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唐 簪花仕女圖)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翻開小說《紅樓夢》,形容林黛玉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難道這樣的病人,竟是美的標準?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
首先,在繪畫女性審美特點上,明清社會追求女子的病態哀愁、羸弱感表現。任何藝術都具有屬於那個特定時代的審美特點。比如漢代藝術樸實,魏晉藝術簡約,隋唐五代藝術華貴,宋元藝術典雅。仕女畫記錄並體現著每個朝代對於女子的審美標準。就拿魏晉時期來說,對女子的審美是一種超然脫俗的美,這種美既是世俗社會的普遍標準,更是有著魏晉風度的神韻仙姿。中國古代最早樹立的美女典型,當屬《詩經·衛風》中對莊姜的描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女子的審美也未脫其標準。如我們看顧愷之仕女畫中的女子多是蛾眉細目,膚色白皙,頭髮烏黑,身材修長,體態婀娜,神情瀟灑。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對女子自然神貌的世俗審美要求。明清時期, 民間流行的美女標準是「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 要笑千萬莫張口」。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多以此為依據,並進一步將女性的柔弱氣質加以強化,以此來突出女子的悲愁、悽清、弱不禁風之感。
(明 唐寅 孟蜀宮伎圖)
明代仕女畫風格總體上趨向於清淡典雅和精妍富麗兩種風格,體現了文人的審美要求,以唐寅、仇英仕女畫為代表。唐寅《孟蜀宮伎圖》中的女子形象,臉部刻畫細緻,櫻桃小口、柳葉眉、丹鳳眼、溜肩細腰、身材高挑,賦色也是清淡典雅。這時的仕女畫已經出現一種「羸弱」狀態,但是這種弱是一種正常狀態,還不帶有刻意的悲情色彩。而到了清代,明代的這種「雅致」之風愈發走向極端,逐漸演變成一種超越了正常範圍的病態性的「孱弱」之美。畫家故意強化女子的瘦弱形體和悲傷情緒,以獲得一種惹人憐愛的「孱弱」之美。其中尤以嘉道年間改琦、費丹旭所創造的「病態」美人為代表。如改琦的作品《紅樓夢圖吟》、《元機詩意圖》、費丹旭的《 紈扇倚秋圖》、《十二金釵圖》等, 無不是在追求一種「弱柳扶風」之感和「風露清愁」之態。並且為了追求女子的「柔弱」之態,他們選取的題材也大多傾向於閨怨、離愁一類。明清以玩賞型婦女形象為代表的民間婦女樣式,既沒有宗教仙女樣式的飄逸之態,又不同於貴族仕女樣式的豔麗之容,而是一種清秀嫻雅的淡雅之風。從形象特徵上來說, 此時的仕女形象,無一不是修頸、削肩、細腰、病態柔弱。在情感上,則無一不是「愁怨」「悲悽」「清苦」,極少作歡喜狀。
其次,明清時期在女性形象上是作為男性的一種審美出現的,表現的是一種世俗的、病態的、具有觀賞性羸弱美。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世俗文化的泛濫,仕女畫的創作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表現宮廷貴族的仕女畫不斷減少,而表現平常世俗人家女性形象的作品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青樓女子形象。這些女子或憂思靜坐、或讀詩弄琴、或倚榻而眠,但是相似的是,她們都有著如花的嬌顏,優美的身姿,華美的服飾,給人以美的享受, 體現了明清時期仕女畫的觀賞性特點。
而從女性形象上來說,明清時期, 隨著封建統治的不斷加強,女性地位的不斷降低,導致了女子只能「以夫為天」,鎖在深閨大院中。而文人「以女自況」,病態審美觀則使得女性形象越來越羸弱,最終形成了情境上「悲戚閒愁」,形象上「弱不禁風」的仕女畫形象。
(清《元機詩意圖》)
再次,明清時期的繪畫技法上產生女性的羸弱感。繪畫技法服務於繪畫目的,明清仕女畫家所創造的仕女圖是為了觀賞用的,為了滿足觀賞要求,營造這種「柔弱」感。畫家甚至不惜把身體比例拉長甚至變形,超出人體的正常範圍。這種傾向從畫家仇英開始慢慢出現,到清代改琦、費丹旭時繼續強化。在仇英的仕女畫中,女子頭部與身體比例相比顯得略大,這是出於畫家的故意安排,這種形態比例失調顯得女子身體越發孱弱。仕女形象瘦弱無骨,更加強化了這種柔弱形象。除了比例失調方法外,明清畫家還特別講究繪畫背景的經營,比如,為了凸顯女子的柔弱無依感,把他們放在具體的背景、氛圍中。如山石、清流、楊柳等常見景物,特別是以楊柳的柔弱與纖細來襯託女子的弱柳扶風之態。
(清 冷枚《春閣倦讀》)
最後,在對明清仕女畫中人物服飾的處理上突出柔弱感。明清時期,女性裝飾、服飾經過歷代發展有了巨大變化,為了追求、觀賞這種「柔弱」感,在服飾上,明清仕女畫家善於運用服飾的飄逸性來表現女性的瘦弱和弱不禁風。借用飄逸性的服飾來體現人物身材的纖細與消瘦。
明清仕女畫體現女性「弱不禁風」的羸弱美,是那個社會時代特定產物,是中國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由此,我們也要看出,明清時代的繪畫與其社會文化,思想背景很難分開,繪畫的內容就是當時社會審美的體現。我們在欣賞、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時候,更應該深入作品背後的時代,了解其背景和社會文化後,再欣賞這些作品就會有深刻的理解了。
參考書目:
1.蔣勳 《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