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生感到迷茫、快樂感的缺失不但是絕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共同點,也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惑。
他們常常感到迷茫:為什麼我總是不快樂?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以下的TED演講者Emily Esfahani Smith通過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對人生的快樂和意義有深入的感悟。
TED演講: 生活不僅僅是快樂,構成有意義的人生需要四大支柱
對於Emily在演講中提及的積極心理學,很多人可能感到比較陌生。
積極心理學是興起於20世紀末的一門心理學學科。對比此之前的傳統心理學,它更注重於研究個體的積極體驗和積極的人格特質,並揭示這些因素會對我們的生活、心理成長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消極的情緒體驗,比如失去重要的事物和親友時,滿心的期待被打破時,總是感到失落、痛心,沉浸在悲傷中。
而積極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理性地思考人生中的「得失」,從過去的經歷中發掘出寶貴的精神財富,珍惜眼前,並帶著這種積極的心態開展未來的生活。
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國外受到很大的重視,對大眾心身健康及精神心理障礙的預防都有著巨大的意義。
在積極心理學的基礎上,簡單回顧一下Emily在演講中總結的、構成有意義的人生的四大支柱:歸屬感、人生目的、超驗及講故事。
歸屬感。人類是群居性動物,對同類擁有強烈的情感需求。歸屬感是我們內心強大的力量,它能幫助構成我們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抵抗外界的壓力。因此,缺乏歸屬感對個體的心身健康極為不利,有研究表明,這可增加個體患抑鬱症的風險。
那我們該去哪裡尋找歸屬感呢?Emily說:「真正的歸屬感來源於愛,它時時刻刻縈繞在你身邊。這是個選擇,你可以選擇跟誰培養歸屬感。」
我非常認同。愛是歸屬感的前提,我們可以在自己所愛的群體中尋找歸屬感。
人生目的。若沒有人生目的,生活容易變得雜亂無章,得過且過,缺乏成就感,也更容易陷入抑鬱情緒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有了人生目的後,我們擁有明確的方向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才不至於在紛繁嘈雜的聲音中迷失了方向。
超驗。Emily說的「超驗」指超出一切經驗、時間、空間等存在形式,不能用因果、屬性、存在、不存在等範疇進行思考的一種體驗。其實,這類似於暫時把日常所有的繁瑣和煩惱拋諸腦後,專注於某件事情中而達到忘我的狀態,有人也稱之為「心流」(flow)。
如果曾有一些事物、一些人能令我們體驗過這種忘我狀態,我們對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會有更實在的感受。
講故事。Emily所說的「講故事」,類似於對我們過去重大經歷的高度總結和心得,這與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上的自我開放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我開放技術指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在適當的情況下,向來訪者適當地分享自己的相關親身經驗,希望藉此進一步建立信任感,並令來訪者對相關話題有更積極的思考。
當我們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用積極的情緒和認知回憶自己的經歷,並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重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擁有新的感悟,也能讓聽眾有所啟發,得到收穫。
所以,抑鬱症康復者如果能現身說法,分享自己曾經的患病經歷和走向康復的心得體會,這會對其他抑鬱症患者有很大幫助。分享者也可因此再一次加深對自己人生的領悟,從幫助他人的行動中收穫成就感,降低復發風險。這是團體心理治療的其中一種重要形式。
但切記,不是所有人都合適向別人「講故事」。如果個體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沒有積極的反思和體會,反而充滿了後悔、怨恨,那這個「故事」就會像祥林嫂的嘮叨一樣令別人厭煩。
這不僅會給別人帶來負性情緒、可能激活別人的心理創傷,也會不斷揭開自己的傷疤,反覆激活自己的心理創傷。講得通俗一些,這叫散播「負能量」。
所以,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像Emily說的,很多人都認為人活著的目的最重要是「快樂」。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既然這麼短暫,便應及時行樂,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
就連現在的幼兒、兒童、青少年教育也往往講究「快樂」、「自由」,快樂教育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同。
有意識地讓孩子的學習行為與快樂的情緒相結合,這並沒有錯;但如果在生活、學習中過於強調「快樂體驗」,這很容易讓孩子認為「快樂」就是活著的目的,就是生活的本質,長大後容易形成貪圖享樂的「三觀」。
我認為,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快樂」,而在於追求「幸福」。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塔爾賓·夏哈爾教授,曾經對「幸福」下過定義,認為「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全然體驗」。
我認為,這就是幸福的境界。
快樂是由我們當下的精神狀態來決定的,吃到美食時能感到快樂,看到一則笑話時能感到快樂,這是一種短暫的情緒。但幸福是一種持久的思想,一份持久的情緒,接著變成一種持久的行動。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毒品成癮的患者,我問他:「你這麼年輕,前途還不可限量,為什麼選擇濫用毒品呢?」
他說:「人生的目的,不就『快樂』二字嗎?我吸毒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我說:「追求快樂這並沒有錯,但吸毒帶給你的只是短暫的快樂,快樂過後就會陷入無盡的後悔、內疚、自責中,它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後悔、內疚與自責,對你的人生及家人都帶來痛苦。」
他點頭表示認可。
我接著說:「還有,濫用毒品可以給你帶來快樂,但它對你的人生並沒有意義,甚至有害無利。你並不能從中感到幸福,相反會痛苦。人生的目的應在於追求幸福,並非轉瞬即逝的快樂。」
這位患者恍然大悟,後來他通過脫癮治療重新回歸社會。我相信他能重新審視並決定自己的人生意義,當再次遇到毒品的誘惑時,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將幫助他對毒品說「不」。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著名心理醫生布萊恩·魏斯曾寫過一本書《前世今生》,他在書中講述了他利用「前世回溯」催眠療法,這讓一名有恐懼症的患者「看到」了「前世」,找到導致其病症的原因,最後康復。因此魏斯教授認為「人是有靈魂的」。
人到底有沒有靈魂?我們的科學目前無法得出答案,但相信有靈魂的人往往將人生的意義看作一場「修行」。尤其是對於很多信奉佛教的人而言,其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到本世終結之時能有一個好的輪迴。
如果用中國的古語來說的話,這就叫做「成人達己,成己為人」。只有成就和幫助他人,才能同時發展和完善自己;也只有不斷完善和發展壯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回饋社會和幫助他人。
與西方社會某部分極端的「利己文化」相比,我更加認同中華傳統文化裡的這種「利他主義」價值觀。這也是我追求人生意義的指路明燈。
我非常榮幸能夠從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工作,利用突破性的臨床心理幹預技術令他們高效康復,引導他們將患病經歷轉化為人生財富,甚至是家庭財富。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了成就感、幸福感和人生的使命感,真正做到了「成人達己,成己為人」。
願讀者們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之付出努力,並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本文來源公號:廣州晴日心身專科門診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