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渡海三家」看中國仕女圖的線條美

2020-12-15 觀一生活

位於上海的國家會展中心迎來5件特殊的展品,這些文物經過上海海關與上海市文物局的共同監督下,完成開箱查驗。5件展品均為歷史藏品,有《西巡圖》、《庭院仕女圖》、《山水長卷》等5幅絹本文物,將正式與民眾見面。

圖為唐寅的《王蜀宮妓圖》(局部)

一般民眾對於中國傳統的人物畫,總有畫中人物面孔相似的刻板印象。其實不同畫家所畫出來的仕女,其容貌各有千秋。

中國傳統繪畫,能分為花鳥、人物與山水畫三種,但在受到西方繪畫風格與審美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覺得中國傳統繪畫十分雷同,找不到欣賞的入門磚。日前臺北故宮舉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其中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歷代畫家筆下姿態各異的仕女們。那麼問題來了,在人物畫中佔有相當比例的仕女圖,要如何欣賞呢?

臺北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舉行演講,來為民眾一一介紹欣賞仕女圖的方法。與山水、花鳥畫相同,仕女畫也有寫實、寫意之別,各有不同的筆墨技法。何炎泉強調,欣賞書畫需要把眼睛拿出來,好好仔細觀看,即便沒有具備任何美術相關知識,僅憑雙眼也能分辨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好壞。他提到,民眾多習慣在博物館逛展覽時搭配語音導覽,何炎泉認為都只用耳朵看(聽)作品,卻沒有睜大雙眼仔細瀏覽畫作上的筆觸與線條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何炎泉進一步說明,其實山水畫與仕女畫的欣賞方式極為類似,主要都是看畫家如何靈活運用毛筆,表現出山石樹木的粗糙紋理,或是布料飄帶的輕柔與飄逸。雖然千百年來,無數的畫家畫了眾多題材相似的山水畫、仕女圖,但就如同觀看傳統戲曲一樣,同樣的戲碼、同樣的角色,但不同的演員自然在唱腔、身段等表現上會有所差異。不論是書法,還是繪畫作品,重點皆在於線條的表現,因此才會有「書畫同源」之說。可惜由於近代中國人書寫工具改變,毛筆不再是主要工具,加上書法、繪畫分成不同學科,今天的書畫可說是分道揚鑣了。

雖然「渡海三家」以山水畫聞名畫壇,不過他們都有畫過仕女畫,如溥心畲畫的《執扇仕女》就帶股宮廷后妃的味道;張大千的《吉祥天女》有著鮮明的仿唐人風格,除了像敦煌飛仙,面貌與溥心畲的仕女完全不同;黃君璧的《仕女》與前述兩者相比,則較平易近人,像是鄰家女孩般。「渡海三家」的仕女圖,皆展現各自的特色風格。

圖為溥心畲所繪的《執扇仕女》(局部)

畫中主角的臉龐相當精緻,像是宮廷后妃般。(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為張大千繪的《吉祥天女》(局部)

天女的臉龐圓潤許多,頗似唐代藝術風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為黃君璧畫的《仕女》(局部)

圖中女孩的容貌,在較為清淡的筆觸下,顯得平易近人。(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渡海三家」筆下的女性樣貌,可以總結出欣賞仕女圖的幾個要點:首先是畫中主角-美人的眉眼,除了要畫得好看,雙眼還要有神。再來就是身上的衣飾布料、飄帶的線條的流暢度與粗細變化,如同欣賞書法字體線調般,人物畫的重點就在於如何用簡單的線條,表達出衣料的皺褶、輕盈與立體感。第三個為人物的手指、腳趾,畫中人物的手腳除了要有立體感外,還要畫出清楚的結構。

圖為憲聖慈烈吳皇后的坐像畫。請點擊輸

吳皇后的五官除了被宮廷畫師如實地畫下來外,身上的衣飾也被描繪得栩栩如生。

以《宋高宗後坐像》為例,畫中的憲聖慈烈吳皇后(1115-1197年)雙眼炯炯有神,全身上下所配戴的珍珠,每一顆都圓潤飽滿又立體。身著只有皇后才能穿的禮服-禕衣,深青色衣料上繡有鳥紋、衣帶上則有五爪龍紋;吳皇后所坐的椅子也被描繪得相當精細,整張皇后像帶來相當生動的意象,可看出宋代宮廷畫師之技法高超。

圖為仇英的《漢宮春曉》(局部)

《漢宮春曉》裡人物眾多且比例不大,但其線條不僅非常穩定,還能表現出風吹過衣飾的飄逸感。(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為金廷標《畫曹大家授書圖》(局部)

雖然一般主流認為明清的畫作不如宋代,但事實上明清兩代也有不少好畫。(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於歷代繪畫作品,今人多推崇宋畫、貶低明清畫,不過這樣簡單的劃分方式,除了將特定朝代加上刻板印象外,也會錯過各朝代的優秀作品。像是仇英(1494-1552年)繪製的《漢宮春曉》,畫中人物並不大但其線條不僅非常穩定,還能表現出風吹過衣飾的飄逸感,整體畫面乾淨通透,還帶有宋畫的生動。清代宮廷畫師金廷標所繪的《畫曹大家授書圖》,其線條相當有特色。遠看畫作會以為人物線條是平穩無起伏的,但近看會發現每一筆線條都是粗細變化非常明顯。

圖為羅聘《蘇小小像》(局部)

羅聘筆下的蘇小小,其面容表情與傳統巧笑倩兮的仕女不同。(臺北故宮博物院)

不過在一片溫柔婉約的仕女像美人中,有一幅畫像特別與眾不同,這幅畫就是「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1733-1799年)所繪製的《蘇小小像》。蘇小小(479-5022年),相傳為南齊名妓一生追求自由,但因得風寒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羅聘的蘇小小,其容貌,尤其是眉毛、眼睛的畫法,與其他仕女圖的線條表現不同,而這樣的特殊畫法,也表現了蘇小小的內心情感。蘇小小身上的衣物線條呈現前後較細、中間粗,讓衣服顯得更加輕柔,也凸顯了她臉上與眾不同的表情。整幅畫的線條都畫得相當清楚,甚至蘇小小衣上的中國結繩子,都可以清楚看到其打法。

通過何炎泉清楚明了的解說,對於傳統中國繪畫裡,佔有十足「戲份」的線條有深刻的認識。尤其對於人物畫來說,最精彩也最重要的即是畫中主角所身著的服飾,隨風飄動的衣飾、粗細變化表示衣服皺褶的立體感,這些技巧都仰賴畫家熟練又靈活自如地運用的毛筆,才能畫出一幅幅傳世名作。

相關焦點

  • 「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漢宮春曉圖》
    說起我國的傳世名畫,最為人熟知的要屬《清明上河圖》和《富春山居圖》了,但如果了解過我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位列其中的《漢宮春曉圖》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 欣賞 | 楊淑濤傳統工筆仕女圖 秀潤嫻雅 淡妝高潔
    自幼受家父影響酷愛中國繪畫,195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天津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在學五年深得名師專家教誨。曾任職於天津美術出版社,天津美術學院,1987年調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教並晉升副教授。踏上藝程三十餘載,潛心致力於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研究與創作,先後到過陝西、山西、甘肅、山東等地進行藝術考察,僅在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竟達數月之久,使其對中國繪畫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其作品形成了特有的質樸高雅的畫風。楊淑濤以工筆仕女見長,她筆下的仕女秀潤而嫻雅、淡妝而高潔,或從詩、或彈琴、或佇立,即便是觀音、仙女也都氣質非凡,這些形象總是給人一種優美而崇高的感覺,有著很高的美學價值。
  • 林風眠 持蓮仕女圖
    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常務理事。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國美術教育的開闢者和先驅,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簪花仕女圖》與《浮世繪》:日本學唐代畫女人,二者有何不同?
    導語: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畫家、詩人對於如何展現女性美這個問題都表現得尤為上心,因為在他們的筆下所反映出來的女性,不止是哪個朝代審美的一種象徵,更是對於當下社會背景的一種獨特解讀。01:唐代仕女圖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為鼎盛的唐朝,婦女們的家庭環境都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能夠作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長久發光發亮的璀璨明珠。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唐朝人的審美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不僅將女性的地位、身份等大大增加,而且還願意將這些尊重、崇拜等以繪畫的形式給展示出來。
  • 仕女,看任伯年、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的不同釋義
    仕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歷代畫家合併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國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溫雅不俗的文房清供,與天理人情琴棋書畫相伴,點綴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悠閒生活。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他所繪製的《搗練圖》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全長145.3釐米,寬37釐米,是一幅描繪盛唐時期宮廷婦女勞作的長卷,分別表現了宮女們用木柞搗練、縫紉和熨燙的勞動場面。畫面上共有三組人物,涉及人物共十二人。而《搗練圖)畫的是盛唐時期的服裝,本文以此探究盛唐時期的女性服裝。中國古代女性地位低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發展。
  • 仕女畫裡的時尚風——在宋代看美人
    這些描述均體現了宋美人從妝容、儀態、著裝方面表現出來的纖弱精緻之美。在南宋繪製的《歌樂圖卷》中,畫中歌舞樂女伎身材窈窕,正在演奏排練宋代雜劇。她們均穿著紅色窄袖背子外衣,頭梳高高髮髻並簪有三朵花的髮飾,外形突出三個角,遠看像三個即將盛開的花苞。形象上,她們都削肩、平胸、柳腰,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感,與唐代的雍容華貴全然不同。
  • 【國畫大觀】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描繪的女子主要是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的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如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閒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閒的生活情調。如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表達了強烈的時代感及貴族們的審美意趣。
  • 清代名畫《仕女圖》與《耕織圖》
    -焦秉貞所作的《仕女圖》與《耕織圖》都別具藝術特色,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推崇和讚許,《仕女圖》和《耕織圖》也是清代比較典型的精華之作。紫色百合香與您共同賞析《仕女圖》與《耕織圖》,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您深入了解這兩幅清代著名的經典畫作。
  • 充滿女性華貴之美的仕女畫,為什麼在明清時出現了「病態為美」?
    從明清仕女畫的意境上來看,畫家開始追求女性的陰柔之美,這種傾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已經演變成一種不正常的病態審美觀。仕女畫中的女性,多嬌弱無力、弱不禁風的小女人,讓觀者產生愛憐之情。這種「病態美人」的大量出現,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書法作品中國書法線條何以具備如此的魅力?從其表面形態及其形成作一分析。中國書法線條,包含看線質、線力、線律、線態等幾方面的元素。古代書論中的描繪線條的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等形象化的比喻,都反映了對線條的這種審美要求。節奏感。和立體感一樣,節奏感是書法線條美的重要因素。書法沒有節奏,便如死水一樣,毫無生氣可言。只有充滿韻律美的書法,才能啟發人們的審美意識,激發人們的觀賞興趣,使人們享受到一種生命律動與變化美。
  • 江南百景圖漢宮春曉圖重彩仕女第一長卷 江南寶藏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平生得意之作,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圖中不僅生動形象地繪製了漢代仕女群像,還融入當時各種人文風情:歌舞、彈唱、下棋、妝扮、插花、讀書、觀畫、揮扇等等。
  • 工筆線描人物畫譜——仕女篇
    仕女畫,在我國的繪畫史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獨立科目,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體現著東方人對女性美的認知過程和變化。今天給向朋友們介紹工筆仕女畫的分步驟示範,並分享一些白描仕女圖譜。 分步示範例圖一 步驟一:用深淺墨根據仕女的結構勾出白描,注意刻畫面部和手。
  • 中國工筆仕女第一人:畫畫就是一生
    中國工筆仕女第一人王叔暉 王叔暉(1912年8月-1985年7月)字鬱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定居北京。崔鶯鶯清麗文秀、脈脈情深,紅娘機敏善良、情趣盎然,張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過她流暢、細密的線條,色勒出傳神的形態、動作、表情。而充分表達出來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形象,活現於畫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讀後久久不能忘懷。
  • 中國畫中的女性之美
    古代畫家表現女性之美,以工筆見長,傳為唐代周昉所做的《簪花仕女圖》為此中經典;當代畫家表現中國古典女性之美,以寫意為多,魯迅美術學院教授王義勝的寫意仕女畫可謂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周昉:《調琴啜茗圖》(局部)仕女畫,又作士女畫,原指以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齊王知其妻美,與錢百萬,納其妻。」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迄今發現最早畫在絹上的婦女形象,當推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女子夔鳳帛畫》,此像據考是位女神,為豐隆、鸞鳥迎宓妃的故事,並不屬真正含義上的仕女畫。
  • 流鶯處處春三月,賦人情緒畫橋西——含情多姿的柳蔭仕女們
    這副作品同樣為袁松年所作,人物設置幾乎與上圖一致,對向分布的綠蔭改為三株高大的柳樹,墨青設色增添了凝重感,也增添了離思的份量。陳少梅的柳蔭仕女圖 雖則題材近似,畫面風格卻大有不同,更簡潔的布景,人物面對畫面,神態也要俏皮活潑許多。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宋代仕女畫其仕女形象大多面部豐滿,身材瘦削,這符合宋人的審美需求,亦可見唐、五代人物造型的影響之深。以《浣月圖》為例,畫中鮮花飾滿女性頭部,這是典型的宋代樣式。三、宋代仕女畫中女性被窺視儘管所討論的女性空間似乎將男性排斥在外,而實際上男權社會中,女性一直受到男性的支配與駕馭,這當然離不開她們的身體。唐玄宗與漢成帝對女性身體的駕馭如何,「環肥燕瘦」一詞很好地體現了她們對楊玉環和趙飛燕體貌的審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