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穩居前兩位,長三角五校居前七,「小五校」初成氣候,南科大、上大、南科大、深大、蘇大和上科大「五朵金花」異軍突起。
繼軟科、泰晤士高校排行榜公布後,6月10日,QS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也發布了,加上去年底USNews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至此,半年內全球四大高校排行榜全部亮相。
目前,世界上這四大比較認可的高校主流排名機構,即中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都對中國內地高校進行了排名。
那麼,在這四大高校榜單中,內地的主要高校表現如何?
一、清華、北大穩居前兩位。
在四大榜單中,清華全部位居第一,而北大全部為第二,這說明清華、北大作為國內高校第一集團的地位十分穩固,這一方面與國家對兩大名校的定位有關。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正式確認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而所謂的「世界一流」,目前指的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何呢,因為早在2015年,國家就發布了總體方案,提出2020年部分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北大和清華將於今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兩校都已確認。
二、長三角五校位居前七位。
位於長三角地區的五所高校復旦、交大、浙大、中科大和南大,全部位居前七位高校排名中,只是順序略有不同,綜合個四大榜單的合計排名數,浙大以合計17居第一,其中包括軟科排名第三,1個排名第四,兩個排名第五;上海交大和中科大都以19排名第二,而復旦以21位於第四,南大以24處於第五。
當然,這樣的相加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總體來說,復旦、交大、浙大、中科大之間的差別並不大,只是排名的各項指標及權重不一樣。
這五大名校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2019年5月,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成立了一個新的大學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這是一個官方的聯盟,這也就意味著「華東五校」已經成為了過去,華五變成了「長五」。
第三、「小五校」緊緊追趕。
如果說「長五」是僅位於清華北大之後的頂尖名校,從四大榜單中可以看出,在排名第八至第十的高校中,形成了雙一流高校中的「小五校」,那就是華中科大、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和哈工大。
這五所高校以工科為主,如華中科大、同濟和哈工大,都是最知名的高校,而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則是傳統的名校,為綜合性大學。
第四、「五朵金花」後來居上。
上述12所高校全部是國家雙一流高校,也是傳統的985高校,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對象,今年首次強基計劃招生,也佔有招生等方面的優勢,從四大榜單中可以看到,南方科技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蘇州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五所高校後來居上,發展迅猛,可謂「五朵金花」。
這五所高校中,全部是非雙一流高校,有些甚至連211高校都不是,但在榜單中十分亮眼。
最受關注的無疑是南方科技大學,6月3日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躍居到全國第8位,而就在今年2月1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榜單中,南科大排名為全國第14位。6月10日公布的QS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南科大位居內地高校的第14位,全球排名323名,表現亮眼,超出了大部分雙一流高校的排名。
上海大學在QS榜單中,首次排名到全國第16位,在此前軟科的排行榜中,上大在全國排名達到第45位,特別是去年來上大強勢介入醫學領域,將助推其排名的上升。
深圳大學和蘇州大學依託所在城市雄厚的經濟實力,排名也持續高漲,如深圳大學QS榜單中位居國內高校第33位,國際排名第601-650位;蘇州大學在軟科全國百強高校中排名第38位,居地方高校第一位。
加上位於上海的上科大,這五所高校全部地處上海、深圳和蘇州這幾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於城市經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和循環。
從四大高校排名的榜單來看,主要包括學術聲譽、科學研究、論文引用、師生比例、國際視野、僱主評價、國際化、產業轉化等指標,每個榜單所採用的指標體系和權重各不相同,但綜合來看,有趨同化的趨勢,也被外界認為越來越公平,受到高校的重視。
隨著我國對教育的持續投入,雙一流高校和雙一流學科的加快,鼓勵地方支持加大高校投入等舉措,在接下來的高校排名中,排名預計將整體提升,部分高校也將獲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