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文化內涵

2020-12-22 問溫祖溯溫源

石城縣是中原漢人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形成最早的發祥地和最大的中轉站之一。石城客家的傳統節令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文化內涵集尊祖敬宗、祀神求祥、慶賀祈福、崇尚禮儀、講究衛生為一體。石城客家傳統節令較多,每個節令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

一、石城客家傳統的節令風俗

1、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屬石城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天的凌晨必須擇出吉時吉向開門,焚香、點燭、燃放歲爆,拜祝天地、祖祠、神廟。然後拜賀尊長、鄰居,並互設酒菜、茶果為敬。

這天起床後大家都要穿上新衣、說吉利話,停止一切勞作,不挑水、掃地、洗衣服、笤飯。早餐吃素齋戒,每家都要上一碗芥菜,俗稱「豐菜、禾石菜」,即用不切碎的芥菜於大年三十日晚煮熟,春節早餐時再加工成菜食用,以求得五穀豐登之意。

2、拜社公年:

正月初三必須向社公拜年。各家各戶必須備好雞、鴨、魚肉、米酒到社公下上供,焚香、點燭、燒紙錢,以求社公保佑吉祥如意。

3、米穀神誕辰日:

正月初五是米穀神的生日,這一天不可以笤飯,並要祭祀米穀神,以祈求新年五穀豐登。

4、立春:

立春這天俗稱「交春」,各家各戶在「交春」時刻必須燃燭、放鞭爆。這一天視為全年最大的一天,凡出嫁了的女兒不可以在娘家食宿,否則會對娘家帶來不吉利。

5、吃七種羹:

正月初七,各家用七種配料煮羹,吃過七種羹之後,各家各戶可以開始做活計,俗稱「吃了七種羹,各人做零星。」,以祝願事事順利之意。而正月初一至初六主要是以走訪親朋為主。

6、丁日:

正月十一為丁日,各家設香案、放鞭爆、迎「丁神」。頭年「添丁」的家庭必須備筵請客,俗稱吃「丁酒」,客人都必須攜帶鞭爆以示祝賀。

7、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名為元宵節,是新年娛樂告一段落之意。這天要焚香敬祖、全家聚餐。晚上卸焚「歲紙」,各種燈彩亦要焚毀,曰「謝燈」。

8、賽神:

俗稱「菩薩出巡」或「過案」,多在正月中、上旬進行。抬著神的塑像,用鐵銃開道後面鼓樂、旌旗涼傘、香爐等簇擁而行,最後跟隨著若干臺童男童女扮裝的「故事」等。沿途各戶均要燃香放爆,以示恭迎,祈求神靈保佑大吉大利、風調雨順。

9、驚蟄日:

驚蟄這天各農家要爆禾包(用糯谷燜爆)、炒花生、豆子,煮「驚蟄茶」。傳說這一天開始蟲蛇出洞、蜂開眼,炒了驚蟄果,吃了驚蟄茶,可保佑人們平安無事,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會減少。

10、花朝日:

農曆二月十五為「花朝日」,各家做花朝餈,焚香敬花神,可外出踏青、遊春、採花。同時在這天結婚者較多。

11、清明節:

這天崇家祭,祖祠開春祭,各房族掃墓挽紙,祭奠先祖,並設清明宴,「俗稱吃清明」。

12、春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這天要敬社神、做社餈、各家聚餐。這天開始,可以用牛耕地。

13、立夏:

立夏這天各家吃糖炒蛋、狗肉或其它補品,俗稱補夏,以祝願身體健康之意。

14、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五月節。這天各家以蒲劍、艾虎掛在大門兩旁,以葛 藤、桃枝掛於門首,以驅病邪。房屋內外灑雄黃酒以防蛇蟲。這天還要吃糯米粽,設家宴,沿河還會進行賽龍舟。

15、食新:

農曆六月第一個辛日,首次吃新米笤的飯,必備酒菜聚餐,以祝豐收之意。

16、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了,又稱七月節。七月十四晚上必須於是祖神堂燃香燭、上供素果、燒紙錢,三更做飯黎明行蔬食供,送祖先外出購買兒孫。這天做印子餈,中午行牲儀供。當晚,外出人員必須趕回家中歇息,傳先祖要清點兒孫數目。睡不掩扉、帳不垂簾,以方便祖宗送進買來的子孫。夜晚還必須於路口焚錢錠,救濟過往神鬼。

18、嘗芋:

農曆八月初一各家嘗新芋,宗祠開秋祭、掃墓。

19、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這天為全家團聚之日,吃月餅、瓜果,全家聚餐賞月。晚上有拜月光,請「月光姑姐」下凡問事等風俗。

20、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又稱豆莢節。這天有攜伴登高之俗,兒童嬉放風箏,設家宴聚餐。亦有吃柚子、嘗豆莢的風俗。

21、冬至日:

這天百無禁忌,可遷葬、修房、開禁山。

22、小年日: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為小年日,俗稱入年假。這天打掃房舍、焚香敬神、掛門帘紙、外出者歸家,並備酒菜聚餐。晚上各家焚香放爆,送灶神上天奏事。從這一晚到除夕那天,凡出嫁了的女兒不可以在娘家留宿。

23、除夕:

俗稱大年日。這天各家搞衛生、裝紅燈、貼春聯、敬神靈、祀灶君、換太歲、合家團圓,備酒菜聚餐。晚上,玩燈、喧鼓樂、放鞭爆、守歲、笤年飯,煮「禾石菜」、灶內留火種。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

二、石城客家傳統節令的文化內涵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其風俗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成與中原文化傳統、當地土著的習俗、生存環境、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其每一個節令都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尊祖敬宗:

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的主要內容,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中原漢人是背著祖宗的牌位南遷的,他們對自己的祖先有著十分崇敬的意識,由於遠離故土,他們的尊祖敬宗之情更強烈。為了藉助一定的時機和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因此,石城客家人在春節、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原節、中秋節、冬至日、小年日、除夕等傳統節日中都要進行尊祖敬宗的儀式。

如:除夕吃團圓飯前,首先必須到宗祠及家中廳堂祖宗神位前進行敬祖上供活動。備上三牲、酒、香燭、鞭爆紙錢,並行叩拜禮;春節擇吉時吉向在祖祠中舉行開門儀式,房族中的主要男丁都要在祠堂中集中,換上新衣服,焚香、點燭、燃爆,叩拜祖宗;中原節(七月半),將紙錢捆成包,書寫陰下某祖先收,陽上某子孫後代寄。夜晚點燭、焚香、燃爆、燒紙錢包祭祀祖先;清明節,要帶上煮熟的三牲、米酒到祖輩的墳前修整墳地、焚香、點燭、燃爆、燒紙錢、掛紙;冬至日到祖墳前除草培土。

在這些傳統節令中開展尊祖敬宗活動,主要是表達後人對已逝死祖輩的崇敬思念之情,並祈禱祖輩們能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如意,事業興旺之意。

2、祀神求祥:

中原漢人南遷之時,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異地他鄉,依山傍水、建村立寨、刀耕火種、尋求生存之路。由於當時人口數量較少、文化科技水平也低、勞動工具落後、抵禦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能力差。因此,他們逐漸形成了求助神靈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

如:春節早上向灶君神拜年、早餐吃素齋戒、吃「禾石菜」;正月初三上供品、焚香、燃爆拜社公年;禮儀講究、隆重肅穆的賽神(菩薩出巡),及各家各戶焚香、燃爆、恭迎菩薩光臨;驚蟄目舉行儀式以求減少病蟲害;花朝日焚香敬花神;春社敬社神;端午節掛桃枝,蒲、艾、灑雄黃酒;中元節晚上燒紙錢;小年日送灶神上天奏事等;這些都是想藉助神靈的作用,以求得保佑平安、健康、吉祥、豐收之意。

3、慶賀祈福: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都有慶賀祈福的內容;如:春節慶賀農曆新年的到來,立春慶賀春回大地;丁日慶賀添丁;上元節的鬧元宵;農曆六月食新;農曆八月一日嘗芋;中秋節合家團聚;重陽節嘗豆莢;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守歲等。這些節令都含有慶賀祈福的文化內涵。

4、崇尚禮儀: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也充分體現了石城客家人崇尚禮儀、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如春節期間,客家人每家每戶有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非常熱情地招待拜年的客人。從正月初一到元宵期間,親朋鄰裡之間相互串門拜年,即使是境較貧困的人家,也會盡其所能,熱情招待串門的客人。同時串門拜年時會相互贈送糖果、水果、自製點心、對兒童互贈壓歲錢等。而在平時,石城客家人則是節衣省食、勤儉治家,充分與展示了他們講究禮尚往來、重視團結友愛、善良淳樸的道德品質。

5、講究衛生:

講究衛生、推崇自然、保持健康在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如花朝日到野外踏青觀花;端午節每家每戶都要採回大量的草藥如:菌陳、魚醒草、六月雪、金銀花、千裡光……等,以備平時保健之用。同時在端午節這天,房前屋後灑雄黃酒防蛇蟲、在門上掛桃枝,菖蒲、艾葉等驅病邪;立夏吃補品;小年日徹底大掃衛生;大年日清洗炊具、用具等。這些衛生習性,對生活在山區的石城客家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石城客家人傳統節令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和生存環境。雖然有一些封建落後的成份,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對石城客家人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這些傳統節令中的一些風俗,對社會生活有很大的約束力和威懾力。尊循這些風俗,對培養石城客家人形成尊祖敬崇、善良淳樸、勤勞務實、團結互助、熱情好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溫湧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贛南師大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郵箱: wyq5727081@126.com)

相關焦點

  • 石城:杜鵑花開紅似海 愛情聖地醉遊人
    登愛情山、賞愛情花、唱愛情歌、頌愛情詩、玩愛情遊戲、過客家情人節……4月14日,在有著「愛情山」美譽的石城縣八卦腦景區,一場原生態客家民俗活動正在激情上演,吸引了境內外數萬遊客前來觀賞品味與醉心體驗。
  • 水潤福澤客家龍,國泰民安頌祖國
    「東進」是成都市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龍泉驛區作為成都「東進」的主戰場,將肩負起「東進」戰略使命和迎接大運會拓展文化旅遊功能的艱巨任務,洛帶作為「東進」戰略下的重要文化古鎮,也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魅力洛帶古鎮將以一場傳統文化節日——客家水龍節,祈福祖國國泰民安,歌頌祖國繁榮昌盛。
  • 丘遠華談《山上的都市》:不要形而下,要高逼格輸出客家文化傳統
    原創:客名君 全球客家名人堂(微信公眾號)  原題:導演丘遠華專訪 | 電影《山上的都市》:不要形而下,要高逼格輸出客家文化傳統  客名君按:本文從昨天寫到今天,是2020年客名堂最後一篇,也是2021年的新開一篇。這兩天北京呵氣成冰,但都市中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新煥:「客家文化網絡形象大使」
    汕尾市陸河縣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羅新煥的故事《陸河客家文化的「網絡形象大使」》獲評「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 2006年以來,羅新煥撰寫了100多篇有關海陸豐客家民俗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文章,在《汕尾日報》《光明網》《客家網》《梅州日報》和福建《環球客家》等報刊、網絡平臺發表,出版了《陸河民俗文化(採擷)》《閒話陸河》等客家文化書籍。每年編輯出版一期《陸河客家》會刊,加強對外客家文化交流。
  • 龍南客家圍屋將登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1月13日,本網獲悉,以江西省龍南縣客家圍屋為創作母題的「圍屋之變——關於中國傳統移民建築的對話」當代藝術展,將於2020年5月23日至11月29日在義大利威尼斯「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此次以龍南客家圍屋為創作母題的「圍屋之變——關於中國傳統移民建築的對話」當代藝術展,由於參展方案高度契合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國際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在全世界近2000份申報方案中脫穎而出,日前已獲得組委會專家委員會高度認可,成功批准入展,將作為中國重要參展項目參加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印象梅州·走進客天下|客家建築之美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張慶如初到梅州,就被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極具客家特色的建築吸引了,其中,被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築奇葩」的客家圍屋、圓形土樓讓人倍感震撼。一小溪順流而下,傳統的圓形水車安置在中間位置,幾隻白鴨、許多紅色錦鯉在水中歡快地嬉戲,幾個洗衣、洗頭的客家婦女雕塑點綴其中,麻石街上、籮筐、扁擔、豬籠、柴火、隨意擺放,任由遊客體驗,頗有些生活情趣。水車旁,是一座圓柱形圍樓建築。
  • 客家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據悉,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人主演的的客家話優秀喜劇影片——《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據統計,全世界現有約七千種語言,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 深圳甘坑客家小鎮:小涼帽做出大IP 老村鎮煥發新活力
    甘坑客家小鎮景色 央廣網記者 鞏盼東 攝小涼帽做出大IP「客家涼帽」被列為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用竹子編織成的涼帽,工藝精湛。甘坑社區的涼帽村歷來就以涼帽製作聞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子裡作坊生產的涼帽出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全球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
  • 上猶客家特色傳統宴席?——龍門全魚宴
    富有文化寓意和地方特色的上猶客家傳統宴席  這兩位學子果然不負所期,寓意「魚躍龍門」的故事因此成了地方佳話,魚宴作為預祝「金榜題名」的鄉俗禮儀經數百年而被承繼下來,成了最受歡迎的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宴席——「龍門全魚宴」。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19日上映,呈現原汁原味「客家味」
    有感於此,導演韓榮聲及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攜手創作了這部《圍屋喜事》。影片講述在城市日益擴張的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但馬伯夫婦卻仍然堅持住在老屋。地產商看中了老屋,欲徵收改造成集民俗和餐飲於一體的商業空間,但馬伯不為所動。
  • 解鎖深圳客家古村落,被譽為「客家建築活化石」的鶴湖新居
    從1979年深圳建市,客家人佔總人口的56%,直到今天深圳仍然存留著上百座客家民居,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圍屋,除了是家族繁衍的基地,也是他們在當地紮下的「根」。如今這些圍屋逐漸消失,有部分被保留下來,成為了客家民俗博物館。
  • 客家小鎮:客天下
    漫步客天下處處洋溢著客家氣息美麗的特色小鎮藏著客家所有的生活想像適合放下包袱感受慢節奏和悠閒的時光聽聽深處的心跳韻律客天下景區不僅是個休閒好去處也是國家4A級景區更增添了幾分人文味客家人文客家圍龍屋,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在客天下客家小鎮,以客家民居建築風格還原了一座座圍龍屋,在這裡可以看到屋頂上熟悉的青瓦片、雕刻著各種花樣的石窗,還可以感受以前客家人圍住一起生活的煙火氣息。陣陣鼓聲撲面而來——這是夢裡客家廊道,一段陡峭的斜坡,鼓沿著圍欄整齊地擺放著。
  • 傳統文化根基:從鼎沸的北宋玩具街,到映射在傀儡戲中的家天下
    圖|北宋玩具工匠玩具工匠瞅準宋代的節令,在節令中販賣精緻奇巧的玩具,兒童對玩具的喜愛,使得玩具工匠得到了大量的利潤,而節令中的玩具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傳統,風俗玩具跟隨著節令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 翼天文旅集團客家老街:全國最大規模的客家非遺展示基地
    走進老街的街區,古樸浪漫的街道兩旁有著喜慶吉祥的剪紙、以假亂真的紙花、神奇的木偶戲等傳統匠心體驗,遠處傳來獨特的漢劇唱腔,在夜幕的襯託下,既喧鬧,又寧靜悠遠,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你,都能在這次相遇中,有自己的收穫。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迅速增加,其中,既有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也有大量地方文化機構及民間的客家文化愛好者。二是研究領域的擴展。相關研究已涉及客家學理論,客家的源流、社會、經濟、教育、宗族、婦女、建築、語言、飲食、服飾、山歌、人物、民間信仰以及客家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客家與中央蘇區的關係等眾多領域。對於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客家人的研究,近些年也陸續有研究成果發表。三是研究成果豐碩。
  • 客家腐乳,帶你了解不同的客家風味食品
    為什麼著名的客家菜「釀豆腐」和「釀」?美食的傳承是一種情感寄託客家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華夏漢族分支是幾千年來移民史上對中華民族、華夏文明影響最為深遠的分支之一。客家豆腐:客家三大名菜之一。在客家語中,「釀」意思是「植入、包入」,「釀豆腐」是指客家有餡的豆腐。是客家人,這是每一個新年節日的第一個食物和飲料,招待賓客和宴會。傳說中原南遷後,客家人一直保留著中原地區的主流文化和飲食習慣。不過,由於南方小麥缺糧,不可能在包餃子慶祝新年的到來,因此餃子的餡料用豆腐包好,油炸煮成餃子狀的食物,以表達思念家鄉的感覺和對家鄉美食文化的深厚感情。
  • 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開幕 - 科技新聞...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劉芝毅報導:9月27日,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在江西安遠三百山遊客集散中心隆重開幕。  本次活動由贛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贛州市文廣新旅局、安遠縣人民政府承辦,為期3天,圍繞探訪東江源、領略客家情、暢享激情風、搭建經貿臺等主題,推出了12個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包括採茶戲、跑馬仔等各種客家民俗表演以及書法、美術
  • 廣東梅州有個縣,人口26萬,享有「客家文化始祖地」的美譽
    縣城設在大柘鎮,是廣東古八賢之首客家先賢程旼的故鄉,享有「客家文化始祖地」的美譽。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是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