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我們的太空」公開課授課現場。本版圖片均由「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提供

「太空廣播FM」團隊成員在錄製節目。

「讓祖國見證幸福」大型集體婚禮北京主會場現場合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絡結合才能找到出路

「你好,我是趙典超,網名『超凡脫俗』!」某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典超開口第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當「我們的太空」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創客」們聚集在一起,相互間作自我介紹時,總會順帶介紹一下自己的網名,也總有人發出感嘆:「原來就是你呀!」

「網絡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的一部分,也理應成為我們工作方式的一部分。」一名長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掏出手機滑動屏幕說,「我平時常用的群就有20多個。」

在這個思想政治工作團隊,他們倡導領導幹部在規章制度之內,主動與科技幹部和一線航天人交朋友、加微信、常互動;倡導網絡化生活方式,開展網絡學習、網上調研,通過網絡新媒體建設,促進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

團隊成員李超在航天基層一線任職期間,有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問題,曾長期縈繞心頭:每次航天發射任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怎麼搞?

「任務前夕工作最緊張,組織教育像是添亂;任務成功後再組織,好像又沒作用。」李超無奈地說。

然而,高科技人員的思想建設又極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是搞不好,極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在這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還面臨另一重挑戰:「航天隊伍裡大多是高科技人員,如果發一本裝備說明書,他可能一天一動不動看完。但如果是讀教育提綱,他可能就坐不住。」

那麼,破解這一問題的出路在哪裡?

在網絡。這個團隊堅定地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絡結合才能找到出路。」網際網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等特徵,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2018年4月24日,「我們的太空」新媒體創辦。兩年多來,他們先後入駐20個新媒體平臺,實現了青年群體在哪裡、思想陣地就延伸到哪裡,連續兩年被評為「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榜樣。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們研發「理論闖關」小程序,帶動數十萬人參與答題。後來,他們上線「e雲紅網」App,探索把支部建到網上、組織建到群裡。

今年「七一」「八一」前後,他們又發起網上微課展播,融合動漫、沙畫等新形式的300餘堂精品課,令人耳目一新。

前不久,他們評選「理論闖關」優勝者時發現,排名靠前的15人中有7人都是普通科技人員。思想政治教育插上網絡翅膀後,潤物無聲,融入越來越多航天人的心田。

「網際網路這個時代的『最大變量』,完全可以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我們的太空」團隊成員之一任波認為,藉助網際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加長了觸手、增加了柔性,可以變得更加「泛在」,讓「時時受教育、處處有教育、人人參與教育」成為可能。

思想政治工作從來不是單調的,不是一種顏色,而是繽紛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

今年10月底,「我們的太空」團隊組織了一場「太空思辨會」,分享一個月來的工作感悟和經驗。

這場交流活動別開生面:發言的都是各單位最年輕的幹部,誰也不許念稿子,現場「脫口秀」。臺上的人在講,臺下聽講的人可實時發「彈幕」交流……

李超是這場活動的組織者之一。為了籌備這場活動,他雖然家在航天城裡,但最近一周天天都在辦公室睡。

當天的思辨會,原計劃用時45分鐘,被大家意猶未盡地延長到2小時。李超覺得,「這種新的活動方式,能被大家認可,累也值得。」

像這樣被李超和同事們搞得很有「磁性」的活動還有不少。他們將其稱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顏值革新」。

近年來,這支航天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不停地刷新「面孔」——

推進理論學習,他們創新「精要學理論12345」模式,每當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總能在3小時內梳理出理論要點,通過新媒體推送;

傳承紅色基因,他們開發了移動終端,把各地紅色資源匯聚到掌上,無論出差走到哪裡,先在網上打卡紅色地標,已成為很多航天人的習慣;

弘揚優良傳統,他們在新媒體上推出「航天禮讚MV」「兩彈一星往事」「航天故事繪」等欄目,引導大家把航天歷史唱出來、把航天壯舉演出來、把感人事跡畫出來,讓老傳統煥發新活力……

不少航天人感慨:「沒想到教育還能這麼做,這麼有意思!」

「其實,新時代的年輕人從不拒絕真理的崇高,只是不喜歡空洞的說教;從不排斥有意義,只是希望有意思;從不反感教育本身,只是不喜歡『你講我聽』的單向硬灌。」

某工程技術大隊黨委書記陳錦認為,資訊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應像網際網路企業那樣樹立「用戶思維」,精準對接受眾的高品位高層次認知需求、多元化多樣化群體特徵、平等式互動式行為習慣。

「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你會想起什麼?」

這個團隊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從來不是單調的,不是一種顏色,而是繽紛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今天,我們很有必要緊跟時代變化,來一場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

它可以很時尚新潮。例如,採用VR、AR技術,將「東方紅」功勳塔架、「兩彈結合」試驗遺址等搬到「掌心」,建成「網上紅色教育基地」;把「唱吧」引入發射場,鼓勵科研人員工作之餘「吼一嗓子」,等等。

它可以頗有「煙火氣」。在書店中開闢親子閱讀區,把一塊閒置的屋頂變成青年人喜愛的花前月下之地,乃至高標準開展「廁所革命」……做好這些讓人感到溫暖的事兒,都被他們視作思想政治工作外延的一部分。

它也可以表達多樣化。例如,推出電視劇《馬蘭謠》,編排音樂舞蹈情景劇《問天》,航天員出演大片《我和我的祖國》,組織四大航天發射場網絡直播……

來自航天員中心的安德華認為,每個個體都不一樣,有了思想問題,有的人一堂教育課就能解決,有的人聽一首歌就能「元氣滿滿」,也有的人參加一次集體活動就能解開思想扣子。

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會被點燃,只是『燃點』可能不一樣,被點燃的方式不一樣。」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變得五彩斑斕?

山足夠高大,才會形成囊括熱帶、溫帶、寒帶的高山氣候。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足夠寬廣,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採訪中,一位領導談道:「我們的教育一定要穿透航天城、輻射社會,要放在更大的環境中搞大教育。如果在單位接受的是正能量,到了社會接受的是負能量,教育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近年來,「我們的太空」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朋友圈」:邀請劉洋、王亞平等航天員擔綱「航天晨語」主播,央視主持人海霞、康輝參與「周末心語」欄目;授予單霽翔、劉慈欣等名人「航天文化大使」,為航天打CALL,吸引院士鍾南山、李蘭娟等為航天人送祝福……不斷凝聚更多力量,為強國夢、航天夢鼓與呼。

來自嗶哩嗶哩的新媒體人馬壘認為,「我們的太空」的策略是通過影響更多人來影響「心上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人群。

這群執著於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創客」,從不認為這是少部分人的專屬領地。在他們看來,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發動大家一起來做。

創新其實是為了回歸,回到思想政治工作讓人溫暖、振奮、幸福的本質上來

一個關於「送信」的故事,讓航天員中心的劉克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感觸頗深。

那是在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該中心有科技人員依然堅守在天津,執行著設備測試任務,單位準備給他們發一封慰問信。

問題來了,這信怎麼送?派人送過去,疫情當前不現實;單發郵件、發微信吧,又不夠正式、莊重。劉克和同事們好好琢磨了一番。

最終,他們將這封信配上音樂、圖片製作成H5,用手機轉發給每位慰問對象。「效果出奇的好,很多人都『曬』在了朋友圈!」

「思想政治工作有沒有用心做,效果不一樣;有沒有創新做,效果也不一樣!」這件事讓劉克感到,很多平常的事情,只要你多做出些新意,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循著這一理念,今年國慶節當天,劉克又實踐了一把——

那天,「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組織「讓祖國見證幸福」大型集體婚禮,需要20多名司機駕駛婚車。這一任務落到了劉克所在單位。

這意味著,單位司機在節假日要出公差。

「這既是一次公差,又是參加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可以面對直播,駕駛著婚車,見證一對對新人的幸福,留下一份喜慶的回憶。誰願去?」劉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同大家溝通。

很快,20多個司機名額被認領一空。

參演《航天追夢人》,「90後」賈安邦哭了好幾次。

賈安邦所在單位是一支航天工程隊伍,組建70年了,歷史厚重,榮譽豐碩。

這支隊伍異常艱辛,單位雖在北京,卻長年在全國各地施工。很多像賈安邦一樣的年輕人,從加入這支隊伍到離開,都沒好好看過北京。

《航天追夢人》是他們結合70年來執行重大任務的真實故事而創新編排的一場舞臺劇。

這場舞臺劇,大家看得聚精會神,也看得熱淚盈眶。淚目過後,很多人都像賈安邦一樣,對自己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不是普通的鋼筋水泥工,我們是中國『天梯』的築夢人!」

改變大家的不只是舞臺劇。

近年來,著眼隊伍分散的實際,這個單位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創新探索:建立「天梯火炬」微信群,把組織建在群裡;開展眾籌式教育,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用短視頻開展教育,便於傳播分享……

時間一長,變化悄然發生——

去年冬天,一次施工演練,風大天冷,一名領導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好幾名沒聽清的工程人員回答:「請放心,我們把裝備都蓋好了!」

「顯然,大家變得更有情懷、更有激情,更認同自己的事業了。」講完這個細節,一名領導道出了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感悟,「我們的創新,其實是為了回歸,回到思想政治工作讓人溫暖、振奮、幸福的本質上來。」

「我們的太空」團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總是與網絡密切結合。

比如,他們組織「奔向太空」2020航天城半程馬拉松賽,一名在王亞平「太空授課」影響下追夢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又「追星」追到了賽場;進行網絡直播,廣泛傳遞航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還組織了一場網上討論,參賽獲獎選手紛紛分享感受……

「我們很多工作都是線下發動、線上升溫。藉助網絡,可讓一項工作的效益真正最大化。」任波介紹說。

不過,他們也堅持認為,網際網路只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手段,核心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

創新並不意味著忘記和丟掉傳統,而恰恰是為了回歸和發揚傳統。傳統上的優勢不能丟,丟掉了就會變質變色;創新的步子不能慢,慢下了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這,正是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代、固本與開新的辯證統一。

登上山峰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擅長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更好的未來

嫦娥五號任務前夕,尹銳手機微信裡「激情燃燒的知乎群」消息閃個不停。

尹銳是「我們的太空」知乎平臺的運營負責人。為了航天科普,每天,他和群裡的數十位航天專家都要在知乎上回答來自網友的大量問題。

「他們平均每天要發6篇稿,很多內容成稿後,都已凌晨兩三點。」身兼「我們的太空」審稿人的任波「抱怨」,自己經常被尹銳發來的微信吵醒。

尹銳還有一個身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負責艙外航天服研製。載人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啟動,尹銳和他的航天服研製團隊面臨一場場大考。

接受開辦知乎的「兼職」前,尹銳除了喜歡在工作之餘寫寫詩歌,沒有任何新媒體運營經驗。可他認為,「科技和思想政治工作並不矛盾,本質都是對自己事業的熱愛。」

事實上,困難遠比他想像的要多。可他也發現,自己能做的同樣比自己認為的要多。這位「70後」航天總師帶著一群科技人員,通過「工程化的方式去研究新媒體」。

27個月下來,他們竟「吸粉」140萬人,把「我們的太空」知乎辦成了「科普第一號」。

回首來路,尹銳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話,不僅得到了知乎運營團隊的認同,也被「我們的太空」團隊的很多成員反覆「引用」:

「登上山峰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擅長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更好的未來。」

更好的風景是什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李海濤是我國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的測控系統總設計師,也是「我們的太空」知乎運營團隊中的「活躍分子」。談到航天專家兼職辦新媒體,他頗有成就感:「自己的學識在另一個領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且,「科普要求將複雜問題簡單化,也是科研能力的體現」。

凌斯秦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媒體團隊的主創人員。今年6月,北鬥三號系統組網收官發射推遲,她冒著生命危險,全程跟拍記錄下火箭燃料洩回的過程。紀實短片《那顆北鬥星》在「我們的太空」發布後,感動了萬千網友。在這個大鏡框蓋住了半張臉的女孩兒眼中,更好的風景就是,「航天人實打實的付出,只有我們能全程記錄下來」。

作為「我們的太空」嗶哩嗶哩帳號的創辦者之一,兩年前,唐巍根本不知道「B站」是什麼,「還專門上網搜了搜『二次元』的概念。」如今,他運營的帳號已擁有37.5萬的訂閱用戶。即將離開航天人隊伍的他,對這段經歷充滿感激:「站在這個平臺上,看到了另一個自我。」

康璐是「我們的太空」文學團隊創作人員。那天,戈壁灘上,一名駕駛員從沾著油汙的衣兜裡掏出一張乾淨的紙條向她「投稿」。她展開紙條,讀完那首《戈壁灘上的江南》,哭了。

「更美的風景,就是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打破了小我認知,看到了更多人身上的美好,並且通過我們的工作讓更多人看到、感動於這壯美的風景。」她說。

康璐的感慨,道出了「我們的太空」創新團隊的集體心聲。

這個團隊還有一句響亮的「創客」感言:「太空」每天不一樣,「太空」每天都一樣!

這口號,寫在電梯間裡,也寫在那間被他們稱作「太空艙」的圓形辦公室的牆上。

在他們眼中,思想政治工作更美的風景,永遠在不斷探索創新的路上。

版式設計:梁 晨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軍團薦讀 | 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
    ★刊於12月18日《解放軍報》「特刊」版 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 >——來自「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的報告(下) ■解放軍報記者 王天益 安普忠 特約記者 趙金龍 通訊員 朱霄雄 01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絡結合才能找到出路
  • 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來自「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絡結合才能找到出路「你好,我是趙典超,網名『超凡脫俗』!」某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典超開口第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當「我們的太空」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創客」們聚集在一起,相互間作自我介紹時,總會順帶介紹一下自己的網名,也總有人發出感嘆:「原來就是你呀!」「網絡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的一部分,也理應成為我們工作方式的一部分。」一名長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掏出手機滑動屏幕說,「我平時常用的群就有20多個。」
  • 「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
    尹銳還有一個身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負責艙外航天服研製。載人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啟動,尹銳和他的航天服研製團隊面臨一場場大考。接受開辦知乎的「兼職」前,尹銳除了喜歡在工作之餘寫寫詩歌,沒有任何新媒體運營經驗。可他認為,「科技和思想政治工作並不矛盾,本質都是對自己事業的熱愛。」事實上,困難遠比他想像的要多。
  • 工業4.0時代,3D印表機器人創客教育帶給你無限商機
    新的時代,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兒童教育領域,有一個人你一定要知道,他就是"兒童編程之父"——西摩爾·派普特。正如"3D印表機器人創客教育"所闡述的創新教育理念,好玩才是硬道理,通過思創造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創造中成長,整個過程容易學、學的會、學的好、學的有效果。我從未見過孩子們能在一件培養邏輯思維,培養創造力,還能夠提高交流溝通能力的事情上,那麼地集中注意力,又那麼的努力。
  • 【中國科學報】中科創客學院:「蝌蚪」變「青蛙」的溫暖之家
    從建院之初,這所「大學」便成為許多創客的嚮往之地,吸引了來自全球的900多名創業者入駐,為創業創新者提供從「蝌蚪」到「青蛙」的一站式育成服務,是他們成長的溫暖之家。  更高的平臺,更多的資源  當下的中國被創造創新創業包圍著,各種各樣的孵化器不斷湧現。但是對於創業者而言,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孵化器?
  • "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
    一個「創客團隊」的時代之思——來自「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的報告(下)例如,採用VR、AR技術,將「東方紅」功勛塔架、「兩彈結合」試驗遺址等搬到「掌心」,建成「網上紅色教育基地」;把「唱吧」引入發射場,鼓勵科研人員工作之餘「吼一嗓子」,等等。它可以頗有「煙火氣」。在書店中開闢親子閱讀區,把一塊閑置的屋頂變成青年人喜愛的花前月下之地,乃至高標準開展「廁所革命」……做好這些讓人感到溫暖的事兒,都被他們視作思想政治工作外延的一部分。
  • 納美森活的創客是什麼?創客模式解讀~
    只要在納美森活商城內購買任意產品成為平臺的創客後即可獲得屬於自己專屬店鋪的二維碼,把自己的二維碼或商城分享出去,別人第一次通過掃碼關注或通過你的連結關注你的店鋪即可鎖定為你的客戶,以後任何時候在你店鋪消費的所產生的所有業績都計算為你店鋪推廣的業績!系統後臺將自動為您結算利潤分配,永久享受利潤分配!
  • 貴州創客龔博翔:一個「碼農」的創業路
    「做公眾號,現在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但在2013年,貴陽還是一個空白點。」龔博翔說。  後來,龔博翔同創業夥伴開始「掃街」,在貴陽轉了三天,始終沒有商家願意把業務交給他們來做。龔博翔說,有一次,團隊給別人免費做了一個月微信公眾號,但後續的運營開發卻被交給了深圳的一家企業,理由是深圳那家企業名氣大,能出具業務發票,這讓龔博翔意識到成立公司的重要性。
  • 深圳學生創客節變創客季,打造科創教育之城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趙立。沉浸式的賽場、激烈的對抗在考驗選手策略執行和團隊配合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選手的抗壓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競賽要求選手們在規定時間內,採用組織方提供的工具,現場動手製作一個創意作品,並編寫相應的程序使之正常運行。 本次競賽以「我為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周年獻禮」為主題展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作品完成後,各團隊成員通過路演講解的方式分享了作品的創意和功能。
  • 如皋這所學校的創客團隊了不起!
    由袁傑老師和張燕老師帶領的「安定小學STEM創客團隊」,通過層層選拔,突出重圍,闖入「機器人越野」總決賽。STEM課程是近年安定小學重點打造的項目之一,今年NOC大賽是我校創客團隊在歷時一年學習後的一次勇敢挑戰。八名小選手雖然初出茅廬,但是心懷夢想,步履堅定,時刻充滿信心。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摘得此次NOC大賽的桂冠。相信未來「安定小學創客團隊」一定能再創佳績。
  • 西安創客菁英薈「乾貨」引導創客開拓思維
    西安創客菁英薈「乾貨」引導創客開拓思維 2020-10-21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開學第一課」的紙飛機背後的團隊,「新工廠創客教育」獲 HAX...
    「開學第一課」的紙飛機背後的團隊,「新工廠創客教育」獲 HAX 百萬級融資 作者:36氪 發布時間: 2018-11-07 10:01
  • OneNET之星誕生!2020中國移動OneNET之星物聯網創客馬拉松總決賽在...
    2020年9月16日,5G+IoT 2020中國移動OneNET之星物聯網創客馬拉松總決賽在重慶成功舉辦2020年9月16日,5G+IoT 2020中國移動OneNET之星物聯網創客馬拉松總決賽在重慶成功舉辦。
  • 把天馬行空的腦洞變成現實: 這名「創客」要做「新時代手藝人」
    他辭去國家級實驗室的工作,窩在一個不到40平方米的老舊倉庫裡,用滿腔熱愛把「創造」玩得有聲有色,讓天馬行空的腦洞變成美好的現實。密室機關、電影道具、交互裝置、產品原型機、創客課程……沒有他不會做的,一起去他的「MT機械製造所」看看,他要怎樣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手藝人」。
  • 日日順創客訓練營大學生創業方案路演,18所高校精彩對決,超燃!
    大學生創客團隊將基於物聯網時代下的用戶新需求,就如何迭代傳統物流發展模式,提出具有實用性、創新性的場景物流解決方案。西南交通大學的老師表示,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能夠給大學生提供整套資源支撐的創客平臺,讓大學生創客能夠根據切實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業方案,實現創業目標。
  • 創客教育機器人怎麼樣
    到了今天,「創客文化」的興起,為創新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並重生為「創客教育」。 創客教育集創新教育、體驗教育、項目學習等思想為一體,以課程為載體,在創客空間的平臺下,融合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創新教育到創客教育,實際上是一種由興趣教育慢慢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 思為科技:場景時代,房地產數位化營銷的三層進化
    根據思為的調研結果,90%的客戶曾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直接找過開發商,但最終直接和開發商籤約成交,而非通過第三方渠道的,則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開發商需要全面提升與購房者連接的效率,全盤梳理線上線下的所有觸點。在這方面,思為有幾個小建議:第一,要打通我們與購房者之間找到彼此的通路。從調研來看,大概有20%的客戶會通過線上流量平臺主動搜尋意向樓盤。
  • 深圳國際創客周首發FabLab開展 齊集全球62家創客機構精品
    而這些奇思妙想,正寄寓著深圳的雄心——從「山寨之都」到「設計之都」,再到「創新之都」。與這座城市經營多年、陣容龐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相比,創客的體量或許尚不足道,但他們是對技術創新趨勢和區域創新環境最為敏感的一群,是風向標,也是播種者。   作為2015深圳國際創客周的首發活動,微觀裝配實驗室互動體驗展(以下簡稱「FabLab展」)將於6月18日上午在深圳市工業展覽館二樓舉行啟動儀式。
  • 「安全創客,唯真不破」,華雲安晉級總決賽
    2020安全創客匯明星賽總決賽即將於8月11日在北京網絡安全大會(BCS 2020)上舉行,包括華雲安在內的10家明星初創企業分別從安全創客匯明星賽中突出重圍闖進決賽,期待華雲安能夠再進一步。
  • 「創客·潮頭」2020年湖北省中小學電腦製作創客項目線上展示交流...
    組建裁判員團隊。從省創客教育骨幹教師中遴選人員擔任本項目裁判。管理及技術培訓。根據項目進度多次召開裁判工作會議明確任務分工並對裁判進行網絡輿情管理及技術培訓,裁判在展示群值班,對群內網絡輿情進行監測,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