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電影界盛會——奧斯卡頒獎盛典,於洛杉磯當地時間2月24日晚上盛大舉行。
以下po上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綠皮書》
最佳導演:阿方索·克隆《羅馬》
最佳男主角: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女主角:奧利維亞·科爾曼《寵兒》
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綠皮書》
最佳女配角:雷吉娜·金《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原創劇本:《綠皮書》
最佳改編劇本:《黑色黨徒》
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
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
最佳外語片:《羅馬》(墨西哥)
最佳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攝影:《羅馬》阿方索·卡隆
最佳視覺效果:《登月第一人》
最佳音響效果:《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音效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藝術指導:《黑豹》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副總統》
最佳配樂:《黑豹》Ludwig Goransson
最佳原創歌曲:《一個明星的誕生》Shallow(Lady Gaga、Mark Ronson、Anthony Rossomando和Andrew Wyatt)
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最佳真人短片:《皮膚》
最佳紀錄短片:《句尾》
在揭曉的獎項中,Rami Malek憑藉《波西米亞狂想曲》首次獲得最佳男演員獎,他在電影裡飾演了搖滾樂傳奇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而這部《波西米亞狂想曲》在第91屆奧斯卡上斬獲四項大獎!
在奧斯卡頒獎禮中,男歌手亞當·蘭伯特聯手Queen樂隊布萊恩·梅、羅傑·泰勒為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帶來開場表演,從開口就嗨爆全場的《We Will Rock You》,到振奮人心的《We Are The Champion》,太贊了,令人感動的是Queen樂隊已故主唱Freddie Mercury出現在背後的大銀幕上。
或許是上天對搖滾天團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惋惜,音樂傳記類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獲得了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音效、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絕對是2018年度的大贏家!
《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絕對為搖滾樂迷津津樂道,但你要是不懂Queen有多麼經典,那你肯定是out了!可是你一定聽過《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這兩首風靡全球的歌曲也出自Queen之手!如果你還是沒有聽過,那就當我沒說吧!
Queen對我而言,是個圖騰,更是回憶。大學時的不少朋友都玩樂隊,我跟著認識了很多歐美搖滾樂隊。朋友對於像Queen這種成立較早的樂隊,基本是膜拜的態度,我愛屋及烏地喜歡上搖滾樂,漸漸地從搖滾樂裡,找到了一絲別樣的樂趣。
Queen曾在CD和廣播裡聽到的曲子,如今能在電影裡重現盛況,這部音樂傳記類電影讓我頗為感動。Rami Malek在2個小時裡如實還原了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以音樂串聯起這個星球上孤獨的人,然後告訴彼此:「孤獨沒關係,喜歡音樂,我們都是上帝的寵兒!」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劇照,Queen樂隊的扮演者還原度超高。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Queen樂隊流傳最久、影響最廣的經典歌曲之一,這部傳記電影以此為題目,更想是致敬永恆的經典吧,它的意義不在於劇情的跌宕,而是靈魂的共鳴!
音樂傳記類電影在視覺、音效等表達上,的確是專業水準的,電影裡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再現Queen樂隊的高光表演現場,其中Live Aid演唱會無不讓樂迷們淚目,這是1985年當時群星為非洲饑荒募款的演唱會,Queen樂隊有近20分鐘可以載入史冊的表演!
電影將這些都還原了出來,粉絲的山呼海嘯、熟悉的曲調旋律、震撼的視聽效果,樂迷們在電影院裡看演唱會,這也太酷了吧!《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在劇情上有些瑕疵,但其存在的意義更為深遠,或許奧斯卡評委們都是Queen樂隊的鐵粉,劇情啥的再說吧!
在展現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坎坷的音樂之路時,通過創作《波西米亞狂想曲》等名作的過程,從音符和歌詞中,更加能夠理解Freddie Mercury神秘的內心世界。
1973年,Queen樂隊在英國發布首支同名專輯並正式出道,兩年之後,就憑藉著《波西米亞狂想曲》風靡英倫,這首歌曾蟬聯英國音樂榜9周冠軍!
這支單曲在當時是極具創新的,近6分鐘的歌曲似乎是一場跌宕起伏的舞臺劇,起承轉合、回味無窮!當年唱片公司高層不喜歡《波西米亞狂想曲》,一度打入冷宮,後來英國電臺節目有次無意間播放了這首曲子,來諮詢的聽眾來電不計其數,唱片公司這才承認失誤!
Queen樂隊一直在探索,從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起初他們受前衛搖滾、硬核搖滾和重金屬的影響,後來開始向傳統和電臺廣播的作品邁進,將歌劇、民謠、藝術搖滾和流行搖滾融入作品中,《波西米亞狂想曲》是Queen樂隊核心思想的集大成者。
這部電影不是傳統的範式電影,不是以懸疑見長的劇情片、不是甜到齁的愛情片,不是槍林彈雨的戰爭片,它就是部和Queen樂隊有關的傳記類影片,透過狂歡的表象,分明能夠感受到主創人員孤獨的靈魂,這和樂迷們是一致的。
電影不時地穿插Queen樂隊的代表作,夾雜著Mercury充滿穿透力的嗓音,從Queen樂隊的崛起到風靡,從Mercury的孤獨到彷徨,明線與暗線的交織糾纏,剪不斷理還亂,讓人既振奮,又心疼。
即使Mercury病魔纏身,但想到能為樂迷們獻藝,能為非洲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募捐,他燃盡生命之絢爛將最美的畫面定格在Live Aid的舞臺上,和親如家人般的Queen樂隊夥伴帶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舞臺showcase!
有人似乎看不到Queen樂隊的偉大,但你不能抹殺他們的努力,這一段段華麗且迷幻的心路歷程,不僅包含著Queen樂隊family般的深情厚誼,還有他們對搖滾音樂事業的執著,於是Queen樂隊的音樂流傳至今,激勵著一代代的追夢人和樂迷們。
第91屆奧斯卡上,《波西米亞狂想曲》大出風頭!它的成功一大半歸功於Queen樂隊的音樂,剩下的離不開Rami Malek傳神的演繹!
第一次看到這個長得像Bruno Mars的演員就覺得,他是個狠人!Rami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將本無亮點的劇本變得華美之極,說實話他距Freddie Mercury還差一點,但他後天卻花費了十足的心血。
在接到劇本之後,Rami慶幸之餘,心裡也有些隱憂,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太有辨識度了,要想演繹好樂迷心中的偶像,這可不是件輕鬆的事。老天爺就怕認真的孩子,恰恰Rami就是這樣的人。
▲美籍埃及裔演員Rami Malek曾憑藉飾演《波西米亞狂想曲》中Freddie Murcury獲得金球獎。
他反覆看Queen樂隊的演唱會視頻,每天對著鏡子不斷練習,還讓無數人來點評,只要有人說不像,他就罰自己練上通宵。
功夫不負有心人,Rami的神態、動作、唱腔、張力越來越像Mercury,電影之中那些眼神的特寫,滿場的飛奔,誇張的肢體,都傳達出絕妙的情感,他真的詮釋了Queen樂隊主唱Mercury!
除了Rami飾演的Freddie Mercury,Queen樂隊其他成員的演員也很神似,戲裡的Brian、Deacy和Roger形態樣貌都神似,可惜他們只是綠葉,戲份並不重,但能感受到Queen樂隊家人般的關係。
《波西米亞狂想曲》並不是紀錄片,這部音樂紀傳類電影做過劇情的調整,和現實是略有出入的。雖然電影有略沉重和黑暗的內容,但Brian和Roger希望觀眾關注Queen樂隊的音樂而非私生活。
揭露事實、直面自我,是為了讓人更好地了解Queen樂隊,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或吸引眼球,這本就是真實的Queen,這就是讓萬千搖滾樂迷鍾情的天團。
Rami淚灑奧斯卡頒獎盛典現場,他說:「感謝所有讓我走到今天的人,感謝相信並給予我這個機會的所有人。我相信現在你們應該欣慰了吧?」他把榮譽獻給了離世的父親,獻給臺下的Queen樂隊成員,以及自己的女友。
在Freddie逝世後的紀念演唱會上,群星徹夜吶喊、高歌、狂舞,似乎樂迷們把無盡地悲傷都宣洩在搖滾樂之中,輪到Queen樂隊的Roger說話了,大家靜靜地期待著,都以為他會咆哮嘶吼。
他拿起麥克風,只是輕輕地說了句:「Good night,Freddie, we love you!」似乎Freddie並沒有離去,他只是長眠了,這就是搖滾的精神,這就是鍾愛的Queen!
回望那段充滿機遇和危機的特殊年代,Queen樂隊將人們從絕望的深淵拉了回來,懷舊不是墮落,革新不是妥協,融合才是最好的未來。
那時的人們習慣站隊,非黑即白才是選擇,從令人無語的越戰到經濟蕭條的現實,從傳統觀念的瓦解到橫空出世的《教父》,從約翰·列儂的離去到傳奇巨星的誕生……那是一個逐漸多元、充滿希望的時代。
Queen樂隊不朽的音樂,助力《波西米亞狂想曲》問鼎奧斯卡!有的人從搖滾裡看到毒品、犯罪和暴力,有的人從搖滾裡看到希望、和平和博愛,音樂本沒有錯,錯的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透過這部電影,再次見識到Queen樂隊的光芒四射,哪怕只是精選了萬分之一,我也知足了!在這個缺乏同理心、自由和激情的時代,Queen樂隊的音樂就似一劑強心針,將一個個walking dead喚醒!
生命之絢爛在於自由,經濟之自由,身體之自由,思想之自由,靈魂之自由,音樂能讓這些都融合起來!Queen樂隊帶來的搖滾樂不在於反叛,恰恰就是自由。
Queen樂隊的音樂讓人震撼心靈,似乎你與這個世界無關,你在宇宙中心穿梭自如,然後轉頭看到這個滿是流量明星、垃圾廣告、連藝術都沾滿銅臭味的時代,難道就不懷念曾經的美好嗎?
今天與其說寫文推薦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如說是推薦鍾愛的Queen樂隊,只有聽過他們發自內心的吶喊,才懂得為什麼《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那麼受歡迎?
▲《波西米亞狂想曲》於2018年11月2日在臺灣地區上映。
《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首歌最能反映Freddie複雜的內心世界,用其來詮釋音樂紀傳類電影再合適不過了,這首歌過於高級,以至於沒有誰能說清楚它到底講的是什麼,連Freddie都承認它是神來之筆。
「波西米亞」本身是捷克一個區域的名字,19世紀時,來自波西米亞的吉普賽人被視為「自由漂泊」的群體,後來就有了「波西米亞主義」這個詞,代表一種反傳統、隨性的生活態度。
Freddie在創作這首歌時,就是想顛覆傳統,從歌詞、配樂、和聲等方面都做了創新。1975年,Queen樂隊將《波西米亞狂想曲》創作出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看好它!
那個年代沒有一首搖滾音樂長達6分鐘,而且配樂如此複雜,經紀公司立刻制止了Queen樂隊荒誕的想法,可有時候引領時代發展的,往往是部分先行者!
Freddie堅持著自己的想法,沒有讓這史詩級的名曲湮滅。《波西米亞狂想曲》在當時堪稱最複雜的搖滾歌曲了,它融入了歌劇和古典戲曲,歌劇讓整首歌氣勢磅礴,古典戲曲讓歌婉轉悠揚,不論聽多少遍都為之振奮,原來搖滾還能這麼唱!
這首歌描寫的是吉普賽男孩失手殺人後等待死刑,一邊想念母親,一邊忍受命運的煎熬,歌詞隱晦又有深意,旋律更是精妙,intro、ballad、吉他獨奏、歌劇、搖滾和outro六大部分風格迥異,至今仍被視為音樂史上最獨特的歌曲之一。
很多人解讀這歌詞的大意,都帶有主觀色彩來臆斷,表面雖講的是殺人之事,但深層次的內涵關乎精神世界的獨立,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和卑微的妥協告別,和麻木的形骸告別,歌所傳達的情緒,能引起這些共鳴,或許《波西米亞狂想曲》因此會被人青睞吧。
那些對搖滾嗤之以鼻的人,並不是真的討厭音樂。只是看到誇張癲狂的表現形式後,不想讓自己「舉止不雅」,老實說這樣的人活著太累,整天帶著面具,不知道自己真的是誰了!
痴狂不是真瘋癲,清醒或許假正經。音樂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正如人一樣,你只需欣賞,跟隨音樂做喜歡的事,認識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做更好的自己,這本身就很正常。
電影給人的感動,遠不止這些,Queen樂隊帶來的驚喜,更是無與倫比。比起拘泥於一種風格的樂隊而言,Queen樂隊堪稱探索先鋒了,搖滾在他們看來,就是個筐子,裡面裝滿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除了融入歌劇的《Bohemian Rhapsody》,《Raido GAGA》融入了disco、《I’m in love with my car》融入了金屬、《Love of my life》融入了鋼琴的抒情唱法、《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融入了鄉村歌謠、《My melancholy blues》融入了布魯斯、《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是純粹的搖滾作品……
Queen樂隊除了多變的曲風之外,還有主唱Freddie超有辨識度的嗓音,在電吉他、鋼琴、和聲等加持下,讓曲子更具魅力。這讓Queen樂隊給人並不黑暗的形象,聽他們的歌並不是為了發洩、釋放壓抑,而是一種抒情的享受,更多體現的是愛。
▲DC大片《自殺小隊》的預告片就曾用《波西米亞狂想曲》
所以Queen樂隊的粉絲眾多,影響甚廣,Lady Gaga 的大名源自歌曲《Radio Gaga》,《JOJO冒險野郎》裡的替身使者Killer Queen、《自殺小隊》預告片音樂都跟《Bohemian Rhapsody》有關,還有很多電影、電視、廣告都用到Queen樂隊的歌。
央視五套《天下足球》裡也常用到《We will rock you》這首歌,而《We are the champion》在五大聯賽、世界盃、歐洲杯等重大賽事時,都會多頻次播放,每次聽到豪氣衝雲霄的「We are the champion,No time for loser」,心裡都會激動無比!
搖滾精神永在!《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值得欣賞的音樂傳記類電影,Rami演繹的傳奇主唱Freddie可圈可點,在本屆奧斯卡頒獎盛典上斬獲頗豐,當Queen樂隊的代表作再次響起時,現場幾代人的共鳴瞬間爆發,淚水、欣慰、感動、歡愉……像歡迎一位遠行歸來的老友!
Thank you,Freddie Mercury
Thank you,Queen
我是NINO
一個專注寫作、用心生活的85後
沒有顏值,半點才華
不賣焦慮,不寫雞湯
浮生偷閒,盡陳肺腑
更文隨心,觀者隨意
敬請關注ninowith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