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一個備受考驗的年份,艱難中我們看到了更多生動面孔,就如奮力開創的城市自信面孔,還有不斷尋求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堅毅面孔,以及相信美好生活的個人期待面孔。
2020年,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交匯點,「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程。在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以實幹著稱的山東,再次明確了現代化強省的奮鬥目標,自信而堅定地邁向新徵程。
為拼搏鼓勁,向奮鬥致敬,鳳凰網山東推出大型年度策劃——「考驗如火 淬鍊真金 鳳觀齊魯2020」,關注這一年不同群體在疫情面前艱苦卓絕的努力,聚焦山東不同層面在高質量發展大潮中的矚目成績,展現16地市和主流企業在全國新一輪發展大潮中的勇於趕超。
幾經變動,山東區域格局發展逐漸明朗。
「一群兩心三圈」,山東在今年提出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發展。
伴隨《關於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意見的出臺和各經濟圈城市一體化邁出實質一步,區域發展有了新期待。
「眾星拱月」,泉城的關鍵「試水」
濟南無疑是「一群兩心三圈」當中的「重擔者」。
其不僅僅是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省會城市,還承擔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山東希望」,也需要在輻射帶動省會經濟圈各城市上有所作為。
三重「擔子」雖各有要求,但輻射帶動、引領示範無疑是相通的。
並且,當前濟南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戰略交匯疊加的大有可為期,1+6省會經濟圈「眾星拱月」式的空間布局,讓濟南的省會擔當和輻射引領得以凸顯。
濟南能否成為黃河下遊的中心城市,省會經濟圈是關鍵「試水」,這也是觀察濟南輻射引領作用的最好「窗口」。
黃河穿過菏澤、濟寧、聊城、濟南、淄博、濱州、東營等市,除了菏澤、濟寧是魯南經濟圈外,其餘幾市均在省會經濟圈內。換言之,濟南不僅需要輻射帶動周邊接壤的城市,也需要協同好類似東營這種既是沿黃城市、又處在省會經濟圈但是不接壤、產業協同少的城市。
服從大局是濟南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隨著濟南在空間(「濟泰同城化」「濟淄同城化」「濟齊同城化」)、交通(高質量現代化內陸開放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濟南—濱州—東營高鐵的興建)和產業(發揮省會濟南區域性科創中心的引領作用、發揮自貿區濟南片區制度創新和溢出效應)三個方面進行突破,省會經濟圈的未來充滿想像。
實際上,「很拼」的濟南已領省會經濟圈風氣之先。
2019年5月,短短10天內,濟南黨政代表團北上南下,開展招商推介活動,在京滬兩地亮相;在過去的一年裡深入推進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機制創新,組織3.8萬名幹部開展「遍訪民企」服務活動;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建設高點起步,162項試點任務進展順利,推出一批制度創新措施,誕生全省首張區塊鏈存儲和傳遞的數字營業執照……
疫情期間濟南「忙碌」的身影一直在。不僅大量的醫護人員、物資馳援武漢,在2月份的一份全國城市復工率排行中,濟南以規上企業復工率96.45%排名全國第二,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第一位。
儘管遭受疫情衝擊,但是濟南「萬億GDP」的目標沒有變,省會經濟圈一體化,例如文旅業、大數據等領域,正有條不紊進行,同樣中心城市的創建也沒有鬆懈。
「五指併攏」,期待「青合力」
「雙子星」的另一城市青島,也被賦予重擔,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向海的青島是關鍵一環。
作為山東經濟「龍頭」,長時間的北方經濟第三強城市,如果單論城市發展,青島可以說是山東乃至北方經濟的標杆,但如今早已進入經濟圈、都市群的時代,青島要想繼續保持領先,顯然不可能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而膠東經濟圈正是青島的契機。
只是,與「眾星拱月」的省會經濟圈不同,膠東經濟圈更像是「五指張開」,區域內各所城市產業基礎雄厚,海洋業、製造業、外貿服務業等實力不俗,代表著山東經濟圈實力的第一梯隊,但如何讓「五指張開」變成「五指併攏」,需要青島的「青合力」。
青島是膠東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加快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首先要發揮好青島的龍頭帶動作用,但經濟圈一體化最大的難題,在於破除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
5月7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推進會議召開,標誌著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全面啟動。
會議明確,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一體化」和「高質量」是兩個關鍵,既通過多層次、各領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築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又支持各市打造特色亮點,彰明個性特徵,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努力在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行動緊跟其後。青島聯合其他四市構建了聯席會議制度、編制了交通先行方案、啟動了五年規劃編制、形成了年度工作要點、籌劃了聯席會議內容,並將以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齊心協力、共同建設好「五個圈」——共建高效交通圈、共建互補產業圈、共建國際朋友圈、共建幸福生活圈、共建綠色生態圈,加快促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快速發展。
而其餘4市也緊鑼密鼓進入協同、合作中,以文旅為例,5月9日、14日,濰坊與煙臺、威海、日照黨政考察團相繼赴青,文化旅遊是重點合作領域;19日,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籤署並共同發布《膠東經濟圈文化和旅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布成立「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合作聯盟」。這是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全面啟動以來,五市共同籤署的第一份合作框架協議,用時僅10天,足見膠東5市的效率和態度。
隨著區域內各所城市在交通、金融、大數據等領域打通壁壘,五市更深層次協同、合作可以預見。
「報團取暖」,「排頭兵」需要打個樣
今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把魯南經濟圈置於省會經濟圈和膠東經濟圈同列,足見對魯南的期待。
魯南是山東的重要潛力增長極,並且自帶體系,既是文化重地,雖千百年,底蘊猶醇,伏羲、帝舜、孔子、孟子、墨子……又是風光綺麗之所,青山綠水帶笑顏,沂蒙山、嶧山、熊耳山……更是工業重鎮,濟棗菏重工業基地搭配臨沂物流之都、輕工業,能夠形成一條重要的工業隆起帶,漸構成區域競爭力……「如果魯南發展起來了,山東的經濟發展就有了堅實支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只是,相比於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沒有絕對核心,頗有「報團取暖」的意思,這個時候臨沂就被凸顯。
實際上,無論是經濟體量、人口、面積等關鍵指標,臨沂均處於優勢,因此被寄予「魯南經濟圈發展排頭兵」厚望。
排頭兵發展得先打個樣。早就在革命戰爭年代證明自己的臨沂並不缺這種硬核氣質,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年代「一張藍圖繪到底」,正成為魯南的「動力引擎」。
1994年臨沂成為地級市,用時僅10年臨沂成為全國首個生產總值過千億,人均GDP過萬元的革命老區城市。
此後,臨沂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激活商貿個體戶、微型工廠等民營經濟,同時自2000年起,臨沂多次調整市場結構,加快物流園區規範重組,同時規劃汽車站、火車站、內陸無水港,改造市政系統,打造交通樞紐,臨沂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小商品批發城、物流之城,「物流之都」的美名也傳播開來。
當然臨沂要想在魯南經濟圈發展中擔當排頭兵角色,不能僅僅是GDP等數據排第一,協同發展也應如此,臨沂由「一河為軸」轉向「兩河時代」也需要協同周邊兄弟地市,擴大臨沂影響腹地。
頗有意思的是,早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魯南經濟圈之前,魯南區域之間已有聯動,「報團取暖」的意味濃厚。
以建市最早,身處轉型的棗莊為例,幾個「融入」中能瞥見棗莊的主動「借勢」,按照其「十三五」規劃——推進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著重與濟寧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對接,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聯合濟寧等市,推動運河經濟文化帶大發展,聯合臨沂等市,推動紅色旅遊經濟圈大發展。
上述並非孤本。
備受矚目的魯南高鐵,其意義並非僅僅讓臨沂這個革命老區通了高鐵,在互通互聯魯南各地市的作用十分明顯,再搭配早已建好的京滬高鐵,這為魯南下一步協同發展做了重要鋪墊,後期4市將在鄉村振興先行區、轉型發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等發展中協同聚力。
結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三個經濟圈,三所城市,一個半島城市群,十六所城市。濟南、青島、臨沂被賦予了新使命,相比以往,單個城市發展不僅要「自身硬」,而且要做好協同、引領,以此形成合力助力山東「騰飛」。
或許,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各所城市需要更大的「行動」、更多的時間來打破「壁壘」,但從「各自為戰」到協同發展已是各所城市的共識,這讓山東有了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