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從柳如是的白端硯與明清繡品,看古代女子的才情與審美

2020-12-12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群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今天(4月24日)下午2點,展覽開幕式將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

據主辦方介紹,「閨閣」原意是內室的小門。「閨房之秀」並不指所有的古代女性,而是特指「學者和官員之妻女」,相對奢華的物質生活,豐厚的文化教養,卻無法走出「後花園」。這種特別的生活經驗,使得她們的心靈活動,尤其是閒寂無聊的情緒感受和纖細敏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某種極端的發酵。

《白地·仕女採蓮圖·挽袖》 清(局部)

她們留下了許多華服,精緻典雅,盡顯女子情致,蕙質蘭心,只是帶著不明言的心思,藏著隱而不宣的祈願。展覽將分為「壹緣:衣作秀,錦作緣」,「貳工:賢良淑德盡在』紅』」,「叄紋:衣不在衣而在意,紋不在紋而在文」,「肆衣:重飾華服,美人如畫」4個單元,營造出一個動人、動情的閨秀女性空間。

《玉洞仙株圖軸》、柳如是端硯等一級文物亮相

本次展覽將有兩件一級文物亮相,分別為清惲冰《玉洞仙株圖軸》和明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其中,清惲《冰玉洞仙株圖軸》僅展出十天,5月6日即將撤展。

倪仁吉《仿宋人仕女》

6月23日,杭州工藝美術館將對展品進行一次換展,包括《倪仁吉·仿宋人仕女圖軸》、《費丹旭·聽秋啜茗圖卷》在內的6件書畫類展品將撤展,替換為《金禮嬴·觀音像圖軸》、《華胥雲中仙女圖軸》等4件書畫類展品。

惲冰《玉洞仙株圖軸》 清 縱101.9釐米,橫46.1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洞仙株圖軸》題款

「玉洞仙株  南蘭女氏惲冰寫」

,鈐「惲冰」白文方印,「清於」朱文方印。工筆畫,花朵沒骨白粉鉤設。行筆細膩,儀態靜謐,脫盡世間濁氣。

惲冰是清代惲氏畫家中聲譽較高、傳世作品最多的女畫家,她深得惲氏沒骨家傳,潛心於花鳥畫創作,與馬荃並稱為女性花鳥之「二絕」。

清代,以惲壽平(號南田)為首的「寫生正派」(或稱「南田派」、「常州派」等)逐漸崛起。惲壽平在歸納總結宋人技法的基礎上,發展了花鳥畫的沒骨法。沒骨畫很好理解,就是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製,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該畫風一經產生便成為清代花鳥畫壇的主流,惲氏後裔如惲冰、惲懷娥、惲如娥等女性畫家們紛紛習此畫法,眾多的男性畫家如蔣廷錫、羅聘等人也加入其中。

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   明 長19釐米,寬12.5釐米,高3.3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1956年朱家濟先生捐贈)

白端硯色潔如白雪,瑩潤如玉,纖塵不染,在以紫色為主調的端硯中,別具一格,是琢制朱硯的上乘硯材。此硯長方形,硯面開斜通式硯堂,落潮式硯池,硯池與硯堂之間浮雕一躺臥回首的牛形,硯底內凹,刻篆書

「柳如是寫經硯」

柳如是為明末清初女詩人,被譽為「秦淮八豔」之首,工詩善畫,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國學大師陳寅恪曾在他的《柳如是別傳》中,評價柳如是具有優異突出的文學才能,而柳如是也是她愛人陳子龍復興宋詞的動力和靈感源泉。

展廳效果圖

除了兩件明星展品之外,展覽還將展出女袍、女褂、女襖、氅衣、襯衣等女性服飾,以及明清著名才媛的書畫和閨閣詩詞。

《玄地·二十四孝圖·女褂》 清 通袖長148.8釐米,衣長102.5釐米

二十四孝圖女褂四角圓領,對襟,短寬平袖,左右開裾。領、下擺飾如意頭鑲邊。通體彩繡花鳥圖案,肩、袖、襟、下擺分別飾開光圖案,內彩繡二十四孝故事圖案。紋飾基本以平針繡為主,玄緞上繡藍線,輔以彩線繡故事內容,高貴典雅。

挽袖覆蓋整一圈袖口,左右對稱。雙面有紋樣,以十二生肖為主題,輔以與生肖相關的典故,其中可見:蘇武牧羊、武松打虎、吳廣射兔、許仙戀蛇等圖案題材。外飾彩繡瑞獸絛邊,絛邊對稱。

這件女褂,繡滿了二十四孝、十二生肖、仙鶴花鳥,有著祝壽寓意,又選用了深色玄緞,因此很可能是為一名年長女性祝壽而特別繡制的。

二十四孝故事圖案二十四孝故事圖案《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清 通袖長144釐米,衣長94釐米

團花人物圖女褂白紗地,圓領,四合如意雲肩,短寬平繡,斜襟。胸前繡三個開窗,其中一個為庭園才子佳人相會圖,另兩個均為嬰戲紋,其他空白處以小橋流水、亭臺垂柳、遊船花蝶裝飾;衣領前繡佳人,後繡才子;肩繡蝶戀花和人物紋。領、襟、下擺均以褐色為地,繡才子佳人,以綠色、白色兩條花邊鑲邊裝飾。挽袖左右對稱,且內容一致,刺繡亭臺樓閣、山水花卉為裝飾,與服飾主體相呼應

《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局部)《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局部)《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局部)左為納紗繡人物,右為以緞為地的刺繡人物

挽袖:閨閣繡品中彰顯女子情致和審美的物件

清初,漢族女性便服沿襲明制,在衣領下另外罩柳葉式小雲肩。至順康乾時期,女性一般上著衫襖,衣領常用斜領或圓領,形制漸肥漸短,袖口日寬,下著裙褲。

服飾上追求闊花邊樣,主要體現在領、袖、衣襟及下擺。到了清代,「袖飾」越發流行起來,並且得了一個專有的稱呼「挽袖」。

挽袖體量小,特別適合閨閣室內勞作,雖然因為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沒有什麼樣式的變化,但因是做了給自己穿的,也就成為閨閣繡品中特別能彰顯出女子情致和審美的物件。那一些不便明言的心思,全都花在了裝飾的圖案上。

她們以針代筆,繡中作畫,詩書才氣,盡表秀外慧中;才子佳人,採蓮戀蝶,嬰戲齊眉,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期許;福祿八寶,花鳥祥瑞,群仙祝壽,全為平安順遂、美好和樂而祈願。

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

「女衫以二尺八寸為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

由此可見,在結構上,挽袖是女性服飾的接袖部分,便於拆卸。在功能上,挽袖可以調節穿著時袖子的長短,同時也兼具美化、裝飾的功能。

那麼,該怎麼欣賞挽袖呢?一看圖案與布局。挽袖是以長度為圖案正向,自上而下依次布局,隨著裝者抬手的動作,長條形的圖案慢慢展開。挽袖的構圖樣式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人物、建築、自然景致等呈現在同一個視覺畫面中,讓人物場景在有限的平面上獲得一種縱深感。而左右挽袖往往呈現對稱的結構,一對兩幅完成一個或一組題材,有高山流水、亭臺樓閣、庭園仕女、才子佳人等題材,也有西廂記、劉海戲金蟾等經典戲曲和神話故事。其中,山水題材的挽袖在窄長的布局上別具優勢,可依次放置遠景、中景與近景。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 清 長68釐米,寬35釐米

從構圖上看,該挽袖繡片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仙鶴從空中俯衝向下;中景以環繞湖面的亭臺樓閣、小橋為主,各色花草樹木點綴其間;近景為一艘孤零零停泊在湖面上的小船,船內伸出一魚竿,孤舟垂釣,卻不見垂釣者,反映垂釣者隱逸的自由心境,更添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意境,頗顯閨閣典雅的情趣。

《明黃地·人物故事圖·挽袖》 清 長107.3釐米,寬18.8釐米(單片)

人物故事圖挽袖中央是一位身著紅袍的文人,乘舟歸來,船頭擺放的幾卷經書說明他的博學。近岸處,一孩童招手迎接,另一童子倚門眺望。引人注目的是,兩片挽袖上都繡了字,一片為

「歸去來兮秋月」

,落葫蘆形款「秋月」;另一片繡

「歸去來兮春在」

,落條形款「春山」。「歸去來兮」一詞出自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指歸隱鄉裡。挽袖上的畫面與傳達的意境也呼應了這一主題。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局部)<歸去來兮>

由於窄長的構圖需求,該織繡的整體畫面巧妙地借用了中國古代繪畫中的「之」字形構圖,讓人物場景在有限的繡面上獲得了一種縱深感。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之字形構圖《白地·仕女採蓮圖·挽袖》 清 長49.5釐米,寬9.5釐米(單片繡面)挽袖入挽袖

採蓮女,原為從事採蓮農活的女性,後經文人加工,逐漸成為中國詩歌中的重要題材,並發展為古典文化中美好女性的一種文化意象。該挽袖中,採蓮女身著裝飾有挽袖的典雅服飾,形成了「挽袖入挽袖」的奇妙畫面。

二看裝飾工藝。刺繡是挽袖中最常見的裝飾工藝,如平套、搶針繡、墊繡、鎖繡、納紗繡等,甚至還有採用非常珍貴和複雜的緙絲工藝。

《白地·蟲草松鼠圖·挽袖 》(墊繡、拉鎖) 清 長110釐米,寬17釐米

該挽袖採用較為少見的墊繡與拉鎖工藝相結合。墊繡,屬於刺繡變體繡的一種,舊稱「填高繡」。先將棉團鋪在紋樣上,用線將棉團釘在刺繡紋樣內,然後在所墊物上繡制花紋,使花紋高高凸起,具有立體感,效果近似浮雕。拉鎖繡,則是鎖繡的一種變體。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繡紋效果似一根鎖鏈。該挽袖以拉鎖繡四開光(裝飾方法之一,即在物件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狀,在該空間裡飾以花紋),開光由不同的五彩團花組成,分別墊繡對蝶、螳螂、松鼠、蟬等吉祥動物,整體浮凸,栩栩如生。

《藍地·五子登科圖·挽袖》(緙絲) 清 長110.1釐米,寬29釐米

緙絲是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之一,舊時又稱「刻絲」,歷史悠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它的技術源於緙毛,隋唐五代比較流行,至宋代已相當繁盛。明清時期緙絲已開始專業化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該挽袖中央為形態各異的五名童子搶官帽的圖案,俗稱「五子登科」圖,假山林立、梧桐牡丹、蟠桃菊花,圖案豐富,用色多變,寄託望子成龍、考取功名的吉祥寓意。緙絲者以本色絲作經,以彩色絲作緯,緙出人物的生動眉眼,花瓣的色彩層次,樹皮的肌理以及假山的陰影,可以想見其費工費時。

《白地•四妃十六子圖•挽袖》 清 長109.5釐米,寬1350釐米,寬9.5釐米(單片繡面)

在構圖上,這對挽袖並沒有採用對稱的方式。兩片內容各不相同,更像是豎條的連環畫冊。由於整體採用緙絲織繡而成,這對挽袖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除緙絲外,還以金線繡勾勒出山石、花卉外部輪廓、少年的金冠髮飾等,並輔以手繪點綴人物的面部五官,可謂在細節上見功夫。

《紫地·四時靈瑞圖·挽袖 》清 長106釐米,寬13釐米(單片)

除此之外,從素簡發展到極盡奢華的挽袖鑲邊工藝也值得一看。到了晚清,女性服飾在領口、前襟、下擺、袖口鑲滾花邊道數越多,越能顯示服飾和身份的高貴。其中,有的多達十八道,稱為「十八鑲」,一件衣服上的鑲條可以佔到十之三四。  

本次展覽展期持續至7月26日。

展覽名稱:「明清閨閣文化展」

展覽時間:4月25日至7月26日

展覽地點:中國扇博物館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古代名妓才藝有多高,見識一下花魁柳如是的書畫
    2012年,一部描寫明朝奇女子柳如是的電影上映,男主角之一是久違熒幕的秦漢。作為一個老戲骨,秦漢已經息影多年。之所以重出江湖,據他所說是因為這部戲的人性複雜面太吸引他。的確,柳如是是一位明朝末年的名妓,她不僅有容貌,更有才情。
  • 柳如是:淪落風塵成為花魁,卻愧煞道德先生,寧死不屈
    周氏謝世之後,周氏的妻妾早就視柳如是為眼中釘,恨不能除而後快,她們立刻把柳如是趕出了周府。沒有任何盤纏的情況下,連吃飯都是問題的時候,柳如是向生活妥協了,她做起了和母親一樣的營生。很快,貌美而且極有才情的她名聲大燥,成為名妓。
  • 中國奇女子: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在中國古代,有貌醜卻聰穎的無鹽,亦有美貌與才情並重的易安,有四大美女的溫婉多情,也有第一女皇威武霸氣。這些女子每每提起都讓人心生敬畏,但要說這天下第一奇女子,卻不得不說說這秦淮八豔之首——柳如是了。柳如是並非原名,她本名楊愛,流落風塵後改為柳隱。
  • 柳如是:桃花得氣美人中,柴門迥不開,人從塵外見,詩向靜中來!
    我這個湘西女子與他更是隔世隔空的陌路人。那麼長的歷史,那麼多的往事,我只記住了陳寅恪曾經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寫就80餘萬字的厚厚三大卷《柳如是別傳》。一位史學大儒為何要耗如許光陰,為柳如是這位曾經淪落風塵的青樓女子作傳?
  • 秦淮八豔之柳如是—芊芊身姿,風骨猶存,誰說女子不如男
    柳如是是浙江嘉興人,名隱,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楊愛。生於1618年,在幼年的時候就聰慧過人。由於家境貧寒,被賣入青樓。由於她美豔動人,受人追捧,成為秦淮河畔一代名妓。柳如是最初中意的人是南明復社領袖陳子龍,可惜陳子龍在和滿清戰鬥中身亡。
  • 高1.2米端硯現身!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佛山開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黎紅玲攝影報導:12月15日,「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佛山市文化館開展,展出55方現代精品端硯和28方仿古硯,其中包括高1.2米、寬1.03米的大型精品端硯。展覽將展至12月19日。
  • 明清家具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古代匠人智慧與審美的結晶
    中國古代家具已經超出了作為家具的使用範圍,更多的價值是在於它能夠展現當時古代社會的文化習俗,讓我們能更多地了解並傳承古代工匠的精神、智慧與審美。明清家具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美學、結構學、文化的完美結合,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承載。
  • 為何煙花之地多出才情絕豔的女子?
    真正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大概就是風塵女子,她們閱人無數,比一般女子更懂得比較,所以她們更有俠義精神。這第一句出自明代曹學佺著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而第二句,則是來自民間的俗語。江南秦淮,明末清初,出了不少有名的風塵女子。
  • 古代女子手指上那長長的東西是什麼?為啥要戴?
    其實,中國古代對女人的手指的審美以尖、長、白為標準,女子蓄甲主要是讓指甲延展手指,使手形看起來又長又尖。明清時各個階層女性皆以蓄甲為美。 但是只有身份高貴的女子才能配戴指套,盡顯雍容華貴。一般人家是不能戴的。
  • 2021廣東省博物館元旦有什麼展覽?
    眾多的民族及其政權密切交集,形成地域上的文化傳播與相互影響,古代交通道路在交集中形成和發展。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道路交通維繫著封建王朝的命脈。  公元七世紀初,唐和吐蕃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唐蕃古道隨之形成。有唐一代,雙方在諸多領域互動頻繁,呈現出「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的景象。
  • 方寸硯池雕神韻,莫偉坤端硯人物精品展開幕
    12月22日,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成功舉辦「瑞『藝』兆豐年——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展覽之莫偉坤端硯人物精品展」,展覽展出了首屆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莫偉坤的多件工藝作品,全方位展示了群硯之首——端硯的雕刻工藝之美。
  • 2019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發布,廣東這些展覽獲獎了
    其中,廣東美術館《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白咬著黑——新興木刻運動中的「現代版畫會」館藏作品展》獲評優秀展覽項目。這些2019優秀的展覽你都看了嗎?讓我們一起來借著圖片,重溫當時的景象吧。
  • 「齊家」之中,看明清人物畫中的民間生活與信仰
    12月12日起,「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跨年展出。不同於美術史延伸出的繪畫展,此次展覽聚焦明清寫實類人物畫,試圖從明清以來的傳統祖宗畫、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中,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在歲末之時展出,並將跨春節和元宵節,也通過展覽與傳統節日文化銜接,以此感受中國傳統的家族生活、人文信仰和吉慶文化。
  • 透過明清人物畫,看中國傳統「齊家」觀
    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本次展覽策展人陳敘良介紹,「齊家」是治理社會的前提: 「此次展覽把目光聚焦於明清以來的傳統祖宗畫和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尤其是從家庭出發,解讀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展現明清以來的傳統中國家族社會和普羅大眾的生活與信仰,希望能讓看展的觀眾對家庭和家庭生活有所啟發。」
  • 「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深圳舉辦
    12月24日下午,「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深圳站開幕儀式在深圳市文化館舉行。開幕儀式上,深圳市文化館舒彥調研員致歡迎辭,肇慶市端硯協會黨支部梁元輝書記介紹本次巡展內容;肇慶市文化館趙金強館長代表本次巡展的策展和發起單位,向深圳市文化館捐贈端硯作品,深圳市文化館常務副館長曾昶接受捐贈。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 素為絢:到省博體驗「中國白」的美
    從當日開始,由河北博物院和福建博物院共同主辦的「以素為絢――明清德化白瓷擷珍」展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前往參觀的觀眾將有眼福一睹「中國白」的獨特魅力。明清時期德化窯制瓷業達到歷史巔峰,所燒白瓷在胎質、釉色、裝飾等方面獨樹一幟,工藝特徵鮮明,其玉潔冰清的胎釉質感與獨具匠心的造型藝術被冠以「中國白」(Blanc de Chine)之稱。尤其是瓷塑作品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瑰寶,在世界陶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 本次展覽由河北博物院和福建博物院共同主辦,展出福建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館藏明清德化白瓷珍品139件。
  • 貂鼠而制、兩鬢間宛如臥兔,臥兔兒為何成為明清女子的頭飾時尚?
    其中明清時期服飾發展得極為繁榮,使得漢族服飾進入到了一個無比輝煌燦爛的時代。明朝的服飾均為前朝的融合,上裝為周漢特色,下裝為唐宋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古代漢族最後一個統治政權的成就,滿清入主中原後,服飾依舊繼承明朝的風格,並不斷地融入滿足特色,形成了新的風格。其中,臥兔兒成為了明清女子走在時尚前沿的標誌,臥兔兒為何能成為明清女子的頭飾時尚?
  • 柳如是秦淮八豔之一,青山見我應如是,眾名不如最初名
    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詩人,秦淮八豔之一。柳如是的前半生據陳寅恪考證,柳如是一開始的名字叫雲娟,姓楊,所以叫楊雲娟。這個名字是當時江南很普遍的名字,柳如是的出身其實很好,父親柳養吾是御醫,在京城和老家嘉興都有房產,算得上豐衣足食。
  • 古代的明清時期揚州有一專做「揚州瘦馬」生意的,這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明清時期的所謂揚州瘦馬其實並不是很難理解。瘦馬也就是瘦小病弱之馬,而瘦馬者,就是指古代身材窈窈弱態的女子。在明清時期一般女性都是以瘦為美,而揚州很多富家鹽商,在有了錢以後,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都想找漂亮瘦弱的女子為妾,也就誕生了這個所謂揚州瘦馬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