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創新與創造活力不僅有利於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更是一座城市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青島市提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其目的就是為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推動青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著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技能人才隊伍,這無疑具有現實意義與深遠意義。
日前,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山東省青島市出臺《關於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從構建獎勵激勵體系、搭建工作支撐平臺、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優化服務保障體系等五方面推出15項新政,為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推動青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12月14日《工人日報》)
人才創新與創造活力不僅有利於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更是一座城市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青島市提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其目的就是為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推動青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著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技能人才隊伍,這無疑具有現實意義與深遠意義。
根據《意見》,青島市打造「工匠之城」是實打實的。比如,《意見》提出,構建獎勵激勵體系,增強工匠人才職業榮耀;搭建工作支撐平臺,夯實基礎支持體系;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暢通工匠人才發展通道;優化服務保障體系,破除工匠人才留青瓶頸等五項主要任務,其目的就是讓工匠人才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具體來看,充分發揮工匠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每年選樹命名10─20名「青島大工匠」和40-80名「青島工匠」,分別給予每人8萬元和2萬元獎勵。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貢獻大者多得」分配原則,支持工匠人才憑藉技能提高經濟收入。這些舉措無疑能夠讓技能人才得到實惠並提升其社會地位。
暢通工匠人才發展通道同樣值得稱道。如,破除技工院校畢業生身份限制,在應徵入伍、參加公務員招考等方面享有與相當層次學歷人才同等機會;落實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職稱比照認定製度,推進技能人才與學歷人才融合培養;完善就業準入、用人評估和激勵表彰三類技能人才評價制度。這些既體現出對技能人才的重視,更可以形成人才「虹吸效應」。
打造「工匠之城」就需要來「實」的。所以,這些舉措不能只停留在文件或口頭層面,紮實推進才最重要。值得一提的是,青島市在《意見》中,不僅對各項任務明確了責任部門,也特別提出,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監督督促,落實責任分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但更為重要的是,各相關部門及企業當切實通力合作,讓「工匠之城」真正名副其實。
打造「工匠之城」更重要的積極意義是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而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敬畏職業、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實現突破創新。可以說,打造「工匠之城」也具有示範意義,畢竟,唯有更多的「工匠之城」湧現出來,才能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李雪)
來源:勞動午報
編輯:周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