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謹記四個「毋」,福報不請自來

2020-12-22 羋月vip

「人活世間,有所為有所不為。」

那麼,哪些是我們不該去做的事呢?

孔子《論語·子罕》有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四個「毋」,短短8個字,體現了人生的大境界,說盡做人的大道理!

01

毋意:莫要憑空臆測

」,主觀臆斷、憑空猜測。

毋意」,就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萬勿將一時的衝動、痛快和任性,作為結論、依據和行為準則。

韓非子的《智子疑鄰》,說的是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有個老頭也這樣說。

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老頭偷了他家的東西。

富人的判斷,不是建立在對現場勘查和走訪調研,而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主觀臆測,毫無根據地懷疑。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用主觀思維去定義一個人。

然而,有時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也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

前段時間,張文宏在直播時說的一句話「不能喝粥」,被很多網民大作文章,甚至扣上了「崇洋媚外」「漢奸賣國賊」的帽子。

其實,他只是在表達別光喝白粥,多補充點蛋白質而已,因為蛋白質是免疫力的第一道防線。

當我們對事物了解有限或相對片面的時候,不要過度地去評價他人的人生,更不要亂給他人下定義。

希望你我,不要再讓固定化的標籤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更不要讓它影響自己的人生。

02

毋必:莫要武斷絕對

」,就是必定,堅定。

毋必」,就是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諸葛亮固然有決策失誤、用人不當的過錯,但造成悲劇,馬謖的自身原因不可忽視。

諸葛亮安排馬謖鎮守街亭時,其實已經告知了街亭的部署方案。但馬謖恃才自傲、剛愎自用,不僅盲目輕敵,不聽別人意見,還擅自改變作戰方案,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無知者無畏。

這句話用在馬謖身上好像很不妥當,可是又非常貼切。

是誰給了他那麼大的勇氣?是他自己,是他的個性使然。

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當你總以為自己是對的,沒有意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問題,一意孤行,就會導致最後的失敗。

等你學會拋棄武斷絕對,才能夠時時刻刻掌握主動權,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03

毋固:莫要拘泥固執

」,就是思想保守、頑固不化。

毋固」,就是做事要靈活,不要死板,這樣才有彈性調整的空間、迴旋退步的餘地。

一天,孔子的一個弟子在門外掃地時,來了一個客人,得知他是孔子的弟子後,問他:「一年有幾季?」

弟子不假思索地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兩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弟子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弟子向客人磕三個頭。

正巧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弟子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弟子沒辦法,乖乖地磕了三個頭。客人走後,便迫不及待地問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有三季呢?」

孔子說:

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嗎?他是螞蚱,螞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講到晚上都講不通。

故事裡,弟子和客人明顯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面對三觀不同的人,最好的做法是,只與同好爭天下,如果盲目地爭辯,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相反,只要不固守自我、會變,就能通,就能在任何境遇中迎刃而解。一通百通,事事無礙。

04

毋我:莫要自以為是

」,就是盲目自我,自我膨脹。

毋我」,就是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而應無私無我,以事實說話。

大家應該聽過「夜郎自大」的故事。

漢朝時,西南方有個夜郎國,國土很小,無知的國王卻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一次,漢朝派使者來訪問夜郎,國王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道:「漢朝有我的國家大嗎?」使者告訴國王,漢朝有十三個州府,每個州府又有很多縣,夜郎國不過跟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國王聽了十分慚愧,不好意思再說話了。

思想上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勢必會導致行為上瘋狂跋扈。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一個人自我膨脹到極點也就開始了瘋狂,瘋狂之時就註定了其滅亡之日。

秦代的趙高,指鹿為馬,狂妄自大,自我膨脹,專橫跋扈,甚至謀害秦二世,最終落得個死無完屍、遺臭萬年的結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果一個人不能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他可能永遠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要麼依附於人,要麼凌駕於人。

要知道,只有孩子才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認清自我,看到他人,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海德格爾說,人的行為有三個層級。首先是去蔽,其次是澄清,最後是敞亮。這三個層級,何嘗不是一個人的修行之旅?

正如林清玄所說:我也願學習蝴蝶,一再的蛻變,一再的祝願,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顧,也不憂傷。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漫漫人生路,謹記四個「毋」,你定能達到敞亮的境界,福報不請自來!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假如人生不順,謹記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鬼谷子就告知了我們三句箴言: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意外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每每碰到不如意之事,想一想這三句話,必定會讓福報不請自來,也會使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寬!一、遇橫逆之來而不怒碰到不如意的事,不動怒、不埋怨,這也是一種修為。
  • 鬼谷子: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謹記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當人生處在低谷時,鬼谷子說人生不順時,謹記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1.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為。 要知道,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碰上不順眼的人。一對夫妻開車回家途中,妻子不小心將車開上消防栓導致翻車,結果兩口子都受了傷。丈夫驚魂未定之餘察看了妻子只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提議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
  • 東湖夜讀|人到中年,看透這四件事,福報不請自來
    圖源網絡人到中年,看透這四件事,福報不請自來生命中,我們都接到不同的劇本。有的平淡,有的濃烈,有的是笑,有的是淚,不管怎樣,我總要演好,直至落幕。李宮俊說:沒錢的日子不難過,而是根本不能過。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有錢的日子根本過不了。《歡樂頌》裡,樊勝美的爸爸住院需要十萬元費用,她拿不出來,情緒崩潰,只能蹲在樓道裡痛哭。缺錢,擊碎了她苦苦維持的體面。
  • 別人請客,吃的也是自己的福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福報,哪怕是一粒米,一滴水,只要是自己浪費的,都是在浪費自己的福報,所以不可隨意浪費,要珍惜自己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佛教講,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定是前生修的善業,感召今生享受福報。所以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妹福要修福, 能一面修福,一面惜福,自己的福報就會不斷上升。修福和惜福都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 一位高僧說:出現這3個徵兆的,福報要來了,恭喜你!
    俗話說: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毫無疑問,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是希望自己是有福之人的。那麼如何才能成為有福之人呢?福報來臨前都有哪些徵兆呢?有一位高僧說:出現這3個徵兆的人,福報要來了,恭喜你!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懂得知足,則內心安適。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
  • 福禍自由天定,人生不順時請謹記鬼谷子的三句話,福報會不請自到
    鬼谷子面對坎坷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每當碰到不如意之事,想一想鬼谷子的這三句話,定會讓福報不請自來,也會使你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一、遇橫逆之來而不怒碰到不如意的事,不動怒、不抱怨,這也是一種修養。丈夫心有餘悸之餘查看了妻子僅僅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建議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想一想要是換成遇到事情喜歡亂發脾氣的丈夫,他或許最開始就責怪妻子不會開車了,甚至於還會發生爭執,從「你會不會駕車」斥責,發展壯大到當時為何想買車,購車的錢又是如何借來的。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個字,福氣不請自來,人生少有災禍
    做人,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四個字,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福氣不請自來,人生少有災禍。這四個字就是修身養性,那麼,修的是什麼身?又養的是什麼性呢?具體而言,做人,善於修身養性的人,往往能做到以下「四修」「六養」,學習下吧。
  • 老僧的點醒:只要守好這顆心,不必苦苦向外求,福報自來
    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有福之人做什麼都能順順利利,去哪都有貴人相幫,而無福之人簡直喝涼水都能塞牙縫,處處倒黴。一個朋友為此而求神拜佛,看風水買護符,花費了許多錢財精力,但是好運卻沒有如他想像般到來。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要我陪同他一起去寺廟問個究竟。
  • 福報好的人,有這四個特徵,有沒有你?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命的因果定律,真實不虛;福報好的人,是自己今生和過去生善行功德的成就,才會有人生的好命好運,與其羨慕嫉妒別人的生活,不如好好修養自己,多去積德行善,讓自己的人生也變得美好;福報好的人會有這四個特徵,你有幾個?一、家境好,不缺錢。
  • 有人說,農村「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這回事嗎?
    農村人「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好像專門說什麼人,是說娘舅吧?也不對,紅事(專指嫁女結婚)娘舅是要專門請,不請不會來。白事,到娘舅家報喪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實際上這也是變相地「請」,按傳統規矩,是請娘舅來驗證去世老人是否善終。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易經:福報皆有定數,不做這3件消耗福報的事,自然會遠離災禍
    上輩子行善積德,這輩子就會有福報,可以免受災禍。而關於《易經》,我們聽過太多它的傳奇。譬如兩儀四象八卦、再譬如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太極圖等等等等。它們神秘晦澀,卻又引人遐思。似乎好像只要得到了《易經》真傳,就能預測未來,避禍就福。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
  • 老祖宗: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是什麼意思?在理嗎?
    幾千年的生活經驗讓古人們總結出許許多多帶有哲理意味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於城市和農村的街頭巷尾,有的是對生活規律的總結,有的是對為人處世的教誨,還有的是對惡言惡行的規勸……凡此種種,人們若是加以學習利用,都會從中獲得不淺的益處。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
  • 做人厚道,必有後福!
    做人厚道者,興許福氣來得並不早,但是為人厚者,福必會至。左雲四十歲那年,老公高調宣布要與左雲結束枯燥的婚姻,與第三者完成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左云為此哭過,鬧過,折騰過,然而終究無力挽回婚姻的左雲,只好認命了。離婚後,左雲不放心年邁的公婆與兩個孩子,就讓他們都跟著自己生活。
  • 一位老僧的開導:心情不好時,默念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心情低落的時刻,就好比是我們的身體一樣,偶爾會出現一些不痛快。心情低落的時候,就好像是得了一場「小感冒」,會感覺到不舒服,也會感覺到難過。要想治好「小感冒」的方法有很多,也有很多人有自己的獨門秘方,可無論是哪一種,只要能達到痊癒的效果就是最好的辦法。
  • 張學良100歲生日時,一個人不請自來,自報身份後,張學良一言不發
    九一八事變,他被人唾罵為「不抵抗將軍」;西安事變,他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而寫入歷史教科書。 僅僅因為「九一八事變」,就對張學良施行全盤否定,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公平的。人們質疑最多的,就是張學良的愛國問題。
  • 3星座不見黴運,財神不請自來,得貴人相助,錢財無憂,事事大吉
    3星座不見黴運,財神不請自來,得貴人相助,錢財無憂,事事大吉白羊座白羊座在自己的事業上就遇到了一些危機,比如說白羊座,不過白羊座在最近的財運將會得到改變,那是因為他們將會徹底的擺脫小人對於他們的迫害,所以在最近的時候他們就會得到一個十分旺盛的財運。
  • 厚黑學:一個人,牢記七條處世天規,福氣不請自來,人生少有災禍
    厚黑學:一個人,牢記七條處世天規,福氣不請自來,人生少有災禍一、做人,儘量不要耍小聰明厚黑學指出,為人處世,喜歡耍小聰明的人至少會有兩種災禍,一個是容易引人猜忌四、有些事情不必搞得太明白,看破不說破做人,有些事情心裡明白就行了,不需要自作聰明地說出來。俗話說:看破別說破,面子上都好過。有些事情一旦說破了,反而會傷和氣、傷面子。掌握這一種厚黑智慧,在為人處世中,很多問題往往都會化解於無形之中。
  • 前世因,今生果,沒福報的人,有2種毛病,此時懺悔,為時不晚
    佛教的因果觀,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虛。人人都想幸福,這就要自己種幸福的因,才能結出幸福美好的果實。「因果」並不是佛教發明創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生命真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前世因,今生果,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前世修來的。
  • 人品,是做人的最硬底牌,是成功的保障,厚道厚德必有後福
    不記人過、常思己錯,用真心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品好的人,多遇貴人、有貴人相助、做事易成;人品好的人,多有福報、一心向善、不作惡、廣結善緣、受人敬、消災必禍、積攢福報。古人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但能力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上的缺陷。做人別玩心眼兒和套路,人這輩子最貴的就是品行;最好的就是良心,沒有人品和良心,再優秀也不招人待見,再厲害也不會被人珍視,做人要多一些真誠少一些一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