的品牌形象。
關於LED驅動晶片市場的競爭格局,明微電子總經理李照華表示,LED驅動晶片主要包含LED顯示驅動晶片和LED照明驅動晶片。在LED顯示驅動晶片領域,目前市場上參與競爭的主要企業有聚積科技(臺灣)、集創北方、富滿電子和本公司;在LED照明驅動晶片領域,目前市場參與競爭的主要企業有晶豐明源、士蘭微和本公司等。國際大型企業如德州儀器(TI)亦涉及LED顯示驅動晶片、LED照明驅動晶片,但LED驅動晶片只是其眾多細分產品線中的一個,不是其核心業務。中國作為全球LED行業最重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集成電路廠商通過深耕細分領域,對終端廠商緊密跟蹤服務,以及技術的迭代更新,相關技術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大型企業。(校對/GY)
3.【IPO價值觀】與母公司及國軒高科深度綁定,銅冠銅箔關聯交易佔比達八成;
集微網消息,作為PCB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電解銅箔隨著PCB技術的發展而得到廣泛應用,譬如大功率PCB在高檔汽車安全性、穩定性方面體現出其獨特性能和優勢,應用於大功率PCB的高檔電解銅箔也受到汽車行業的高度關注。加之,信息傳遞向數位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PCB工業亦持續快速進步,同時推動著電解銅箔行業快速向前發展。
在行業發展大潮中,以電解銅箔為主營業務的安徽銅冠銅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銅冠銅箔」)近年來發展成為了2019年境內總出貨量第一的內資企業,其近幾年業績卻開始出現下滑。不過,在創業板試行註冊制下,銅冠銅箔也加速了其IPO的進程,並已提交招股書。
透過招股書,筆者發現,近年來銅冠銅箔關聯採購金額佔營業成本8成,關聯交易方是母公司銅陵有色及其子公司,此外,銅冠銅箔與通過增資擴股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合肥國軒長期存在高額的應收帳款,與關聯方之間過高的交易往來,或是其近年來毛利率持續下滑的原因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在風險提示中,銅冠銅箔表示,在本次分拆上市過程中,仍存在因可能涉嫌內幕交易而致使本次分拆被暫停、中止或取消的可能。
關聯採購佔比近八成
招股書披露,銅冠銅箔陰極銅主要向控股股東銅陵有色採購。報告期內,銅冠銅箔向銅陵有色及其子公司的關聯採購金額分別為149,129.78萬元、170,813.99萬元、167,302.72萬元和73,497.04萬元,佔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81.78%、84.69%、78.45%和78.31%,關聯採購佔比較高。
關聯採購中,主要還是與控股股東銅陵有色採購原材料陰極銅有關。報告期內,公司向銅陵有色採購陰極銅的金額分別為134,941.21萬元、163,457.42萬元、160,586.42萬元和71,203.37萬元,佔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74.00%、81.05%、75.30%和75.87%。
對於高額關聯交易,銅冠銅箔表示,向控股股東銅陵有色採購陰極銅商品主要原因系銅陵有色陰極銅品質較高,且具有地域優勢,如從其他地區採購陰極銅,則運費較高,不具備經濟效益。
從近三年及一期的情況來看,銅材採購平均單價的波動較大。銅冠銅箔表示,銅價波動會造成主營業務成本的波動,同時影響產品毛利率和淨利潤率。由於原材料採購和產品銷售存在時間差,銅冠銅箔仍面臨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對經營業績帶來不利影響的風險。
據集微網了解,11月中旬以來銅價強勢上行,滬銅打破長達4個月的振蕩格局,並相繼突破多個阻力位,創下近7年新高,截至12月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銅期貨收報57170元/噸。
從走勢來看,伴隨高位獲利了結盤逐步增多,銅價短期或呈現寬幅振蕩走勢。但行業人士預測,由於疫苗研發頻傳利好消息、美國大選落地、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以及海外消費有望回升,銅價上行趨勢尚未結束。
在招股書中,銅冠銅箔表示,銅箔行業對流動資金需求較大,若銅價持續上漲可能導致公司日常流動資金的需求隨之上升,帶來現金流的壓力風險。
事實上,相比銅價波動帶來的現金流風險,銅冠銅箔的應收帳款和存貨存在的問題對其現金流造成的風險更大。而且應收帳款的問題,與其戰略投資者合肥國軒密切相關。
戰投合肥國軒的應收帳款高企
據招股書,2020年4月,銅冠有限增資經銅陵有色董事會同意,銅冠有限擬增資擴股引入一名戰略投資者,新增戰略投資者佔銅冠有限增資後的股權比例為3.50%,銅陵有色放棄對本次增資的優先認購權。2019年12月11日,本次增資事項在長江產交所公開掛牌。
掛牌期滿,經銅冠有限及長江產交所對意向投資者資格審查,最終確定合肥國軒為本次增資的戰略投資者。2020年3月5日,合肥國軒與銅陵有色、銅冠有限共同籤署了《增資協議》及相關配套文件,約定本次增資認購價款為10,287.00萬元。本次增資完成後,合肥國軒持有銅冠有限3.50%股權。
天眼查顯示,銅冠銅箔與合肥國軒之前的關係主要與其董事李晨相關。合肥國軒是國軒高科的全資子公司,而李晨是國軒高科的股東,持有其2.22%的股權。
事實上,銅冠銅箔與國軒高科過往關聯關係甚密。合肥國軒持有銅冠銅箔子公司合肥銅冠11.25%的股權。在本次增資中,合肥國軒將該部分股權作價9,607.50萬元,以及現金679.50萬元,認購銅冠有限新增註冊資本2,176.1658萬元。
此外,國軒高科及其子公司的鋰電銅箔均是從銅冠銅箔處採購。從近三年及一期應收帳款來看,銅冠銅箔的應收帳款主要來源於國軒高科及其子公司,而壞帳準備金額也主要與銅陵有色、國軒高科及其子公司相關。
報告期各期末,銅冠銅箔的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 36,744.40 萬元、30,096.79 萬元、33,619.06 萬元和 37,178.37 萬元,佔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 47.77%、36.66%、45.07%和 40.49%。
對於應收帳款能否順利回收,銅冠銅箔表示,與主要客戶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密切相關。在合肥國軒成為股東之一後,其應收帳款的回款情況或更加不易。
對此,在風險提示中,銅冠銅箔特意提到,儘管公司及母公司銅陵有色已經按照相關規定製定了保密措施並嚴格參照執行,但在本次分拆上市過程中,仍可能涉嫌內幕交易而致使本次分拆被暫停、中止或取消的可能。(校對/Arden)
4.一周概念股:MCU市場價格亂象不斷,射頻前端模塊化設計成風向標;
集微網消息,本周內,半導體產業細分領域缺貨風波持續發酵,除了驅動IC、電源IC以及功率產品外,我們關注到MCU市場供需失衡情況愈加嚴重。業內人士稱,國際MCU大廠產品基本全線延期,新排單也基本不接。MCU現貨市場方面,分銷商炒貨已經有一段時間,價格基本翻幾倍。
同時,5G基站的加速推進不僅帶動了5G設備供應商產品銷量的增長,令射頻濾波器廠商受益,亦催生市場對陶瓷濾波器的需求。在5G基站的需求下,我國陶瓷濾波器廠商迎來業績的新增長點。目前,陶瓷濾波器生產和代工企業高達20多家,囊括燦勤科技、艾福電子、國華新材、武漢凡谷、大富科技等。
MCU市場缺貨漲價與價格戰齊飛
今年年初,國內MCU市場就因測溫槍、血氧儀等防疫需求爆發,出現過短暫的供應緊張問題。時至今日,MCU市場供需失衡情況愈加嚴重。業內人士稱,國際MCU大廠產品基本全線延期,新排單也基本不接。在國際大廠供應不上,市場出現缺口之時,往往也是國產MCU替代進口產品的最好時機。然而,上遊晶圓廠、封測廠產能緊張持續已久,國內MCU廠商受困於此,能否搶佔原屬於國際大廠的市場份額,或是向上調價享受市場紅利均是未知數。
目前,國內32位高端MCU市場要被 ST、賽普拉斯、瑞薩等國外大廠壟斷,而包括英飛凌(賽普拉斯)、NXP、ST、瑞薩等在內的廠商均出現交期延長的情況,其中ST的MCU交期已經到了30-40周。
長期以來,ST的MCU產品在國內市場頗受歡迎和關注,市場份額較高,下遊廠商普遍會參考其晶片設計終端產品。因此,國內MCU市場出現大缺貨往往都會從ST對市場供應不及時引起。
業內人士指出,MCU行業出現缺貨主要是因為有一些大的市場爆發應對不及時,比如說2014年的扭扭車、2017年的共享自行車等市場忽然大爆發,讓ST的MCU晶片大面積缺貨,當然最終結果肯定是人為原因和市場爆發兩相結合導致的。
32位MCU產品方面,較多國內廠商已經在2018年後大量出貨,而國內廠商的32位MCU內核基本是採用ARM Cortex-M系列處理器,部分廠商依靠低價在市場中取勝,用面向中高端領域的M4內核MCU產品來與面向低成本領域的M0內核MCU產品競爭 ,又用M0內核的32位MCU產品來搶佔8位MCU的市場,價格戰的現象非常嚴重。
從PAMiD看射頻前端模塊化的演進與未來
除此之外,隨著射頻前端模塊技術的逐步成熟,當前集成多模多頻的PA、RF開關及濾波器的模組化程度相對較高的PAMiD(集成雙工器的功放模塊)在5G時代的需求不斷增長,但研發實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的差異,對國內射頻前端廠商而言,仍是掣肘。
在5G來臨前,射頻前端以分立和模塊這兩種方式存在於市場中。4G時代,出於空間和成本等考量,僅高端手機會採用射頻前端模塊。
而在5G時代,隨著5G通信技術的發展,多樣化功能、功耗增加,頻段增加,助推著射頻前端朝著集成化和模塊化持續升級,其市場價值也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根據Yole的預測,全球射頻前端市場,將由2017年的151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5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4%,射頻前端的器件數量和價值量將成倍增長。
國內射頻晶片廠商開元通信稱:「在國際巨頭寡佔的射頻前段市場,模組化產品才是國際競爭的主賽道,而在國內射頻前端市場,分立器件仍是當前本土競爭的主賽道,本土公司缺乏先進濾波器技術及產品,模組化能力普遍不強。」
「在射頻前端模塊領域,中低端的同質化和高端的工藝、技術瓶頸並存,這也是當下國內手機射頻前端廠商的困境,特別是濾波器的技術短板,成為高度集成的大阻礙。」業內人士分析。
雖然阻礙重重,但在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5G時代的射頻前端模塊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AMiD正成為5G手機射頻前端模塊設計的下一個風向標。
武漢凡谷/大富科技等四家陶瓷濾波器企業PK
在5G基站的需求下,我國陶瓷濾波器廠商迎來業績的新增長點,從陶瓷濾波器終端企業來看,包括華為、愛立信、中興、諾基亞、大唐移動等近10家;而陶瓷濾波器生產和代工企業則高達20多家,囊括燦勤科技、艾福電子、國華新材、武漢凡谷、大富科技等。
目前,武漢凡谷、春興精工及大富科技等上市企業的5G陶瓷濾波器產品已實現量產,且毛利率也在逐步提升。同時,在未上市的企業中,燦勤科技作為全球首家實現5G介質波導濾波器大規模量產的廠商,近年來業績持續暴增,也令行業對此「業績黑馬」備受關注。
從業務結構來看,2020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業的主營產品收入佔比各有側重。其中,燦勤科技和大富科技的業務結構較為集中,主營產品營收佔比達八成以上,收入主要以濾波器和射頻產品為主;武漢凡谷和春興精工的業務結構則較為多元,濾波器產品的營收佔比不足五成,其餘產品還包括雙工器、電子元器件等。
在營收規模上,由大至小排序分別為春興精工、大富科技、武漢凡谷和燦勤科技。燦勤科技的營收規模與其餘三家企業有較大差距,尤其與春興精工的營收差距更超出了20億元。
不過,在營收增幅方面的情形卻截然相反,儘管燦勤科技的營收規模相對較小,但增長性卻不容小覷。在其餘企業業績出現波動或下滑的同時,營收規模最小的燦勤科技卻一路高歌猛進,營收逐年大幅增長,三年間,其營收在2017年僅有1.20億元,2018年快速提升至2.71億元,2019年直接增長到14.08億元,營收增長超過了11倍!
整體來看,在5G新基建的帶動下,具有小型化、輕量化、低損耗及性價比等優勢的陶瓷濾波器逐漸成為主流。同時在目前四大基站終端中,華為和愛立信也更傾向於陶瓷介質濾波器,在下遊客戶的助推下,上述四家陶瓷濾波器供應商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校對/Arden)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