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周安娜 張俊學 汪鵬翀
柳新祥端硯藝術館坐落於廣東省肇慶市的中國硯村。走進大廳,抬頭看到是一尊直徑210釐米、高95釐米的宋坑石鼓形端硯,只見蛟龍遊走鼓身,獅首銜環兩側,氣勢磅礴,令人心生敬畏。
今年62歲的柳新祥就是這尊端硯的創作者。他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了這方重7噸,雕56條祥龍、融合(宮作、蘇作、廣作)三種流派的《龍騰盛世硯》,也打破了世界紀錄。
十年一硯,歷程已不忍回顧
每個藝術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領域留下傳世之作,柳新祥也不例外。2000年,45歲的柳新祥覺得機會已然成熟。他足足花了3年時間找到一塊重達30噸的宋坑端硯石料。
面對這塊原石,各種雕刻題材在柳新祥腦海中不斷浮現、又不斷否定。2003年春天,他帶領14個弟子開始艱苦創作。
2013年,此硯榮獲扛旗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硯"。也是中國硯雕歷史上第一個以"鼓"為造型的端硯。
但直到現在,每每談到這款硯的製作過程,柳新祥不禁鼻頭一酸。"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他用這三個詞概括十年的心路歷程。
按照設計方案,柳新祥計劃這方硯要在5年內完成。但面對一塊30噸的石料,困難遠比他想像中要多。最早的設計是做人物山水硯,後來被他自己推翻。工程量和工程難度是一方面,資金的短缺則更為現實。
"兩年做下來,這塊硯基本上沒動。第五年的時候,才做了一半。"但這時,柳新祥的財力已難以為繼。不得不停工。後來有人提出以500萬資金買下這方半成品硯,但前提是要求他繼續將之完成。
收回部分成本還是繼續投入?柳新祥陷入兩難境地。甚至連家人都勸過他放棄,但柳新祥最終還是選擇拿起刻刀繼續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他去銀行貸款,抵押了自己住的房子,甚至借高利貸來保障項目資金。"這樣一段苦難經歷,我至今根本不敢回想,這塊硯當初是怎麼完成的。"柳新祥感慨,"創作這樣的作品,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
十年期間,團隊共用各種刻刀15000餘把,其中用廢刻刀6000餘把,電動機械工具120多臺,各種硯雕配件10000餘件,先後投入資金超過3000多萬元。
對於如此大的投入,柳新祥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打造一個能代表自己工藝水平、代表肇慶"中國硯都"的作品。2013年,專家為《龍騰盛世硯》估價3.5億人民幣。
從首都到硯都,匠心40載成大家
柳新祥出生在江蘇泰興,17歲高中畢業後就跟著同村木雕名師學習手藝,三年勤奮學習,讓他很快掌握了設計製作木家具的雕刻技藝,在泰興城內外小有名氣。
1978年,北京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招聘紅木家具雕刻師傅,經過考試,柳新祥脫穎而出。時年20歲的他就這樣第一次來到首都,專門設計製作宮廷類家具。
沒過多久,好運再次向他招手: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了"中國硯文化研究所",需要招收硯雕技術人才。通過考試,柳新祥順利入選,開始接觸我國歷代古硯、宮廷御用硯以及名家藏硯的仿製、修復和研究工作。
上至秦漢南北朝,下到唐宋元明清的國寶級文物,令柳新祥嘆為觀止。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古代硯雕技藝,深刻觀察宮廷硯流派的特點。尤其是"四大名硯"之端硯,巧奪天工的嶺南硯雕藝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北京的五年,為他將來的硯雕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隨後,他又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1983年,肇慶為了發展端硯產業,把他作為技術人才引進到肇慶,在一家知名硯廠工作從事端硯設計製作。
就這樣,他帶著濃厚的"宮廷硯"雕刻風格,從首都來到硯都。
初來肇慶時,語言不通、嶺南硯雕風格的迥異都讓柳新祥頗不適應。他此前鑽研的宮廷硯雕講究規矩方整、嚴謹對稱,而嶺南的硯雕風格更講究因材施藝,根據石品花紋特點去構思創作。在不斷學習和交流中,柳新祥很快將兩種風格融會貫通。
1994年,柳新祥自己創業,篳路藍縷,每一步路都歷盡艱辛。創業初期,因為客源少,資金周轉困難。為了生計,柳新祥將作品打包走遍了全國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地貨攤、古玩市場、文物商店、博物館、珍品館,年復一年,風雲不改。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有了起色,作品也開始暢銷。
這些實用性強、欣賞性佳的硯也獲得韓國、日本及港澳地區客商的關注,紛紛前來訂貨,這也讓柳新祥的工作室從一徒、一桌的小作坊逐漸發展成一個工廠,後來成立端硯藝術公司、最終建成肇慶市首個集研究、創作、參觀展示、教學培訓於一體的大型民間端硯藝術館。
40多年的耕耘,為柳新祥帶來"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全國技術能手"等諸多頭銜。
傳承,靠理論也靠創新
如今,柳新祥在設計端硯之餘,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寫作上。他書房桌面,堆起了半人高的手稿。10多年間,他寫了5本端硯方面的專著。
"端硯歷史悠久,內涵深厚。把這門藝術更好地傳承、弘揚,這是我們大師的責任。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端硯創作提升理論基礎,再以理論推動創作,提高創作水平。"
多年間,柳新祥已經收了將近百餘個徒弟,很多人已經成為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柳新祥舉例,在2018年的肇慶市職業技能大賽前十強中,他的弟子包攬了前7名。
柳新祥的兒子柳飛子承父業,從事端硯創作。談到兒子,柳新祥也甚是驕傲。「他的作品有一種新鮮感,一種時代氣息。」在創作中,柳飛將硯石與茶文化、香文化藝術擺件等相結合,兼具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性,打破了受眾人群,更多地面向年輕人提供精美藝術作品。
從小耳濡目染,讓柳飛對這一行業有著超出同齡人的理解。"不單要傳承發展,更要去創新,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大數據平臺、線上線下結合,去推廣宣傳端硯文化,我們的'柳門硯雕'品牌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父輩的殷殷目光下,以柳飛為代表的新一代端硯藝術傳承人們,正躍躍欲試,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