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見到民間建築上有「姜太公在此」這幾個字,姜太公就是我們熟悉的姜子牙,也就是呂尚。歷史上,呂尚是齊國的第一代封君,齊國旁邊就是魯國,古代有很多文獻都有對齊魯的比較,而且往往被賦予預言式的神秘色彩,如《淮南子·齊俗訓》記載說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周公被封在魯地,姜太公被封在齊地,姜太公問周公打算如何治理魯地,周公說:「親親尊尊」,意為依靠自己的宗族,姜太公曰:「魯國,從此衰矣。」果然,後來魯國政權被親戚宗族「三桓」所把持。周公問姜太公如何治理齊地,姜太公說:「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後來齊國確實很強大,可是春秋末年,外人田氏代齊,國君為卿大夫所殺。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齊國和魯國剛封國的時候,姜太公與周公的兒子伯禽用不同的路線來建設自己的國家。伯禽在魯國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而姜太公在齊國卻只用了五個月。魯國用的時間長,是因為魯國的國君伯禽堅持用周禮治理魯國,把魯國當地的習俗都轉變過來了。而齊國用的時間短,是因為齊國的封君姜太公簡化了周的制度,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於是齊國保留下來了很多原始的風俗,又因為靠海,神仙巫術極為盛行。齊國後來出了很多陰陽家,而後來姜太公的被神化,大概也與齊國的習俗有關。
▌清末周培春繪姜太公像
在漢唐時候,姜子牙就已經被神化,《史記·封禪書》說八神將「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這是說姜太公可以招來神將。《舊唐書·禮樂志》引《太公六韜》說武王伐紂的時候,雪下得特別大,有五輛車、兩匹馬來拜見武王,人們感到很奇怪,因為地上都是雪,可車和馬經過的地方都沒有留下印跡。姜子牙知道來的人肯定非比尋常,掐指一算,原來是來了五個神將。
不過,明朝以前,被神化的姜子牙並不受重視。明初的時候,朱元璋也很不喜歡「造反」的他。原本古代很多兵書都託名「武聖」姜太公,因為統治階級的關係,這一頭銜被挪到了關羽頭上。但隨著《封神演義》的流傳,姜子牙的地位逐漸得到了提高,聶紺弩《論》指出:「《封神榜》作為大眾讀物之一,在中國舊社會裡面,佔著它確乎不拔的支配地位。『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的紙條兒,到處都可以碰見……中國底舊小說,已經失掉了小說的意義而成為歷史的、經典的。」因為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傳播,明代出現了諸多與姜太公相關的符號,除了拿著打神鞭的畫像或塑像,更多的是諸如「姜太公在此」「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者「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等文字符號。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雖沒有封自己為神,但民間認為姜子牙曾當過神界的「組織部長」,因而他能安排眾神,他還有「打神鞭」,能震懾兇神煞神,於是在古人認為貼上「姜太公在此」的小紙條就能拜託姜太公召神驅魔了。
明清時期,民間除了貼門神,還會在家具或門窗上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這一符號。「姜太公在此」和門神一樣,可以充當保護神,而「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則是人們將某一具體目的訴諸於姜太公了。姜太公在此,除了監察眾神、震懾妖魔,如果自己或者家人言行不慎,得罪了某神,姜太公也能去說個情,從而不至於招來禍端。
我們還常看到「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或「太公在此,諸神迴避」這樣的符號。民間傳說,姜子牙命裡註定不能封神,但元始天尊看他品德很好,最後封完神,特許姜子牙可雲遊眾神部。相當於欽差大臣,你可以到所有神仙管理的地方雲遊,到了任何一個地方,原來的神都得暫時讓位,聽從他的吩咐。
從民間傳說的解釋上看,「太公在此,諸神迴避」似乎與《封神演義》有關,實際其起源要遠比《封神演義》的故事早。晉代《搜神記》記載,泰山之女經過的地方往往都會有暴風雨,但即便她是泰山山神的女兒,地位尊貴,也不敢從姜太公所在的城邑經過,有姜太公在,她就不敢給這個地方帶來暴風雨。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關於歷史上的姜太公,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齊國的「出人」,意思是被休了的上門女婿。《戰國策·秦策五》便曰:「太公望,齊之逐夫。」《封神演義》也講述了姜太公與妻子離婚的故事,只不過偏向於諷刺姜太公的妻子。《封神演義》載,姜太公師從元始天尊修道40年,72歲下山,經結拜兄弟宋異人做媒,娶了68歲的馬氏。馬氏非常勢利,剛開始姜子牙有富人宋異人的支持,她還比較樂意,後嫌姜子牙自己不會制產業,太窮,便提出離婚。姜子牙百般勸阻無效,最終只能同意。待姜子牙功成名就,馬氏後悔,羞愧而自盡。據傳,姜子牙念及舊情,封她做了掃帚星。後來民間又繼續演繹,說姜子牙曾對馬氏說:「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去。」這件事傳開後,怕受窮的老百姓,往往都會在大門上貼「福」字。
總之,人們認為只要提起姜太公的名號,就能得到姜太公的護持,只要姜太公在了,各路仙神不僅要給個面子,一切妖魔鬼怪也都會退避三舍。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