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能買名校入場券?驚爆牛津教授自創「一帶一路院士」頭銜給...

2020-12-25 騰訊網

近日,一則關於牛津大學學位頒發的新聞,引爆了英國媒體,引起廣泛關注:

牛津大學一位教授,在去年於上海隆重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向一位香港商人頒發了「毫無含金量」的牛津大學證書。

該學歷頭銜是「特意為這位中國人創造」,原因是這位商人有意願為牛津提供巨額捐款。

這則新聞一經爆出,在學術界引起巨大轟動,關於「中國對英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再次引發一系列討論和擔憂。

牛津大學一帶一路院士?

「頭銜沒意義」

據英國《衛報》報導,現已從牛津大學退休的艾倫 哈德森教授親口證實:

去年他曾出席了由英國領事館官員和至少數十人共同見證的頒獎典禮,授予中共政協委員陳經緯(Chan King Wai)「牛津大學一帶一路院士(Belt and Road Academician)」的榮譽頭銜。

「一帶一路」倡議大家都不陌生,是我國一項重大對外經濟政策項目,也是取得日益壯大的國際地位的發展核心。

哈德森與中國和上海也算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擔任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執行領導力學院」訪問教授,該學校致力於「國際交流與合作」;2013年,他因對上海的貢獻而獲得了「木蘭金獎」。

那麼榮譽頭銜是個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牛津大學每年只會頒發很少量榮譽學位,而且是在自家一年一度的「Encaenia ceremony」 頒獎儀式中才會授予,分量可以說很重了。

所以,陳經緯「學歷」一經公布,遭到了廣泛質疑。

但哈德森表示,這個榮譽頭銜雖然是牛津特地為陳經緯創造出來的,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沒上過牛津就給證書

只因「可能有捐款「?

不僅證書含金量受到質疑,證書的真實性更是受到強烈抨擊。

哈德森曾經是牛津大學的教授,在退休前,曾在牛津擔任領導力和公共政策項目總監,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官員開設組織短期學習課程

這些課程通常時長是幾個星期,所有參與者在課程結束後都會獲得一份「參與證書「,不過這並不是「學歷證書」。

據媒體爆料,當時一位參與課程的人士建議:由於陳經緯致力於為牛津捐款的行為,英給他頒發一個榮譽學位證書,儘管哈德森表示,陳先生並沒有真正參加牛津大學的課程。

沒上課就給發證書,還是特設的榮譽頭銜,只因為要給牛津一筆錢?這不是「花錢買學位「嘛?抨擊聲四面而起!

哈德森也趕緊進行了回應護:

首先,我頒發的可不是學位證,只是一個榮譽頭銜啊。

「我查過『Academician』這個詞(在英語裡)的含義,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任何與大學有關的人都算。所以我當時想的是,你們想用就用吧,放在證書上也行。」

其次,這個頭銜本來只是鼓勵Chan對牛津作出的貢獻,但完全沒想到中國搞了個這麼隆重、排場這麼大的儀式,還有媒體報導啊。

「我們希望鼓勵這些自願向英國高校以及科研項目提供捐款的人士,所以頒發了這個證書。但看到儀式搞成這麼大、還有照相和報導,我很吃驚,這完全在我計劃範圍之外。」

哈德森還補充說:「 牛津大學位於香港的發展辦公室曾與我聯繫,希望與陳經緯對接…有關捐贈的討論仍在繼續。」

不過,牛津大學和牛津大學中文系均未對此作出回應,也未回應陳經緯是否真正已經捐款。

陳經緯是誰:

捐款真是只為牛津學歷?

陳經緯出生於中國大陸,於1979年移居香港,之後在香港風生水起。

如今,他不僅領導著一個房地產及保險領域的企業集團,還與大陸的眾多機構有著廣泛聯繫,除了中國政府商業機構的副主席之外,還是中國幾所大學的理事會理事,可以說與中國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但此次捐款,被媒體和學術界批判為「買證書頭銜」的行為,更何況目前沒有任何人證實陳經緯是否真的捐款了。

對此現象,英國議員、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的創始成員尼爾 奧布萊恩表示,英國大學在中國籌款時應該更加謹慎。

「每個大學都需要籌款保障經費,但令人擔心的是,如果學術界發放虛假的學歷來追逐金錢,他們還能做啥呢?」

他還表示,非常歡迎英國教育部對於個人捐款、合作項目的來源進行深度審查,避免學術捐贈上升為政治行為。

活動組「香港觀察」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本尼迪克特·羅傑斯也譴責了陳敬惠。他認為陳的行為「目的不單純」,創造助長一種不良風氣。

「中國對英國學術機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是一件好事。但在這個問題上很大程度上沒有受到爭議,審查也毫無力度。」

牛劍「榮譽院士「頭銜

是褒獎還是毒藥?

關於「徒有虛名的英國學歷」風波事件,其實已經不止第一次。

此前,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也因其在2017年授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Carrie Lam)「榮譽院士」頭銜,而受到抨擊。

林鄭由於後來主持了打擊該市言論自由和一些政治活動,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在沃爾森學院院長的壓力下,林鄭主動宣布放棄該頭銜。

該大學的管理機構曾表示,甚至在宣布制裁之前,要重新考慮該獎項。

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學生號召:應與中國政府斷絕合作聯繫,因為此前《紐約時報》透露:其已經接受了中國政府機構的20萬英鎊和電信巨頭華為的15.5萬英鎊

該學生會在一封信中指責:該大學沒有「完全財務透明」。

世界頂尖名校「榮譽學士」的頭銜,究竟是科研項目發展的經濟助推劑,還是助長負面風氣的誘餌?

這一問題,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英國大學

「靠中國留學生吃飯」?

近年來,隨著中國留學生來英群體的不斷發展壯大,為英國經濟、尤其是教育領域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英國大學的經濟對中國學生越來越依賴。

而在今年疫情的衝擊下,對留學市場造成衝擊,給很多英國大學的經濟帶來了重創,至少13所英國大學宣布頻臨破產。

據報導,目前中國學生是英國最大的海外學生群體,中國學生每年貢獻高達40億英鎊的學費收入和住宿等其他支出。

以下是媒體總結出的英國高校中國留學學生貢獻榜前十名:

1. 格拉斯哥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31%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0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0%

2. 利物浦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9%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89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9%

3. 謝菲爾德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6%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85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6%

4.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3%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3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4%

5. 曼徹斯特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3%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1.1億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4%

6. 倫敦大學學院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3%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1.27億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5%

7. 華威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2%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6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2%

8. 伯明罕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2%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7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2%

9. 愛丁堡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20%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1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0%

10. 利茲大學

中國學生學費佔比:19%

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7,700萬英鎊

中國學生佔比:11%

這10所大學中,有9所1/5的收入都是來自中國學生;同時UCL和曼大是收中國學生學費最高的學校,分別是1.27億鎊和1.1億鎊。

你的學校,上榜了嗎?

英國高校教育如此依賴中國學生的現狀,同樣也引起了政府和教育部的注意。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尼克·希爾曼(Nick Hillman)就警告說,不要過分依賴中國學生。

而對於此次證書風波,

一方面有人認為:頒發並無實際意義的證書,無傷大雅,畢竟為學校的科研項目獲取經費非常重要,這是是世界頂尖大學發展的重要部分。

但另一方面,英國教育部認為,如果只是為了吸引資金而頒出滿足虛榮心的空頭證書,造成「兩相情願」的結果,是毫無意義的,在這方面必須嚴格把關,加大審核力度。

目前,英國已經對這個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對於學歷和捐款方面的審核,無疑會越來越嚴格。

你對此怎麼看呢?

KEEP CALM & CARRY ON……

相關焦點

  • 郎朗集齊七個名校博士
    郎朗集齊7個名校榮譽博士郎朗的七個頂尖名校榮譽博士牛津大學:2013年11月18日,郎朗被英國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郎朗也因此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藝術家。牛津大學榮譽院士是學術界最專業、最高級別頭銜,旨在授予那些在其專業領域或相關領域取得非常成就和突出貢獻的學術界精英。歷屆獲得牛津大學院士稱號的有皇室成員、總統、首相、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如西班牙索菲亞王后、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作家J·R·R·託爾金、演員休·格蘭特等。
  • 90後女博士生導師,4年完成劍橋、牛津大學碩博連讀,她是誰?
    90後女博士生導師,4年完成劍橋、牛津大學碩博連讀,她是誰? 隨著高考成績的出爐,一大批學霸展露鋒芒。為了避開國內激烈的高考競爭,也有一些有能力的家長,不讓孩子參加高考,直接送到國外讀大學。等孩子學成歸來後,不僅有著亮眼的海歸頭銜,而且成了各大公司、高校爭搶的優秀人才。
  • 柳博贇|牛津教授行騙記
    也有一些學術界的朋友勸格林家族,來源不明和真偽存疑的東西不要買。但他們已經被自己的偏執所蒙蔽,反而斥責這些朋友,說不要成為他們的攔阻,這樣不榮耀主。正是在卡羅爾主管格林家族收藏的時候,他與歐賓克接上了頭。很快,歐賓克就成為格林家族的重要顧問,進而成了紙草抄本的主要賣家。和卡羅爾一樣,歐賓克外表上看上去也非常虔誠,據說每周都去牛津大學聖公會的禮拜堂。
  • 清華大學只有3485名教師,你知道牛津大學有多少教授嗎?
    而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所大學,教職工高達13454人,教授、準教授(介於教授與副教授中間)、副教授合計佔比超過九成。而這所大學,培養了64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所大學就是——牛津大學!牛津大學湧現出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以及國家元首,包括了27位英國首相、64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和政商界領袖。牛津大學在數學、物理、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結合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點,對接和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培養國際專業人才。組建「絲綢之路學院」,招收來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400名左右留學生,重點培養地質、土木工程、道路和橋梁等基礎建設工程技術人才。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一帶一路藝術雲展③塞伊瑪—圖爾賓諾...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一帶一路藝術雲展③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 2020-03-16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棋後、學霸、教授,一路「開掛」的江蘇姑娘候逸凡
    16歲成為國象史上最年輕的的棋後;18歲就讀北京大學;23歲成為全國4名幸運兒之一,獲得羅德獎學金入學牛津……7月10日,26歲的她接過深圳大學的聘任書,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翻開來自江蘇興化的姑娘候逸凡此前人生,如同「開掛」。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一帶一路與中國特色外交」專題講座
    高飛教授講座。中國軍網長沙6月11日電 梁逸乾報導:近日,為拓展學員國際視野,培養戰略眼光,更好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在第二屆「科大人文」文化藝術節「名師大講堂」中,邀請知名專家高飛教授為全校師生進行了「一帶一路與中國特色外交」專題講座。高飛教授是我國著名外交學者,中俄關係專家,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秘書長。
  • 「一帶一路」法治服務(泉城)高峰論壇在濟南舉辦
    「一帶一路」法治服務(泉城)高峰論壇(濟南市委政法委供圖)人民網濟南11月26日電(談媛)11月26日,由濟南市委政法委、濟南市法學會、濟南市司法局、濟南市律師協會主辦,山東博翰源律師事務所承辦的「一帶一路」法治服務(泉城)高峰論壇在濟南舉辦
  • 「很榮幸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一帶一路·中國情緣)
    本報記者 景 玥攝   一帶一路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安娜塔西亞·希奇科娃   「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歐班列的運行,讓我獲得了一個致力於歐中之間互聯互通、令人興奮又充滿挑戰的發展機會。   可以說,「一帶一路」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能親身參與到中歐班列運營和「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我感到非常榮幸。
  • 「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論壇在首爾召開
    9月24日,「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論壇在首爾召開。人民網首爾9月25日電(夏雪)9月24日,「一帶一路」服務機制、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韓國仲裁學會、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共同主辦「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論壇在韓國首爾成功召開。
  • 港媒關注:中國聘外籍專家服務「一帶一路」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國際法專家委員會聘任了4名非洲籍專家,該委員會旨在幫助處理與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法律問題。
  • "一帶一路.萬裡茶道"學術論壇在橋西檀邑溪谷舉辦
    10月14日,「一帶一路.萬裡茶道」學術論壇在張家口橋西區檀邑溪谷文化園舉辦。來自全國多位專家、學者就「一帶一路」進行學術座談。論壇期間,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張帆,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學院教授鄧進榮,深圳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喬彥軍,內蒙古大學蒙元歷史教授、中國史學會理事寶音德力根,常氏儒商文化研究會會長常忠武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先後登臺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
    2020年8月15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專家座談會在青海西寧宏覺寺舉行。宏覺寺在歷代中央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歷代班禪愛國愛教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在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藏漢民族團結和諧方面起到了廣泛積極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因此,在宏覺寺舉辦「『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座談會契合課題方向,意義深遠。
  •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講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意義...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但有助於人類社會全面更好地實現共同發展與普遍安全,同時也深化了人們對於當今世界各種重大問題的觀察和思考。與此相適應,國內外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方興未艾,相關文章和著述浩如煙海。不久前黨建讀物出版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有關「一帶一路」研究的又一代表作。
  • 文明互鑑下的「一帶一路」
    由此,以點帶面,由線至片,形成區域大合作的「一帶一路」倡議,逐步明晰並得以有序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就像一對騰飛的翅膀,正飛向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遠方。
  • 是因為花錢上名校
    01花錢買名校在何猷君發表的反駁文章中,有人懷疑他提出了關於他們家族矛盾的問題,因為他的父親曾經花錢買了一所名校,但聲稱他是靠自己的力量上大學的,還說他父親在世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他先後等了15個孩子,但他們沒有完成,有網友看到後開始猜測何猷君在談論誰在為名校買單,何猷君直接否認自己不是自己的同胞姐姐何超。
  • 聚焦「一帶一路」文明互鑑 「一帶一路」博物館管理高級研修班結業...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幾千年前,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打開了一扇窗口;今天,「一帶一路」倡議讓古老絲路繼續見證人類文明的交流與互鑑。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播人類多元文化的主陣地,是「一帶一路」重要的文化樞紐。
  • 追憶揭西籍中科院院士曾毅院士:勤勞儒雅 和藹可親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噩耗傳到故鄉揭西,曾毅院士的後人無不扼腕嘆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兩位侄子追憶曾毅院士時,都不約而同地用上述詞語形容自己的伯父。
  •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字書法藝術探討_一帶一路·共建繁榮_中國網...
    我作為新時代的書法愛好者,有責任、有義務將中國最古老的水族文字發揚光大.我系1952年生人,現任高級經濟師,高級書畫師,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特聘專家,英國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市工商聯會員。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自創硬筆並在傳統宣紙上寫大字書法,尤其是書寫傳統文化非遺水字書法、女書、西夏文等。這在宣紙書寫上是一次突破、創新。打破了幾千年的書寫傳統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自成一派。即是對傳統書法的突破又是對傳統書法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將硬筆書寫從原來只是用來文字書寫變成可登大雅之堂,雅俗共享. 該硬筆在宣紙上自如、流暢書寫大字得益於自創的硬筆的設計結構及制筆的材料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