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中華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文化也好,服飾也罷,在傳承的過程中向來都是博採眾長,推陳出新。其中明清時期服飾發展得極為繁榮,使得漢族服飾進入到了一個無比輝煌燦爛的時代。
明朝的服飾均為前朝的融合,上裝為周漢特色,下裝為唐宋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古代漢族最後一個統治政權的成就,滿清入主中原後,服飾依舊繼承明朝的風格,並不斷地融入滿足特色,形成了新的風格。其中,臥兔兒成為了明清女子走在時尚前沿的標誌,臥兔兒為何能成為明清女子的頭飾時尚?
臥兔兒的由來
臥兔兒是明清的一種頭飾,佩戴在額頭之上髮簪中間,末端一直到兩鬢,就好像是髮簪之間臥著一隻小兔子,富貴之家的女子常常在額頭中部增添珍珠裝飾。臥兔兒主要在冬季的時候佩戴,大多是用貂鼠、狐狸等獸皮製作而成,又稱為貂覆額。
臥兔兒並非突然產生,它的形成理念來自中國古代服飾中的抹額,古代人們將布條圍於額頭,佩戴者不分男女,到後代逐漸發展為絲巾、珍珠等材料。明清時期的抹額更加流行,只不過材質用更加高級的獸皮,因此抹額又叫臥兔兒。
臥兔兒的盛行
明清女子在冬天十分喜愛將臥兔兒用作自己的頭飾,明清文學歷史典籍中,有很多的書籍描繪出了臥兔兒的特色,可以對明清期間的臥兔兒一探究竟。
到了冬季,大街小巷的女子都開始佩戴臥兔兒,臥兔兒不僅為作禦寒之物,更逐漸的成為愛美的裝飾品。據史料記載,富家女子在宴會時進行互相攀比,將臥兔兒作為攀比的工具。
臥兔兒為何盛行
明清女性之所以會如此喜愛臥兔兒,它可以裝飾自己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封建禮教在古代極其為森嚴,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使得男女對頭髮是非常的愛護,臥兔兒在裝飾頭髮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頭髮。
不僅如此,臥兔兒還有強大的實用功能。臥兔兒的材料多位貂鼠、狐狸等特殊的毛皮製成,這些材料不僅十分的柔軟,更具有防風防水的性質,非常適合在雨雪天氣抵禦寒冷。
臥兔兒的意義
明末朝局動蕩不安,亂世之期各種奇裝異服湧現,引領了時尚的潮流,與此同時,也一步步的形成了攀比的風格。明末的女性打破了抹額的常規方式,以更加珍貴的貂皮作為材料,不分等級,均有佩戴。
女性在頭飾上如此大費周章,與社會對女性的苛刻密不可分,明清宗法嚴明,對女性的束縛更加嚴格,女性不得將身體暴露在外面,使得女性只得將美用頭飾來展示,既保暖,又美麗,一舉兩得。
明清之際的臥兔兒作為女性的頭飾,大規模的流行在各個女性之間,而這一股時尚風的背後,是古代女性打破常規思想與裝飾相結合。通過臥兔兒也可以看出古代在社會的變遷中服飾也在不停的變化,以及攀比之風的形成。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