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西方當代藝術

2020-12-21 聞是藝術

禪宗不是什麼深奧的東西。今天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禪宗,有時候你自己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不過就是你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已。在說明你自己其實就具備了禪宗的思維或行為之前,先繞個彎子,說說禪宗的來歷?

禪宗是中國特產這是所有學者都是有共識的,不過這個特產包著一層舶來的外衣:佛教。說到佛教,早期她離不開瑜伽。因為瑜伽的出現比佛教早得多。釋迦摩尼與我國的孔子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然而瑜伽是古印度人修身養性的傳統行為,一直流傳至今。佛教的參悟也需要瑜伽的行為修煉作支持,換言之原來佛祖也是有樣學樣。至於他為什麼要參悟佛,不妨去查閱印度的歷史,血染的屠城喚來了宗教的誕生,這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在印度,用文字記載歷史對於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因為他們認為人死了不是去地獄就是天堂,記錄這麼多凡間的八卦事沒有意義。一般口口相傳和行為相授的歷史文物倒是很多,但因為沒有人去整理,他們的條理和順序基本上沒譜的。然而像瑜伽和用手抓飯吃等這些習慣從何時而來倒是有一定的共識,即古已有之。印度文史資料基本都是由別人替他完成的。比如亞歷山大東徵的記錄和我國玄奘西遊一路上所收集的資料。這些資料靠不靠譜,其實印度人自己就不愛寫歷史,所以怎麼個好法就怎麼編吧,不管人家說了什麼,作為仰慕到幾乎崇拜印度文明的玄奘來說,或許他自己早已經失去了平衡判斷學術的那幹稱(這裡除了印度醫學典籍之外)。所以說到這,關於釋迦摩尼的很多史料我們不妨就當聽故事吧,這裡不詳述了。

還有一個長長的故事就是關於禪宗的出現,也是離奇怪異。據說達摩自南印度而來,先入廣州,再去見今南京城的梁王,因自覺無趣轉而去了今嵩山少林寺面壁聊以自慰。後來他怎麼都沒有想到會有一個和尚一直關注著自己,不但每日送飯,還經常有樣學樣。如果沒有這第一個粉絲,也許這個西域來的『祖師爺』早就變成餅乾,與壁相峙,何來百五十之壽?如果追究歷史的真實性。這位高人在二十歲左右就由南海入住中土,二三十歲從廣州北上,在中國居住了五十年左右應該是沒錯的。他是不是先學古代粵語再學中原的古漢語(可能是今天南方的客家話)不得而知,反正是學得漢語再傳教的也是沒有錯的。至於那可怕的長壽說法無非就是神話自家聖人的一種伎倆,印度人鬍子多,老相,外加自虐式苦練,所以他剛到中國,很多人以為他已經是快五十歲的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五十多年,於是很多人都以為他至少過百歲,甚至更老。既然達摩的故事都可以編,那麼慧能和神秀的故事就更能編了。慧能本是廣東人,原是掌勺的助理,其實是個文盲。故事流傳了千年,說慧能與神秀有一次文鬥,結果被師傅察覺神秀有加害慧能的動機,於是把衣缽傳於智慧更高的慧能並讓他躲避十幾年再出山傳他衣缽。那段慧能的塵埃論今天家喻戶曉,只是一個文盲怎麼有這麼好的詩詞手段?關於禪宗的歷史是寫不完,因為別人編了一千多年,我這幾個字算什麼?來點實惠的吧。禪宗正確的說法是,禪+宗,禪其實來自印度的佛教+瑜伽。宗自然是來自國人自己創造,把道教和了個糊糊的大稀泥,好像你都找不到道在何處,竟是佛在說。大部分禪語還很迷惑人。很多教義其實都沒有具體的答案,意圖啟發你什麼,然而這正是禪宗的高明之處。因為把話說的太明白,禪機也就不存在了。

禪宗有進步的地方,那就是把別人寫得再也不能寫的萬卷佛經給簡化了。佛所傳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世界,佛經裡有很多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包括生老病死。古代人類的虛擬世界主要指希臘神話/基督/道/佛/古蘭經等等。古人很早就開始玩Gamefight了,每一個虛擬世界都有正邪打鬥的故事。而且為了豐滿人物的需要,故事那是層出不窮。今天我們的虛擬世界就是電子網路遊戲,從精神層面上說,這其實和古代的宗教區別不算太大,基本離不開精神的安撫和發洩。人類其實離不開這些,沒有精神,那我們還能為了什麼而活?行屍走肉?還是僅僅就吃喝拉撒?所以換個角度想想,無非就是這些虛擬世界被傳誦和美化了一千多年,外加統治者的鞏固和誘用,所以他們的文化「光輝燦爛」。要知道有些創始人其實根本就沒有想到(這裡不包括穆罕默德),他們所設計的虛擬世界被後人當成統治的工具。所幸今天文明昌盛,不然我或你也許也是其中的一個信徒。當然我不排擠宗教,因為就像我說的,和虛擬的電子網路遊戲一樣,如果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和信念,你就可以去信任他,我說的是信任這個宗教的哲學文化,而不是信任這個教派的領導。對於悟性不夠的人來說,虛擬的世界莫要踏入的太深,否則你就是真正的「出家人」了。自慧能開始,禪宗即佛+道,省去了很多形式化,而且儘量不使用文字記載,這符合慧能文盲卻心中有佛的特點。怎麼樣算是入禪了?我曾經嘗試入門學習過。不過原因不是因為我需要這樣虛擬的精神世界,而是對好奇於佛與道結合的禪宗思想。所以看了一些關於禪宗的書籍,儘管禪宗文卷無數,其實真要弄懂什麼是禪宗,最好的做法就是行動勝於閱卷。佛經進入國土,後人看懂的越來越少,所以乾脆簡化。比如打坐念經這種形式逐漸淘汰,思考累了最好出來溜溜,種種菜,打打拳。那些袈裟/剃度/寺廟等其實都僅是禪宗的外殼,用屋子擋擋雨水還是需要的。俗語說的好:心靜自然涼。佛祖當年菩提樹下悟出的道理,不也是沒有袈裟和寺廟的陪襯。

說了這麼久,到底禪宗和西方當代藝術有何關聯?非常遺憾的告訴你,讓你活吞了這麼多文字,最後說一句其實也就那樣:就當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人有些時候就是要去這樣理解眼前的無奈。禪宗告訴你的就是無所謂,一切皆可以放棄,何苦為難自己。作為一門已經發展了一千多年的宗教,縱有書卷萬冊,人家西方人在從日本禪宗學者那裡傳過去的教義,不過也就是看到了她的行為哲學與行為藝術,其他問題,他們一概沒有興趣。日本的禪宗源自中國,日本人不但影響了西方當代藝術,還影響了西方現代藝術,日本人把我們中國的春宮圖學去,演化出他們的浮世繪,西方人的海上侵略把日本人的浮世繪帶到了歐洲,於是影響了西方現代藝術的誕生:印象派繪畫。這兩次西方藝術革命都有日本人的影子,原因是我們閉關鎖國幾百年,外界早已物是人非之時,我們還在酣睡。西方藝術家們在禪宗裡悟出的道理就是莫把「神聖」的姿態俯在藝術品上,藝術一切平民化,就這麼簡單。杜尚的尿壺擊碎了多少夢想成為偉人的藝術家之夢,同時也給了很多真正追求藝術的平民天才們有了被認可的機會。音樂家凱奇的一場鋼琴獨奏演成了觀眾自己在製造音樂,這種行為藝術正是西方當代藝術家把對禪宗的理解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這是進步的思想,她比禪宗本身更有積極意義。其實禪宗與西方當代藝術的關係就這麼簡單。這一個世紀以來,關於禪宗在中國的發展,很多學者心裡跟明鏡似的:禪不在國內,而是在國外。這正是很多國人看不懂西方當代藝術的部分原因:放不下被神話的經典。讀懂經典可以是為了回憶和傳承,也可以是為了放棄,這种放棄不像禪宗所認為的真的就放棄了,而是為了發現和迎接下一個經典的到來。(作者:待核中)

相關焦點

  • 張敢:看懂西方現當代藝術
    杜尚的這一舉動引發了藝術圈的激烈爭論——一個沒有任何創造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怎麼能跟藝術扯上關係?藝術的真諦到底是什麼?一百年後,馬塞爾·杜尚已經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但無論是藝術圈還是普通人,圍繞著這些特別藝術表現形式的討論依然沒有停止。
  • 中國水墨畫走進西方當代藝術殿堂
    此次毛建華的畫作在被稱為西方當代藝術家搖籃的倫敦薩奇美術館展出,則是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十一天的畫展期間,約兩萬多人前往薩奇美術館觀看毛建華的山水畫作,眾多藝術家、作家、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紛紛到場,畫展開幕當天盛況空前,多家媒體記者對毛建華進行了現場採訪,當即便有藝術機構,畫廊和個人藏家對毛建華的作品表示濃厚的推廣及收藏興趣。
  • 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關係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廣義概念,廣義現代藝術包括: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如:H·H·阿納森著《西方現代藝術史》[1]、高名潞等編著《中國當代藝術史:1985-1986》[2]將三者的概念的界限打破了;廣義後現代藝術包括: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如:陳奇相著《歐洲後現代藝術》[3],打破了後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界限;而有的當代藝術又包括:後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
  • 有馬賴底禪文集:禪僧直往-日本當代禪宗第一高僧自傳
    基本信息: 作者:(日)有馬賴底著譯者:劉建 華海書號:978-7-5443-5258-1定價:30.00元出版時間:2014年3月內容介紹: 日本當代禪宗第一高僧——有馬賴底自傳本書為日本當代著名高僧有馬賴底的自傳,作者運用充滿真摯情感的細膩筆觸,描繪了出身名門望族,幼年時代曾經為天皇伴讀,而後投身佛門,活躍日本,廣宏人間佛教的當代禪僧的鮮明形象。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三期:當代藝術攝影的符號意欲如何?
    有鑑於此,伺服器藝術基金會(籌)特別打造的線上藝術專欄 —— 有名堂 應運而生,近期專欄以《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為主題組織一系列講座,並特邀在符號學與當代藝術方面有獨到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策劃委員會。講座計劃每兩周推出一期,每期邀請一位主講嘉賓和兩到三位討論嘉賓在線直播。
  • 當代油畫究竟是如何體現的?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中國藝術是第一
    張大千和畢卡索被西方媒體褒獎為「分踞中西畫壇的巨子」。1956年夏,張大千在法國尼斯港拜訪畢卡索,他們共進午餐,切磋畫藝,互贈作品,合影留念,度過了一個融洽而愉悅的下午,此舉被西方媒體稱譽為「中西畫壇巨子的歷史性的會見」。
  • 禪宗,是什麼?為什麼賈伯斯喜歡禪宗
    我以前甚至傻乎乎地認為禪宗應該是日本的土特產,畢竟賈伯斯的禪修老師都是日本禪師啊。其實,禪宗最早起源於中國,佛教最早是由印度人菩提達摩傳過來的,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達摩自廣州上岸,然後一路向北傳習佛教……所以,史稱達摩祖師。
  • 裡希特作品刷新西方當代藝術亞洲拍賣紀錄
    蘇富比香港秋拍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採取全球同步直播競投的形式,紐約、倫敦和香港專家的電話競投同時進行10月6日,2020年蘇富比香港秋拍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在線上線下同時舉槌,來自紐約、倫敦及香港的藏家競投踴躍,37件上拍作品共斬獲6.84億港元,共成交34件拍品,其中1件過億,12件過千萬,成交率近92%。
  • 百件當代藝術:氣球狗
    《氣球狗》傑夫·昆斯傑夫·昆斯 (Jeff Koons) 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波普藝術家。昆斯從1980年代就開始出名,曾經,在新表現主義藝術盛行的1970年代,昆斯是個完全不被接受的異類,作品的市場反應非常冷淡,為了繼續藝術創作生涯,昆斯去華爾街當起了證券經紀人,正是這一段商海生涯令他終生難忘,從此,他保持了一個商業人士精明的頭腦和從血液裡散發出對金錢的敏感。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這就使他把突破前賢書聖的藝術局限成為可能,最後「以釋氏書」奠定了他「禪宗藝蘊」的書法藝術的風格,並成為宋代尚意書風,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舉大旗者。
  • 曾梵志1.8億油畫作品,天價引發對當代油畫藝術的思考
    油畫創作摒棄了完全照搬西方繪畫的模式,不再單純地模仿,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相結合的作品不斷出現,具有了油畫發展的創新性。然而,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發展的過程是複雜的,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的時間,藝術界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同時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飽受爭議,但是中國當代藝術仍然呈現出向上的趨勢,它是一部動態的歷史。
  • 「藝術」|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新古典追求典雅,浪漫派追求激情現實派追求質樸,巴比松追求詩意他們共同佔有了西方藝術史60年的時間印象派用了50年的時間追逐自然卻引發了現代藝術的革命現代主義用了90
  • 《當代藝術訪談錄》:面對藝術,他們何以有迥異的走向
    近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新書《現場:當代藝術訪談錄》,涵蓋了作者曾焱所採訪的27位國內外藝術大家的對話,包括徐冰、蔡國強、小野洋子、大衛·霍克尼、比爾·維奧拉、安東尼·葛姆雷……在這些對話中呈現不同藝術家對於藝術、所處時代等問題的見解和他們的真實思想。
  • 區氏家具《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再版
    正如2019年區氏與多方朋友協力出版的《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這本圍繞生活、藝術、設計與當代書房的人文讀物,得到社會各界人士歡迎與讚譽。好評如潮,卻因僅印300冊「供不應求」。恰因為此書並非公開發售,卻仍有眾多期待它的人,區氏今年將此書再版。再一次,為一份熱愛和使命而動。
  • 「共振的力量」西方當代女性藝術家三聯展在深圳開幕
    9月18日,「共振的力量」西方當代女性藝術家三聯展在深圳開幕。這是巴塞爾藝術展「慢動作繪畫」藝術家Miriam Cabessa (以色利),瑞士藝術家 Claudia Limacher,威尼斯雙年展特邀藝術家Annalu三位女性藝術家第一次以聯展的形式,在招商銀行深圳分行私人銀行雲端藝術空間聚集,從女性的角度,以藝術的思維探索創作的可能。
  • 「大道至簡」———當代藝術家單凡的藝術思想
    因為疫情,有幸關注到同裡德國當代藝術家單凡。微信裡見到單老師在德國古堡裡連續數月避疫情創作竹畫,好奇而感動。後來,認真地去解讀他的竹畫並交流思想,從而了解並切實感受到他竹畫裡「大道至簡」的藝術思想。 單凡獲得德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學術」勳章(2006年 攝)  悟道是先天秉賦,再加後天努力。單凡雖然從1984年開始就在德國學習與生活,並接受西方現當代藝術與文化的洗禮。
  • 打造上海藝術文化品牌標杆,普陀區大型當代藝術盛會M50當代藝術周...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普陀區M50當代藝術周,前天在蘇州河畔的M50啟幕。這是M50成立20年之後,首次推出的大型當代藝術盛會。此次當代藝術周M50邀請了來自園區內14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畫廊,7家藝術家工作室以及10家城市生活美學先鋒。
  • 奈良美智《溫室女孩》領銜,16件中西當代藝術傑作現身拍賣
    11月6日,「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預展在北京時間博物館開幕。此次預展呈現一系列東西方知名現當代藝術家的傑作,16件極具中西文化底蘊的藝術精品率先亮相。
  • 立體派藝術「當代藝術創作與綜合材料第五屆高研班」當代藝術系列...
    立體派是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風格之一。它由帕勃羅·畢卡索(西班牙,1881-1973年)和喬治·布拉克(法國,1882-1963年)在1907年至1914年之間在巴黎創建。法國藝術評論家路易斯·沃克斯勒斯(Louis Vauxcelles)在看到布拉克在1908年於模仿塞尚的L'Esta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