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將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4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珠峰峰頂。
她是地球上
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在藏語中,
她寓意為「第三女神」
可她終年積雪、空氣稀薄
是人類的「生命禁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她,就是世界之巔
她,就是珠穆朗瑪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人們對珠穆朗瑪的嚮往
中國登山隊於1960年5月25日清晨4點20分(北京時間)勝利登上了海拔8882米的珠穆朗瑪峰。(新華社圖)
1960年
新華社記者郭超人的報導
《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
向世界宣告
中國登山隊員
穿越了被國外登山者稱為
「鳥都飛不過」的「死亡的路線」
實現了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
讓五星紅旗
在世界之巔飄揚
1975年5月27日,我國運動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潘多從北坡登上珠峰。(新華社圖)
在攀登珠峰的路上
也有遼寧瀋陽人的身影!
珠峰上的情書
「娟:我現在在海拔7300米的珠峰上,腦海裡構思著給你寫這封信。
這是我們突擊組第三次向峰頂衝刺,嚴重的缺氧、可惡的高原反應折磨著我,走兩步就要停下來。這裡的天氣陰晴不定,冰雪坡又陡又斜,每走一步都有滑下去摔死的危險,我們犧牲了一位同志,凍傷了近30人,但是我還是想再衝刺一下。
如果你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背著一捆紅旗的人,那可能就是我……」
寫給娟子的信
這應該是當時世界上離太陽最近的情書。
1975年5月,中國登山隊再次登頂珠穆朗瑪峰,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高度數據。
2020年5月,中國再次對珠峰進行高程測量。5月25日,中國登山隊原隊員張慶東守在電視機前,密切關注著登山隊的進程。
「當時這沒有路……」雖經45年風雨,可在他的記憶裡,珠峰依然清晰。「現在的天氣系統真先進,不像我們那時候。你再看現在登山隊員的裝備,牙膏一樣的食物擠進去,有能量又不容易吐,我們那時候,七天只吃得下一口蘋果,其他的,吃什麼吐什麼……」張慶東一邊指著電視畫面,一邊回憶。當年,儘管沒有登頂,他也是徵服世界之巔的人,在地球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寫」下了一封封情書。
張慶東接受帥正記者採訪
第一次登山:珠峰!
1974年11月,還是瀋陽軍區某部戰士的張慶東突然接到通知。這個24歲的小夥子並不知道體檢的目的,也沒想到篩選得如此苛刻。由於過硬的身體素質,兩輪篩選後,他成功通過了體檢。張慶東隨即接到通知:立刻收拾行裝,趕往北京。到了車站,他看到來自四川、西藏等地的軍人陸續集合。
接站的是一名中國登山隊的隊員,在大巴車上,他告訴張慶東和其他人:「根據中央軍委第9號文件,恢復中國登山隊,你們作為各軍區選派的骨幹力量,將作為登山隊的新成員,進入西藏,參與攀登。」
「要登的是哪座山?」
「珠峰。」
驚訝與欣喜同時佔據了張慶東的腦海,作為一名足球運動的愛好者,從沒有登過山的他,即將踏上珠穆朗瑪峰!當時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由英國登山隊測量的,「中國自己的山,也應當由中國人測量出高度。」能投身於這樣的事業之中,張慶東的激動不言而喻。
在進藏之前,他給當時還是戀人的娟寄出了第一封信:「1974年對於我更有紀念意義,正向你在信中讀到的那樣,這太值得慶祝,然而遺憾的是我不能在這段時間裡陪你度過這段愉快之日,待我完成攀登珠峰的任務後,一定回沈休息一段時間與你共度。」
在北京,訓練的每一天是如此枯燥與艱苦。「每天背著一個40公斤重的沙袋,在長城上往返,兩個月沒休息」。進藏之後,適應性行軍進加殘酷。懷著熱情與使命,1975年5月,張慶東等登山隊員終於到達了珠峰腳下。
進軍生命禁區
幾次暗自落淚
新華社/圖
儘管經受了嚴格訓練,這批年輕的登山隊員依然低估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困難。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作為第一批突擊隊的成員,張慶東背著紅旗和三分之一截梯子,向山頂進發。海拔5000-6000米的登山路途起伏不大,只不過路程較長,而到了第一營地之後,就開始不一樣了。放眼望去一片雪白,架梯、插旗,三五米就會遇到海拔陡升的山崖,一步走錯,就是萬丈深淵。在到達6500米之後,登山隊設立了營地,隨後整編為四人小隊繼續向山上行進。「兩名老隊員一前一後,兩名新隊員在中間,老隊員要保護好新隊員,不讓他們出意外。」
新華社/圖
在隊伍裡,張慶東年長,大家稱他為「老大」。於是,他必須要有兄長的樣子,而在後來的信中,張慶東是這樣寫的:
「娟:你好,離開了拉薩到大本營(珠峰)休息了幾天……珠峰的嚴寒和低氣壓對於我們來自東北華北平原和其他省市的登山隊員的確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嚴重的缺氧、可惡的高原反應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阻力,到大本營(4970米)後,別說跑步和負重行軍,連走路都困難得很,頭痛得好像要炸開一樣……上山幾乎走兩步就要喘會兒氣,真像過關一樣,我們要用四天時間登上7007米,外國登山隊叫他『天險』,雪坡又陡又滑,缺氧讓我吃不下東西睡不著覺,第三天我就快不行了。如果不靠毅力,我甚至站不住,可是上不去7007(米),我心裡不舒服,我真以為我不能活著回到瀋陽了,不怕你笑話,在山上我幾次都暗自落淚……」
6500米營地堅守32天
我為夏伯渝脫下靴子
憑藉著優秀的身體素質,張慶東漸漸適應著高原的環境,後來能在6500米的海拔如履平地。優秀的適應能力讓他自己也很意外,與此同時,由於惡劣的環境,許多登山隊員無法繼續完成任務,只得被護送到山下。
「最難的不是登山,而是氣象預測,因為當時我們的技術條件很差,無法準確預測氣象,而珠峰登頂的窗口期就只有那幾天,如果錯過了,當年就無法再登山……因為不能確認合適的登頂時機,只能憑感覺衝頂。」
在給娟的信中,張慶東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我們軍區的25個人,到最後只剩下了五人,今天還剩下兩個,我困在最後一個階段裡……死亡一人,傷近30人,嚴重的,鼻子、手腳已經凍壞割掉……」
糟糕的天氣和物資的缺乏讓登頂困難重重,由於大風,張慶東所在的隊伍衝刺失敗,被迫撤回了6500米營地。考慮到其他衝頂的隊員需要接應,已經登上7600米的他留在了營地,和郭克風(音)一起,為隊友提供補給,後來甚至救了他們的命。
1975年,張慶東在珠峰大本營留影
「有一天,山上的隊員因天氣在夜裡不得不撤下來,我們打著信號彈為他們指引方向,準備熱水、食物。」張慶東回憶:「因為下山路上有冰裂縫,如果沒有照明,很容易掉下去,一位戰友下來之後還是好好的,我還幫他脫下靴子,誰知道他打那之後,就再也沒站起來。我後來才知道,他把睡袋給了遺失睡袋的隊友,結果自己的雙腳被凍傷了。正好運輸隊上山送物資,我趕緊叫人把他送下了山,後來他不得不截肢,我還去積水潭醫院看望了他,那個小夥子叫夏伯渝。」
張慶東後來知道,夏伯渝在2018年成為了中國首位依靠雙腿義肢登上珠峰的登山者。40多年後,兩人在瀋陽重逢,緊緊地相擁在一起……
照顧隊員、整理物資、通訊聯絡……就這樣,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時,張慶東整整在6500米的營地裡堅守了32天。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在6500米營地堅守的日子裡,張慶東最想念的就是遠方的娟,那個支撐自己站上珠峰的人。他有太多話想對她說,於是在成功返回拉薩後,張慶東把在珠峰上的記憶陸續寫下來,寄給了娟。
「在營地有塊大石頭,我和郭克風有時躺在大石頭上想家,想著想著就唱: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張慶東笑。
最終,張慶東在回到瀋陽後光榮退伍,後到瀋陽體委工作。1977年,他與信中的娟終成眷屬。2018年,妻子娟生病去世,在整理遺物時,張慶東又見到了這些情書。40多年裡,他們一直被完整如初地保存,妻子將它們疊得整整齊齊,這不僅僅是張慶東與娟愛情的信物,更成為見證珠峰攀登史的一段回憶。
張慶東觀看2020年珠峰視頻
當年沒能登頂,遺憾嗎?
張慶東說,不後悔那是假的,但能夠成為中國登山隊的一員,能夠幫助隊友登頂,這些已足夠。
在張慶東後來的歲月裡,珠峰的經歷並沒有被常常提及,「只是,那次經歷讓我遇到再大的困難時,咬牙能挺。」
山高人為峰。
45年後,張慶東再次翻出這些情書,沿著當年炙熱的筆跡,慢慢地讀懂了珠峰的含義。
相關連結
精確測定珠峰高程
為何意義重大?
自1715年中國人第一次發現珠穆朗瑪峰以來,這個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地方,一直就是各國科學家和攀登愛好者的關注焦點。世界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珠峰高程測量的隊伍中,那為什麼要精確測量珠峰高程?對我國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我們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專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確測定,可以結束國際上珠峰高程不統一的混亂局面,為世界地球科學研究作出貢獻,其社會效益和科學意義是十分巨大的。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如GPS技術、雷達測深技術、大地水準面精化、絕對重力測量技術、氣象探測技術、登山裝備技術及地學理論方法的完善,也為更加精確地測量珠峰高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專家表示,珠峰高程精確測量在地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我們可以根據珠峰及鄰近地區地殼水平和垂直運動速率變化,揭示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力存在著不均勻強弱的變化,而這種強弱變化是引起我國大陸周期性地震活動的源動力。這些研究成果將對我國今後地震預報和減災、防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2020珠峰高程測量領導小組成員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 程鵬飛:因為現在隨著人類活動在青藏高原地區增多,還有全球變暖這些溫室效應等等,使得這個地區缺陷逐漸在消退,越來越高,冰川也在消融。(珠峰測量)我們就可以了解生態狀況,對於研究珠峰地區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座珠穆朗瑪
每一位攀登者,
都是自己的英雄!
向一代又一代的攀登者
致敬!
來源: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 部分稿件綜合新華網、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