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抗擊外辱的戰爭,面對日軍的殘暴兇狠,中國人民與其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以無數革命先輩付出生命的慘重代價才獲得最後的勝利。戰後的日本,不僅沒有對自己所犯的罪行進行懺悔,還通過篡改歷史來掩飾自己的罪行,這引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反感。不過,一些有良知的侵華日軍,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罪惡,通過向日本民眾宣傳侵華日軍的累累罪行,來促進兩國民眾友好的交流,消除仇恨帶來的隔閡。
本多立太郎就是眾多懺悔自己罪行的侵華日軍中的一個老兵。
第一次面對中國戰俘
1914年,本多立太郎出生於日本的北海道,參戰前是一名報社的記者,1939年5月,他應招入伍,成為日本第15師團的一名士兵,同年8月被調派到了江蘇的金壇。
有一天,他和同伴押著10名國民黨的俘虜,計劃去戰俘集中營,走在半路上,突然響起了槍聲,他的上級看到情況不妙,於是下令他們將戰俘全部殺掉,他舉起刺刀卻遲遲不忍下手,這時上級用槍指著他的腦袋,怒斥道:「如果你不殺掉這個中國人,我就殺掉你。"
因為對死亡的害怕,他舉刺刀,硬生生地刺穿了毫無反手之力的中國士兵的胸膛,這個中國士兵慘叫一聲,慢慢地滑了下去,沒有了氣息。第一次殺人的本多立太郎,也一下癱倒在地上,隨後他親眼看著其餘九個中國軍人被一個個刺死。
後來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座談會上,91歲的本多立太郎向在座中國人深深懺悔道:「是我們太殘忍了,將他們全部殺死,如果他們的親屬現在要將我大卸八塊,我絕不會做出任何抵抗。」
見證日本軍人去慰安所的罪行
當時日本人在金壇建了一個慰安所,裡面有中國人、朝鮮人和日本人。到了沒事可做的時候,日本士兵就去裡面發洩,每一次去都得排隊。本多立太郎說他自己一次也沒有去過。
日本陸軍宣傳部的士兵曾告訴他們,建慰安所的目的是防止日本軍人去擾民、幹壞事,本多認為這個藉口實在有點可笑。日本民間有些人說慰安所是民間自己組織的,本多也否定了,他說,部隊轉移的時候,我親眼看到那些慰安婦被政府的軍隊趕上車,然後帶走了,這怎麼可能是民間行為。
有一個中國小女孩對我說了13個字
在江蘇金壇的時候,本多沒有事情可幹的時候,他就會到公園讀書,因為外表親和,認識了一個中國小男孩,他們很快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小男孩邀請他到家中做客,在這裡他認識了小男孩的姐姐,這個小女孩唱歌特別好聽,於是本多讓她唱一首,但是小女孩知道日本人做過多少壞事,就拒絕了。
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多,小女孩覺得本多和其他日本人不一樣,不久,本多所在的部隊就要轉移了,在離開前,小女孩給本多送來一個紙條,本多打開一看,上面寫著13個字:你不要傷害我的同胞,你不要死!
小女孩的善良讓本多流下了懺悔的眼淚,從此以後他上戰場,只打空槍。
到中國來懺悔謝罪
1937年,日軍登陸上海後,對羅涇鎮的居民進行了「三光」政策,殺害兩千多名無辜百姓,這一天是農曆7月18日,成為當地居民的「總忌日」。
78歲的金兆其是這場屠殺中唯一倖存的在世者,他說,在這場屠殺中自己的舅舅和外公全部遇難,整個羅涇村有數十人被殺害。
2005年5月,本多來到了上海,見到了金兆其,他誠懇地說:「我對金老先生的不幸遭遇感到非常悲痛,我回去後,一定會把歷史的真相告訴日本的下一代。中國如今變化很大,回國後我要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國內的朋友。」
5月19日,他來到了盧溝橋,參觀了七七事變紀念館,然後跪在盧溝橋的石板上,為日軍所犯的罪行進行懺悔。20日,他參觀了滬淞會戰紀念館,在廣場上,他又一次跪了下去,這裡是他第一次登陸的地方,也是自己罪惡開始的地方。之後,他想找到那個自己殺害的中國軍人墓地親自去看望,不是乞求得到原諒,只希望能夠去那裡對他說聲對不起,但是走遍整個金壇也沒找到。2006年5月17日,他又一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終於找到了被自己當年殺害的那名中國軍人的墓地,用連續的叩頭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悔意。
在日本國內演講,希望兩國後人友好相處
從1986年起,本多就開始在日本國內進行演講,讓日本青年知道日本軍人曾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他說:"我要讓日本年輕人了解歷史的真相。「
本多說,在日本像他這樣對自己所犯罪行懺悔的老兵很多,他們曾經組織在一起,在東京的東本願寺中寫了一個《不戰決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日本人民能夠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不要再發生戰爭。
多本立太郎有一個孫子和四個孫女,他說自己之所以會向中國人民謝罪,是因為看到了孫子們可愛的笑臉,和中國女孩的善良的心靈,希望兩個國的後人能夠友善的相處,做一個好鄰居,兩國的關係也儘早的改善,多交流,多溝通。
本多曾說:「我是一個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我希望見更多的中國年輕人,我希望當著更多中國年輕人的面前謝罪,我反對日本教科書掩蓋在侵華戰爭中日本軍隊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的罪行。」
2010年,本多在日本去世,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