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2020-12-15 歷史真相大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唐 簪花仕女圖)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翻開小說《紅樓夢》,形容林黛玉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難道這樣的病人,竟是美的標準?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

首先,在繪畫女性審美特點上,明清社會追求女子的病態哀愁、羸弱感表現。任何藝術都具有屬於那個特定時代的審美特點。比如漢代藝術樸實,魏晉藝術簡約,隋唐五代藝術華貴,宋元藝術典雅。仕女畫記錄並體現著每個朝代對於女子的審美標準。就拿魏晉時期來說,對女子的審美是一種超然脫俗的美,這種美既是世俗社會的普遍標準,更是有著魏晉風度的神韻仙姿。中國古代最早樹立的美女典型,當屬《詩經·衛風》中對莊姜的描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女子的審美也未脫其標準。如我們看顧愷之仕女畫中的女子多是蛾眉細目,膚色白皙,頭髮烏黑,身材修長,體態婀娜,神情瀟灑。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對女子自然神貌的世俗審美要求。明清時期, 民間流行的美女標準是「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 要笑千萬莫張口」。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多以此為依據,並進一步將女性的柔弱氣質加以強化,以此來突出女子的悲愁、悽清、弱不禁風之感。

(明 唐寅 孟蜀宮伎圖)

明代仕女畫風格總體上趨向於清淡典雅和精妍富麗兩種風格,體現了文人的審美要求,以唐寅、仇英仕女畫為代表。唐寅《孟蜀宮伎圖》中的女子形象,臉部刻畫細緻,櫻桃小口、柳葉眉、丹鳳眼、溜肩細腰、身材高挑,賦色也是清淡典雅。這時的仕女畫已經出現一種「羸弱」狀態,但是這種弱是一種正常狀態,還不帶有刻意的悲情色彩。而到了清代,明代的這種「雅致」之風愈發走向極端,逐漸演變成一種超越了正常範圍的病態性的「孱弱」之美。畫家故意強化女子的瘦弱形體和悲傷情緒,以獲得一種惹人憐愛的「孱弱」之美。其中尤以嘉道年間改琦、費丹旭所創造的「病態」美人為代表。如改琦的作品《紅樓夢圖吟》、《元機詩意圖》、費丹旭的《 紈扇倚秋圖》、《十二金釵圖》等, 無不是在追求一種「弱柳扶風」之感和「風露清愁」之態。並且為了追求女子的「柔弱」之態,他們選取的題材也大多傾向於閨怨、離愁一類。明清以玩賞型婦女形象為代表的民間婦女樣式,既沒有宗教仙女樣式的飄逸之態,又不同於貴族仕女樣式的豔麗之容,而是一種清秀嫻雅的淡雅之風。從形象特徵上來說, 此時的仕女形象,無一不是修頸、削肩、細腰、病態柔弱。在情感上,則無一不是「愁怨」「悲悽」「清苦」,極少作歡喜狀。

其次,明清時期在女性形象上是作為男性的一種審美出現的,表現的是一種世俗的、病態的、具有觀賞性羸弱美。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世俗文化的泛濫,仕女畫的創作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表現宮廷貴族的仕女畫不斷減少,而表現平常世俗人家女性形象的作品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青樓女子形象。這些女子或憂思靜坐、或讀詩弄琴、或倚榻而眠,但是相似的是,她們都有著如花的嬌顏,優美的身姿,華美的服飾,給人以美的享受, 體現了明清時期仕女畫的觀賞性特點。

而從女性形象上來說,明清時期, 隨著封建統治的不斷加強,女性地位的不斷降低,導致了女子只能「以夫為天」,鎖在深閨大院中。而文人「以女自況」,病態審美觀則使得女性形象越來越羸弱,最終形成了情境上「悲戚閒愁」,形象上「弱不禁風」的仕女畫形象。

(清《元機詩意圖》)

再次,明清時期的繪畫技法上產生女性的羸弱感。繪畫技法服務於繪畫目的,明清仕女畫家所創造的仕女圖是為了觀賞用的,為了滿足觀賞要求,營造這種「柔弱」感。畫家甚至不惜把身體比例拉長甚至變形,超出人體的正常範圍。這種傾向從畫家仇英開始慢慢出現,到清代改琦、費丹旭時繼續強化。在仇英的仕女畫中,女子頭部與身體比例相比顯得略大,這是出於畫家的故意安排,這種形態比例失調顯得女子身體越發孱弱。仕女形象瘦弱無骨,更加強化了這種柔弱形象。除了比例失調方法外,明清畫家還特別講究繪畫背景的經營,比如,為了凸顯女子的柔弱無依感,把他們放在具體的背景、氛圍中。如山石、清流、楊柳等常見景物,特別是以楊柳的柔弱與纖細來襯託女子的弱柳扶風之態。

(清 冷枚《春閣倦讀》)

最後,在對明清仕女畫中人物服飾的處理上突出柔弱感。明清時期,女性裝飾、服飾經過歷代發展有了巨大變化,為了追求、觀賞這種「柔弱」感,在服飾上,明清仕女畫家善於運用服飾的飄逸性來表現女性的瘦弱和弱不禁風。借用飄逸性的服飾來體現人物身材的纖細與消瘦。

明清仕女畫體現女性「弱不禁風」的羸弱美,是那個社會時代特定產物,是中國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由此,我們也要看出,明清時代的繪畫與其社會文化,思想背景很難分開,繪畫的內容就是當時社會審美的體現。我們在欣賞、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時候,更應該深入作品背後的時代,了解其背景和社會文化後,再欣賞這些作品就會有深刻的理解了。

參考書目:

1.蔣勳 《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2015

相關焦點

  • 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明清畫家的玄妙之處
    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揭開小說《紅樓夢》,林黛玉被形容為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
  • 充滿女性華貴之美的仕女畫,為什麼在明清時出現了「病態為美」?
    明清時期是中國仕女畫發展的高峰,創作仕女畫的畫家非常多,他們大多都是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創作的內容也是根據自己平時對女性的所見所聞和女性的生活百態為主,畫風也從只為統治階級服務而轉向世俗。這一時期仕女畫的內容不再只是那些宮廷貴婦,越來越多的村姑民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開始大量出現,這是對仕女畫內容一次質的飛躍,也增加了明清仕女畫的現實意義。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但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之一,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獨立仕女畫作品。這也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仕女人物畫作為獨立題材便已出現。隨後仕女畫在唐代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宋代則回歸端莊嫻靜的傳統女容形象。
  • 「5·18國際博物館日」蘇州博物館仕女畫中尋「江南佳麗」
    清代仕女畫在江南極受歡迎,畫中無論是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仙女甚至花木蘭等都有著相似的柳腰、細目與櫻唇,風格崇尚淡雅飄逸,這一特點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對外正式開放的「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精品展」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得到。
  • 國畫技法|張大千畫仕女
    ——張大千題畫詩我畫畫,完全是興趣,我想畫時,哪怕是半夜兩三點鐘也經常爬起來畫,太太也跟著起來。不想畫,就不畫,哪怕是今天家裡沒錢買米,還是不畫。畫仕女的臉型與五官,仍與畫其他人物一樣,先用淡墨勾線,勾準後再用淡硃砂烘託。
  • 從「渡海三家」看中國仕女圖的線條美
    他提到,民眾多習慣在博物館逛展覽時搭配語音導覽,何炎泉認為都只用耳朵看(聽)作品,卻沒有睜大雙眼仔細瀏覽畫作上的筆觸與線條是十分可惜的事情。何炎泉進一步說明,其實山水畫與仕女畫的欣賞方式極為類似,主要都是看畫家如何靈活運用毛筆,表現出山石樹木的粗糙紋理,或是布料飄帶的輕柔與飄逸。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但從《搗練圖》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出女性權限並未受到限制,相反她們可以主導自己。盛唐時期的女子在著裝方面表現出了較為大膽的反傳統的意識,將開放性元素使用在自身的服裝之上,描繪著不一樣的盛唐面貌。唐朝女子的社會意識十分強烈,她們都渴望能夠和男性一樣參與到國家的軍事和政事之中。當然,這一切的發展離不開唐朝女子具有自由而且開放的精神。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按照《辭源》上的解釋,所謂仕女,「1、畫家畫的美人,宋以後多叫士女,後又作仕女;2、官僚家庭的婦女」。顯然,宋代仕女畫中的仕女應指前者,但又與後者無法割開。一、宋代仕女畫概況仕女畫歷史久遠,這可以追溯至漢魏時期,只不過那時的畫作多以列女為描摹對象。到了唐代,宮廷女性成了繪畫重點,宋時,題材與表現手法進一步豐富,女性形象具有多樣性。
  • 富貴與清雅:清代仕女畫家筆下的佳麗
    周昉、張萱乃唐時仕女畫名家,後來的宋畫仕女也相當流行,而明清時期是古代仕女畫最為興盛的時代。清代以畫仕女著稱的畫家有以宮廷畫派為代表的焦秉貞、冷枚,也有以文人畫派為代表的費丹旭、改琦,其表現的仕女以閨秀與陰柔為主要特徵。
  • 一代仕女畫名家鮑月景
    一代仕女畫名家鮑月景 文|王慧玲 「暫息長途一騎忙,偶開菱鏡理殘妝。裙釵別具英雄眼,識得虯髯劍俠裝。」此句為鮑月景先生的作品《風塵三俠》中的款識。
  • 文房供石、漢畫像石拓片、仕女畫……
    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 展覽匯集了館藏仕女畫精品,時間跨度從清代中期至近現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畫名家如費丹旭、改琦,亦有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
  • 項維仁工筆仕女畫照片欣賞
    國內有非常多的國畫大師,他們筆下的國畫作品非常的優秀,畫出來的人物惟妙惟肖,古代女子有一種柔美之感,想要把這種柔美感畫好也是需要功底的,而項維仁老師筆下的仕女畫給人的感覺非常的舒服,讓人一看就是大家之作。 項維仁,1947年生於青島市,山東畫院特聘高級畫師。
  • 清渭樓 · 藝術丨清渭樓美術博物館館藏潘振鏞《竹林仕女圖》
    潘振鏞出身於繪畫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其父潘大臨工仕女。他六七歲時便能畫人物。父親去世後,為生活所迫,曾當過短期商店學徒。後師從錢塘名家戴以恆,畫藝日臻精妙,尤工人物仕女。潘振鏞畫仕女師法清代畫家費丹旭,花卉師法惲壽平,用筆遒勁挺秀,設色淡雅清麗。其人物畫與沙山春、吳嘉猷稱為「三絕」。中年時,潘振鏞曾往來上海、杭州、桐鄉等地,敬求繪畫者甚多。
  • 《簪花仕女圖》與《浮世繪》:日本學唐代畫女人,二者有何不同?
    雖然二者的目的都是展示當時女性的審美與特點,但是也因為文化、地域等各個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一定的相同點與不同點。01:唐代仕女圖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為鼎盛的唐朝,婦女們的家庭環境都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能夠作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長久發光發亮的璀璨明珠。
  • 明清的人好有儀式感 祭祖聚會都要畫幅畫
    明清的人好有儀式感祭祖聚會都要畫幅畫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李葉春節臨近,思鄉之情又添了許多,明清的人好有儀式感,祭祖聚會都要畫幅畫。1月15日,由湖南省博物館與長沙大觀文化共同打造的「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迎新春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
  • 一詩一畫一仕女,一心一境一個人
    溥儒 仕女題識:攬袂尋芳草,聯吟坐碧苔。只疑王母使,雙教彩雲來。溥儒 仕女題識:石上題詩掃綠苔溥儒 仕女題識:碧衫羅帶欲凌風,玉臂珊瑚映水紅。紈扇翩翻隨舞蝶,無端寫入畫圖中。溥儒 仕女溥儒的畫很少有不題詩的,其詩往往蕭疏纏綿,是解讀他的畫的另一把鑰匙。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齊王起九重臺,召敬君畫之,敬君久不得歸,思其妻,乃畫妻對之。齊王知其妻美,與錢百萬,納其妻。」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迄今發現最早畫在絹上的婦女形象,當推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女子夔鳳帛畫》,此像據考是位女神,為豐隆、鸞鳥迎宓妃的故事,並不屬真正含義上的仕女畫。
  • 為什麼愛運動的女孩子穿什麼都會顯得元氣滿滿
    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喜歡運動的女孩子一定是最美的,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上什麼樣的衣服,你都能一眼從人群中看出誰是喜歡運動的女孩子,因為,在她們身上,有一種神奇的光環,仿佛整個人都是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
  • 「伊人如月 翠黛梨花——吉林省博物院藏仕女畫專題展」開展
    10月30日,由吉林省博物院主辦的「伊人如月 翠黛梨花——吉林省博物院藏仕女畫專題展」,在吉林省博物院一樓c區張伯駒館開展。本次展覽總計選取院藏清代以來仕女畫47件,其中立軸30件,成扇11件,扇面5件,手卷1件,預計將展出至12月10日。
  • 【國畫大觀】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描繪的女子主要是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的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如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閒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閒的生活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