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方將為成都大運會場館建設提供顯示解決方案及智慧服務系統,圖為成都京東方生產線 本報記者 胡大田 攝
從2014年巴西世界盃到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4K轉播、直播逐漸成熟,隨著平昌冬奧會啟動8K錄播,8K超高清也已經上路。同時,「智能」也成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建設工作中的一大重點。依託於阿里巴巴的阿里雲技術,杭州亞運會將致力成為第一屆「雲上亞運」——賽事管理、賽事成績、賽事支持等核心系統採用雲智能技術。
的確,一場世界級的體育賽事帶來的不止是精彩絕倫的觀賽體驗,更為新技術提供了難得的應用場景,為城市發展帶來了能級提升的強勁勢能和經濟轉型的澎湃動能。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提升賽事運行效率,為運動員、普通觀眾和遊客提供優質服務,豐富賽事呈現和傳播方式,創造交互式、沉浸式的觀賽體驗。
今年7月23日,京東方正式籤約成為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顯示系統類官方供應商。京東方將為成都大運會場館建設提供顯示解決方案及智慧服務系統,全面助力打造2021「智慧大運」。不止是新型顯示,更多的新技術都將在大運會中找到應用場景。作為我市首個衝刺萬億級的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態勢如何?藉助大運效應,成都的電子信息企業該如何把握機遇?本期《成都經濟觀察》,將通過對企業與專家的採訪,共同探討大運會帶給「成都智造」的新機遇。
超高清產業下的大運新「看法」
7月23日晚,金融城雙子塔以大運之名點亮,塔身上循環播放著以「在成都成就每一個夢想」「愛成都 迎大運」為主要元素的主題動畫,動態的圖形變換和斑斕的燈光烘託著活力四射的運動氛圍,更是引來了許多市民拍照打卡。據了解,京東方通過全球領先的顯示技術優勢,針對性研發異形樓體的最佳顯示方案,實現715.5萬像素點的高清顯示。可以說,一棟樓就如一臺LED 4K電視,只不過是將電視屏的尺度擴大。
這一燈光工程實現流暢無卡頓、高色彩還原,在異形建築外立面上顯示效果也不會發生畸變,達到最好顯示效果的背後,是強有力的顯示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支撐。「南北雙塔面積達52000平方米,為了減輕重量並做到遠距離隱形的視覺效果,我們在外層的鏤空鋁板內邊緣增加安裝了定製化LED金屬燈條屏。」京東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燈條的自重每米不到0.4公斤。這讓建築在保證美觀的同時還擁有了更多功能。
為實現雙塔視頻內容顯示的高度同步及畫面的完美呈現,京東方還自主研發了信發軟體系統,在2幢獨立樓體形成顯示屏+通訊+算法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配置雙環路備份功能,可以實現發送端使用雙網口同時控制同一顯示屏,任意一個網口出現故障時可以瞬時切換,保證顯示屏不會黑屏,節目正常播放。
「為保證雙塔內容的完美顯示,全體技術人員進行逐窗格統計描點,程序編寫燒錄,逐窗格逐層調試,共調試窗格約一萬個。」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調試完成後從窗格到燈條再到每一個像素點逐一進行排查,保證整體屏幕的完美點亮,色彩亮度達到最優效果。
視頻是信息呈現和傳播的重要載體,為了給用戶帶來更高質量、更富沉浸式的新視覺體驗並傳遞更豐富的視覺信息,超高清視頻成為繼數位化、高畫質化之後的新一輪浪潮。而運動畫面是超高清視頻的最佳應用場景,重大體育賽事歷來都是推進視頻及相關技術發展的極佳契機。
作為國內新型顯示產業「十字形」構架上的重要一極,目前成都已聚集京東方、業成科技等領軍企業,美國康寧、路維光電、出光電子等30餘戶上遊配套企業。2017年,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該項目總投資465億元,是國內第一條6代AMOLED可摺疊的柔性顯示屏生產線。
如今,借著大運會的東風,京東方與成都的合作還在進一步加深。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成都區域辦公室總經理秦向東曾表示,成都正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而京東方在大成都區域已經投資近1200億元人民幣,並致力將大成都區域打造成中國最大的柔性OLED顯示屏的生產基地,成都、綿陽兩工廠滿產後每年將產出1.4億部高端柔性屏。此外,京東方還投資了20億元打造Micro-LED測試線用於研發。
新技術賦能智慧大運
超高清視頻的應用,只是成都謀劃「智慧大運」中的一個個剪影。在「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的辦賽理念下,成都還將開展「智慧場館」「智慧場景」方案徵集,初步實現繞城內大運會相關區域5G室外網絡覆蓋。駐地政府還將為大運村提供「兩路一備」的水、電、氣等能源保障,實現5G與WiFi6「雙千兆」通訊與無線網絡覆蓋,建立4K或8K高清直播頻道實時播放賽場動態,建立24小時無人值守AI超市,建設高響應的決策支持系統。
2019年成都已建成5G基站10032個,2020年前三季度建成5G基站16429個,基本實現四環路內室外連續覆蓋。此外,中國電信依託中國西部信息中心、天府雲計算中心等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綜合信息化服務中心和在成都率先設立的全國首個國際信息化服務站,以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5G等新技術和雲網融合數位化平臺,全方位滿足大運會國際化智能信息服務需求。同時,藉助5G三千兆+、雲網融合、智能物聯網能力,中國電信將積極推動賽事管理、賽事組織、賽事傳播的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高畫質化,實現集中、實時、精準、直觀地展示,以及集平臺、網絡、終端、人員、服務等為一體的系統化管理。
機遇之下,成都本土成長的電子信息企業也積極投身其中。2020年8月18日晚,國星宇航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的「大運號」AI衛星首次亮相。這是全球首個以賽事命名的衛星,這是大運會歷史上首次與航天技術類企業攜手深度合作,也是AI衛星網際網路首次全面融入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在國星宇航團隊看來,航天精神和體育精神一脈相承,藉助AI衛星,在成都大運會上,可以將成都的科技創新和前沿科技成果更好地展現給民眾,並通過全球首個AI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帶來前所未有的太空視角觀賽體驗。
在服務大眾方面,全面應用「大運號」AI衛星的直播地球APP,將為大運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空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服務。直播地球APP將利用衛星網際網路技術連接全球大學生,通過衛星聚合全球直播,從太空了解全球熱點,讓青年用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把有形的大運會賽事拓展到無限的網絡空間。「特別是肩負著未來使命的大學生人群,他們會是很好的體驗者和傳播者。」國星宇航高級副總裁趙宏傑表示。
專家聲音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於奇:
大運會給成都電子信息產業 帶來發展新機遇
大運會是全世界青年大學生的體育盛會,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人才齊聚成都將給成都的企業帶來哪些機遇呢?於奇告訴記者,大運會是成都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城市發展和風採的大好機會,尤其在電子信息方面,將給企業帶來新機遇。這些新機遇體現在場館建設、信息挖掘和智慧交通等多個方面。
「首先,大運會場館的建設需要高科技元素,比如智能控制的燈光、顯示等,這將為光電企業提供巨大的舞臺。而競賽和觀眾的海量信息需要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這為軟體企業帶來大量業務。」於奇分析道,新形勢下,大型賽事的智能識別和安防顯得尤為重要,這為安防安保產品製造企業提供新機會。「同時,因賽事而帶動的智慧交通建設將給物聯網、衛星定位等企業帶來持續發展空間。而賽事涉及到的電子產品也將為成都本地的晶片企業提供訂單。」
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川省「5+1」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於奇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發展,成都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聚集區域和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了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整機製造到軟體服務的全產業鏈條。在《成都市促進電子信息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芯-屏-端-軟-智-網」六大領域,全力打造中國西部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關鍵樞紐、全球電子信息先進位造基地和世界軟體名城。
於奇表示:「由此就可以看出,成都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布局的雄心,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電子信息,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在此基礎上,成都如何借「大運會」這一東風推動電子信息產業更上一層樓呢?在於奇看來,借大運會之契機,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可以從以下三點發力:第一,充分發揮華為等企業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產業與技術優勢,打造5G通信之城。從而帶動紫光、海光等IC企業的國產通信晶片、CPU、顯示晶片、驅動晶片等技術和產品的開發。「還可以充分發揮以京東方為首的高端顯示技術和產能優勢,推進新型顯示產業布局和發展。」於奇表示,充分發揮成都軟體外包和服務企業集聚的優勢,拓展我市軟體企業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應用市場。
談及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於奇告訴記者,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鏈條和布局趨於合理,並在一些細分領域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像京東方等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較少,難以引領和帶動上下遊產業的自主良性發展。集成電路大型生產線的缺失也是產業鏈上的短板,不利於上下遊產業的集聚,難以帶來產業的優質增量。
借一場賽事謀一座城,成都如何以大運會為契機彌補產業鏈上的短板呢?於奇認為,成都應在大運會期間充分展示成都的技術優勢、產業優勢、政策優勢和環境優勢,吸引大型整機企業和大型生產線的入駐,從而取長補短,實現補鏈強鏈,打開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新局面。
產業規劃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
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
從生產新中國第一根黑白、彩色顯像管,到培養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階段。邁入萬億級俱樂部後,成都正加快布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今年,我市的電子信息全口徑產值有望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2019年成都市電子信息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400億元,同比增長14.07%,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規上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915.4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營業收入3278.8億元,同比增長27.3%;全市軟體服務業1769家納入統計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36.6億元(其中軟體業務收入2768.8億元),同比增長13.5%。
2019年,成都印發的《關於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成都全市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到2022年打造成為全球電子信息高端研發製造基地和世界軟體名城。《實施意見》以創新引領為核心,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高端軟體、人工智慧、信息網絡六大領域,攻堅18項重點任務,打造集「芯-屏-端-軟-智-網」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
此後,成都陸續制定出臺了集成電路、軟體、新型顯示、5G、人工智慧等特色鮮明的專業化政策體系。為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新動能,我市還梳理了電子信息場景應用市場機會清單,涉及教育、醫療、科創空間建設等諸多領域,為各方資源對接提供暢通渠道。
今年,產業生態圈穩定性和產業鏈配套同城化成為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詞。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成都京東方一度面臨柔性屏專用保護託盤供應不足的困難,影響產品出貨進度。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有關部門及時對接、協調支持同在成都高新西區的供應廠商——成都金安匯泰科技有限公司恢復產能,有效幫助企業解決了難題。
「成都在相關領域的人才聚集度高,產業鏈上下遊日益完善,加上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這也是我們深耕成都12年,並多次追加投資的原因。」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秦向東說。
據了解,按照主業突出、錯位協同、成鏈集群的原則,成都市形成了以「雙核」引領、「三級」支撐、「多點」協同的5+N電子信息產業總體布局。「雙核」是指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和新經濟活力區,「三級」是指成都科學城、成都芯谷、金牛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餘產業社區、產業基地等為「多點」。本報記者 程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