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梅縣停前鎮返鄉能人建立的藍莓基地。
新華網武漢12月5日電(胡誠、吳文華)農村要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農村要脫貧,必須選好帶頭人。
停前鎮潘河村位於湖北省黃梅縣北部山區,這裡曾是令當地黨委、政府頭疼的一塊「心病」。村裡組織渙散,建設落後,幹群關係淡漠,事業發展多年停滯不前。2019年7月,潘河村被湖北省委組織部確定為軟弱渙散村。
然而近一年來,潘河村逐漸變了一副光景。
房屋外牆被統一美化,路燈照亮嶄新的水泥路,垃圾山變身綠化帶,臭水溝成為清水塘,千裡荒山蛻變成柑橘園……
改變要從能人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潘正盛說起。「80後」的潘正盛是武漢一家民營企業老闆,企業年產值近億。多年前他就搬離故土,在大都市安家。直到一年前,停前鎮領導邀請潘正盛作為能人返鄉時,他的人生軌跡再次與家鄉聯結在一起。
從城市回到農村,摒棄質疑和爭論,驅動來自內心想改變家鄉的初衷。潘正盛說,「組織上給我信任,我有責任為家鄉出一份力。」
針對村裡的發展弱勢,他逐一對症下藥。
一年來,潘正盛抓黨建、帶隊伍、正作風,想方設法讓村裡黨員幹部鼓起信心和幹勁;帶領村民修路、建公廁,加強村級建設;帶頭肩挑背扛,搬離垃圾山,清理池塘淤泥,美化環境;多方考察,請教專家,因地制宜發展柑橘產業。
眼看著村莊一天天變美、一天天變樣,村民們的幸福感日益提升,對潘正盛由最初的懷疑變成信服。
潘河村80歲的老黨員潘國先感嘆,多年前,潘河村曾是全縣的紅旗村,如今村裡的變化,仿佛看到當年融洽的幹群關係又回來了。
在距離潘河村不到10公裡的童寨村,成片的藍莓灌木綠意盎然。藍莓正成為黃梅縣的一個新名片。每到採摘季,來自安徽、武漢等地遊客便會前來體驗、採摘。
這片藍莓基地由返鄉能人王天壽流轉村裡林地發展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在停前鎮童寨村、獨山鎮周柴村等地,王天壽創建的湖北紫玉藍莓科技有限公司已擁有藍莓核心種植基地2萬畝。
圖為農戶在藍莓基地採摘。
近年來,王天壽的藍莓基地通過出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就業得薪金、委託經營得酬金、超產提成得獎金、訂單生產得訂金等方式幫帶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家裡4畝地都流轉給了公司,一個月有2700元的固定工資,再加上委託經營、超產提成的獎金5000元,一年能掙3萬多元。」在藍莓基地務工的童寨村4組貧困戶劉松青說。
帶動脫貧致富的同時,王天壽的藍莓基地逐漸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在黃梅縣支持下,他在黃梅大勝關山工業園建起了藍莓產品加工廠,形成集種植、儲運、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藍莓產業鏈。目前,公司加工生產的藍莓系列產品已銷往南京、上海、合肥、武漢、北京、瀋陽等地。
依託日益壯大的產業規模和完善的產業鏈,黃梅縣計劃打造中國藍莓之鄉。
近年來,黃梅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能人回鄉創業「千人計劃」,縣、鄉鎮、村三級合力大打「鄉情牌」,引導、鼓勵能人返鄉創業。
黃梅縣出臺政策,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從用地、金融、用工用水用電、基礎設施配套、政策性資金安排等方面,對能人回鄉創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為能人回鄉籤約項目、業務辦理提供「一站式」服務等。
目前,黃梅縣已有近800多名能人返鄉創業。2019年全縣能人返鄉實際投資額達到20億元,帶動27093貧困人口就近就業。2020年截至11月底,已完成能人回鄉創業新增籤約項目109個。
在黃梅北部山區,依託龍成油茶公司等建成5萬畝油茶基地,依託萬果食品公司建成2萬畝加工型紅薯基地,依託黃梅禪茶項目建成2.2萬畝茶葉基地;在中部湖區,依託康宏糧油公司等龍頭企業,新增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5萬畝,發展蝦稻共作綜合種養基地28萬畝;在南部沿江地區,發展蔬菜種植近5萬畝……
返鄉能人正成為黃梅鄉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