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屆奧斯卡剛剛落幕,拉米·馬雷克憑藉在《波西米亞狂想曲》中飾演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 ,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布萊恩·辛格執導的音樂傳記片,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已確定於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說起《波西米亞狂想曲》,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皇后樂隊——Queen。
有人認識Queen是從「風騷的走位,精簡的裝備,自信的表情,飽滿的步伐,還有那鮮豔的紅領巾」的《we will rock you》;
有人認識Queen是球隊或者電競俱樂部奪冠後高舉獎盃的《we are the champions》;
有人認識Queen是莫娘下飛機後風騷的懶腰,搭配耳機裡的背景音樂《I want to break free》;
而更多人熟知Queen,便是這首與電影同名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了。
在現在看來,《波西米亞狂想曲》仍然是一首前衛到骨頭裡的歌曲,整首歌沒有重複的副歌,是由「金屬」、「歌劇」、「吉他獨奏」等幾個風格迥異的部分構成,這首複雜卻精心的歌曲同樣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影片以《波西米亞狂想曲》為名,正是因為它足夠反叛,足夠特別,足夠反映Queen及其成員的不凡,而主人公佛萊迪·摩克瑞正是其代表。與其說電影是Queen的成長史,不如說是佛萊迪·摩克瑞個人的自傳體。
佛萊迪·摩克瑞的一生,就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他原名Farrokh Bulsara,出生在東非的印度裔,從一開始,他應該就是被上帝眷顧的那個人。多才多藝的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拳擊打的好,彈得一手好琴,大學還專修了藝術,並以此為基礎設計了後來Queen的標誌。他的不羈首先就表現在了不顧家人反對把名字改了,這樣顯得他更「英國」。
正如歌詞「easy come」一樣,樂隊因為這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很快成名,佛萊迪·摩克瑞也很快收穫了愛情,那個對他來說很重要的女人—Mary。
事業愛情雙豐收,年輕人開始慢慢迷失,這種俗套的劇情真實的發生在Queen以及主角佛萊迪·摩克瑞的身上。互相猜忌,「朋友」的挑撥,使樂隊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而且在一系列演唱會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並藉以歌曲《love of my life》向Mary坦白。
「Your life is going to be very difficult」最理解摩克瑞也是他最愛的Mary說出這話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定性了他的一生。作為外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英國的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書寫了很多無法復刻的奇蹟,但是作為真正懂他愛他的人,知道他將會過得很不容易。
又如歌詞「easy go」一樣,摩克瑞一系列作死的行為,使得他與樂隊成員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因為一筆不菲的單飛合約,他搬到了慕尼黑,開始獨自創作。愛人、朋友慢慢離他而去,每天醉生夢死,身體情況逐漸惡化。比較身體上的病痛,心理上的疼痛更讓他感到折磨。都說讓人成長的不是大聲呼喊的疼痛,而是無處訴說的委屈。歌舞昇平之下難掩那顆痛苦寂寞的心。直到那個女人的再次出現。
Mary懷著身孕到慕尼黑,要他重組樂隊參加名為「拯救生命」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live aid。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個提及便會觸痛心靈的人,摩克瑞的那個人,無疑便是Mary。他放下高傲的姿態,回到英國,請求成員們的諒解。同時向他們坦白了自己已經身患愛滋病。
人生的芳華不是站在巔峰贏得的多少花朵,而是在低谷時,能緊緊拉你一把的那雙手。皇后樂隊重新起航,然後就是那世人皆知的live aid上面經典的六分鐘。
電影無法詳實記錄摩克瑞的一生。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摩克瑞尤其如此。他創造了輝煌,也陷入過低谷。天才總是孤獨的,社會不能接受他的同性戀身份,家庭不能容忍他背棄家族姓氏。他譜寫了一曲曲經典,同時也忍受了巨大的病痛。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不必悔恨自己潦倒的人生,不必悔恨自己失去的愛情。你所逝去的,是別人羨慕不及的青春,難過,一樣得過。又如陷入百花叢中,卻忘記了來時的路,得到的,卻是別人避之不及的誘惑。
Easy come easy go,生亦何歡,死亦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