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VF31與太陽、火星位置示意圖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4日消息,一項新研究揭示,月球「失散多年的孿生兄弟」,被發現一直躲在火星身後。
被稱作1998 VF31的這顆小行星,在22年前被首次發現,但新研究顯示,它與月球「驚人地相似」。
位於北愛爾蘭的阿馬天文臺(Armagh Observatory and Planetarium)的科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對1998 VF31小行星進行了研究。
阿馬天文臺科學家、這項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阿波斯託洛斯·克裡斯託(Apostolos Christou)博士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期間(約40億年前),月球遭到其他天體撞擊,被撞出的一塊巖石形成了1998 VF31。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1998 VF31可能來自月球,但它也可能來自火星。
克裡斯託利用一種被稱作光譜匹配的技術對1998 VF31進行了研究。
他向《每日郵報》表示,「光譜匹配技術與警察識別犯罪分子使用的照片比對技術類似,我們將獲得的1998 VF31數據,與其他天體(例如其他小行星或隕石)數據進行了比對。1998 VF31的數據與月球的匹配尤其令人滿意,它與月球的相似性相當驚人。」
1998 VF31於22年前首次被發現,新研究顯示它與月球「驚人地相似」
它們圍繞太陽旋轉,位置位於火星後面,與太陽L5點的相對角度為60度,或位於火星之前,與太陽L4點相對角度為60度。
1998 VF31是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中的一員,長期以來,它們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學領域的一個謎。
它們圍繞太陽旋轉,位置位於火星後面,與太陽L5點的相對角度為60度,或位於火星之前,與太陽L4點相對角度為60度。
由於位於拉格朗日點,它們的位置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它們不會出現在火星四周,而是一直躲在其後面。
這項研究得到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資助,揭示VF31的成分與其他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非常不同。
克裡斯託向《每日郵報》表示,這一發現是令人意外的。其他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與月球不存在任何相似之處,使得1998 VF31顯得與眾不同。
研究團隊推測,月球可能曾遭到小行星撞擊,造成VF31脫離月球。
克裡斯託說,「早期的太陽系與當前有非常大不同之處,新形成的行星之間充斥有大量『碎片』,撞擊司空見慣。大型小行星——被稱作星子,撞擊月球和其他行星。這些撞擊產生的一塊碎片,運行到尚處於形成期的火星軌道,成為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中的一員。」
雖然研究人員不能百分百地確定VF31是月球碎塊,但他們的證據是有說服力的。
為了證明直徑不到1千米的VF31來自月球,最終「流浪」到火星軌道,研究人員對獲取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之前的研究表明,一塊巖石要脫離月球,它的速度必須達到至少每秒2.4公裡。要進入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速度必須達到至少每秒3.5公裡。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大小為125千米的天體,以每秒10公裡的速度撞擊月球,由撞擊產生的直徑約1千米的巖石,速度能達到每秒3.5公裡。
形成1998 VF31所需要的天體撞擊產生的隕石坑遠小於艾肯特隕石坑
如此激烈的撞擊,會在月球上形成直徑達974公裡的隕石坑。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月球上最大的隕石坑遠大於此,因此,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的。
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其他小行星可能來自月球,但研究人員相信,存在更多尚未被發現的月球「孿生兄弟」。 克裡斯託說,「認為存在一個就會存在多個是合乎情理的。可能存在與VF31相似的其他小行星,只是迄今為止我們尚未發現它們而已,但我們將不斷尋找它們。」(作者/霜葉)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