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批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已提上日程。《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近日,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聯合採購辦公室召開線上藥品集中採購座談會,針對第三批國家帶量採購徵求部分企業意見,摸底企業新一輪帶量採購企業的意向和底線,確定集中採購和使用藥品品種範圍。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集中帶量採購釋放了機構改革的巨大紅利,大幅度減輕群眾用藥負擔,提升用藥質量水平。下一步,我國集中帶量採購將逐步實現常態化運作,不斷擴大涉及藥品範圍,以全面降低用藥價格。
常態化推進第三批集採
受疫情影響,延緩啟動的第三批國家集中帶量採購近日提上日程。有業內人士透露,隨著疫情的逐步好轉,第三批帶量採購工作在6月中下旬正式啟動。「經過兩次摸底後,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開始第三批帶量採購報量工作。」上述人士說。
據了解,日前湖南省醫療保障局下發《關於報送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品種範圍相關採購數據的通知》指出,根據國家醫保局統一部署,要求各機構報送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數據,鼓勵醫保定點非公立醫療機構、零售藥店自願填報。此外,廣東省醫保局已下發文件,要求所有機構在2020年7月3日下午五點半前完成報量。根據通知,此次集採較前兩輪涉及品種明顯增加,入圍涉及品種多達56個,86個品規。
據前述人士介紹,此次帶量採購涉及多個民眾常用藥品種和部分抗白血病、抗腫瘤以及精神類藥物。例如阿莫西林、布洛芬、二甲雙胍、卡託普利、地氯雷他定、枸緣酸西地、纈沙坦等大眾熟知的常用藥,以及阿那曲唑、阿扎胞苷、奧氮平等用量較大品種。
大品種進入集採,自然也不乏競爭者。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纈沙坦已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共有5家,而圍繞二甲雙胍的競爭最為激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企多達20餘家,其中包含華北製藥、哈藥集團製藥六廠等知名藥企。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的通知中指出,所有民營醫療機構及零售藥店可自願參加第三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藥店與醫院同步報量。而就在此前,廣東省完成首輪藥店集採,首輪試點共有17家零售藥店參與,報量金額超過1.1億元,多個廠家以4+7中標價格甚至低於中標價向藥店供貨,藥價平均降幅達61.2%。
因此,前述業內人士認為,從上述數據看來,廣東省將集採範圍擴至所有民營醫院、藥店或有示範意義。據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有48.9萬家零售藥店。而廣東省有超過5.4萬家藥店,是全國藥店分布最多的省份。
從427億元降至83億元
日前,國家醫保局發布《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醫保目錄談判降藥價。2019年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西藥和中成藥共計2709個,其中西藥1370個、中成藥1339個。此外,還列入了有國家標準的中藥飲片892個。2019年醫保準入談判中,新增70個納入醫保乙類,平均降幅60.7%,另有27個原談判藥品續約成功,平均降幅26.4%。
國家集採降費。截至2019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通過省級藥品集中採購平臺網採訂單總金額初步統計為9913億元。其中,西藥(化學藥品及生物製品)訂單金額8115億元,中成藥訂單金額1798億元。網採藥品中醫保藥品訂單金額8327億元,佔比84%。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底,「4+7」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試點地區25個中選藥品平均完成約定採購量的183%,中選藥品採購量佔同通用名藥品採購量的78%。試點全國擴圍後,25個通用名品種全部擴圍採購成功,擴圍價格平均降低59%,在「4+7」試點基礎上又降低25%。
「集中帶量採購釋放了機構改革的巨大紅利。」前述業內人士透露,此前兩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的57個品種,藥品費用從此前的427億元,一路降至83億元,節約費用多達344億元,其中降價效應180億元、替代效應164億元。
此外,「4+7」試點地區群眾使用一致性評價仿製藥和原研藥等高質量藥品的比例,從原來的 50%提高到了90%以上進一步提高用藥質量水平。
上述人士稱,據統計,藥品的終端平均價格一般是生產成本的幾十倍以上,大量的價格水分隱藏在藥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很多都變成灰色收入。
因此,他表示,在國家帶量採購的推進下,將同等質量水平的藥品放在同一平臺上公平競爭,競爭結果直接與銷量掛鈎,將過去企業跑醫院的間接競爭轉變為陽光下直接的價格競爭,真實成本得到顯現,促使價格回歸合理水平。企業逐步放棄原來灰色的營銷模式,轉而關注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促進了醫藥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
他強調,下一步,集中帶量採購將運作常態化、政策標準化、操作規範化、隊伍專業化。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按照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冠脈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試點。此外,未來地方、特別是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將更多非過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納入集採範圍,形成不可逆轉的改革態勢和全面推進的局面。
560億市場將迎廝殺
降價空間不可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報量產品大多為採購大戶,競爭激烈可見。據米內網數據顯示,56個通用名藥品在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合計銷售額超過560億元,其中有23個藥品銷售額超過10億元,纈沙坦、二甲雙胍、卡培他濱等大品種悉數上榜。
14個通用名藥品可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達5家及以上;輝瑞、默沙東、阿斯利康、諾華等跨國藥企多個重磅品種在列;中國生物製藥、上藥集團、揚子江藥業集團等頭部藥企過評品種領跑,值得關注的是,齊魯製藥有4個品種將與豪森藥業、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競爭市場。
以二甲雙胍為例,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終端二甲雙胍多個劑型銷售總額多達53.8億元;同樣進入集採目錄的纈沙坦,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終端銷售額49.64億元;卡培他濱銷售額也多達34.9億元,頭孢多個劑型銷售額達31.9億元。
米內網資料顯示,此次多達14個通用名藥品可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達5家及以上,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二甲雙胍緩釋控釋劑型、卡託普利口服常釋劑型滿足門檻企業數均達10家以上,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多達28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卡託普利口服常釋劑型為首批集採流標品種,此次集採重新被納入,此前(2019年11月)河北省高血壓、糖尿病門診藥品集採中,25mg的卡託普利限價為3分/片。
除市場規模大,份額競爭激烈以外,此次集採將採取的結餘獎勵機制更讓企業畏懼。前述人士透露,有消息稱,此次集採將採取結餘獎勵機制。其意義在於推進醫院真實報量,同時,增加醫院使用中選企業的比例,在此背景下,預計此次帶量採購中選品種爭奪將更為激烈。
例如一個醫院報量使用100萬片,以60%作為帶量採購基準,如果醫院完成了60萬片的約定量,不高於100萬片,則結餘部分獎勵醫院50%;超過100萬片,取消獎勵;此外,如果使用非中選藥品也將取消獎勵。
「醫院使用非中選產品將直接影響獎勵的多少,非中選品種將基本被市場排除,退出臨床市場。」上述人士認為,這樣的操作下,藥企將不得不再度給出極其優惠的價格,以保住市場份額。(記者 梁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