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生來就像一座古都。 地圖上顯示的開封古城呈方形,四周有城牆環繞。 天波養府,龍亭,清明上河園,漢源碑林都建在老城西北。 往南走就是開封湖。 湖面是開封府,包公祠。 到了市中心,就是著名的大相國寺。
說到大相國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盧植和尚。 《水滸傳》中的草莽英雄魯智深在這裡拔垂柳的故事深入人心。 現在廟裡也有關於這個故事的雕塑。 魯智深成了大相國寺的象徵。
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 唐延和元年,唐睿宗為紀念建國寺從項王升位,賜名大相國寺。 到北宋時,已成為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中心。 遺憾的是,原建築因戰亂和水災受損,於清康熙十年重修。
修復後的相國寺規模遠小於唐宋時期。 其圖案基本保存至今。 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碑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寶琉璃殿,藏經殿。 寺院前院東側還建有鐘樓。 廟宇不大,香火依舊旺盛,煙霧之下,總有善男信女虔誠地朝拜祈福。
無論牆外紅塵如何喧囂,踏入大門,就像來到了一個清涼的佛國--面積並不龐大,建築並不精緻,環境並不幽靜,卻很讓人放心。
據說,明代以前,寺內尚有大量稀世珍品,如唐代畫聖吳道子,雕塑聖人楊惠之,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手跡等。 它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藝術寶庫。
看來千佛殿裡的羅漢像建成時間不長,磨練的時間也少了。 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一個個細看,不乏樂趣。
四面千手乾眼木雕觀世音菩薩是寺院之寶。 佛身覆金,據說是由一整棵銀杏樹雕刻而成。 它是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民間藝人,用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傑作。 它不僅用料珍貴,做工也極為考究。 站在佛像下,一種莊重感油然而生。
北宋時期,大相國寺不僅是皇家寺院,也是東京的商業,文化,娛樂中心。 這裡可謂宋代的廠甸,城隍廟,雲集四海賓客,熙熙攘攘。 金石學家趙明誠和愛妻李清照也經常光顧紫生閣殿前的繪畫古玩攤淘寶。
藏經樓內的白底黑字篆書匾額,據說是清代書法家孫興言的遺作。 這裡是寺廟中保存和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
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有一種「深山藏古寺」的感覺。 即使在平原地區,寺廟的選址一般也遠離城區。 只有開封的大相國寺與眾不同。 它位於繁華的市中心。 當人們走進山門,立刻離開了活色生香的世俗生活,踏入了一個回味悠長的東京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未通過進士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