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正從新鮮走向新常態,教育信息化建設不能缺位

2020-12-22 zz哈兒

北京市正式官宣將於恢復上課。四年級和五年級將於返校。

在「複課」劇目相繼上演之際,從份開始啟動的網絡教學能否成功?

教育部回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司之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網絡教育將與線下教育有機銜接,從新穎到新常態。

疫情過後,教學模式將發生三次變化

新奇的冠狀病毒肺炎將網絡教學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雖然突如其來,但他在意想不到的增長率中起作用。資料顯示,自「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啟動以來,截至全國中小學網雲平臺瀏覽量20.73億人次,訪問量17.11億人次。

疫情期間,全國教育系統動員各種力量跨越時空,在短時間內相互配合,開展了在線教育涉及整個學段的遠程在線教育活動,抵禦疫情對教育系統的影響,響應範圍內大學的實際需要學生和家長。

吳巖總幹事說,疫情過後,教學模式將有三大變化。

一是從「新鮮感」改為「新常態」。在「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網際網路+』『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吳巖。

第二種方法是從「單聲道」更改為「雙聲道」。深切感受「在線教學雖然拉開了師生的物理距離,但卻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沒有了傳統課堂的面對面,卻增加了師生間點對點的交流互動,這些轉變有效解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老大難問題,即從滿堂灌的『單聲道』到互動式的『雙聲道』轉變。」吳巖。

第三,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在「在線教學促使教師通過強化課堂設計,把學習內容製作成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從過去注重教師『我教了什麼』到更加注重學生『我學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吳巖。

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將認真總結寶貴網絡教育經驗,鞏固和深化成果網絡教育教學,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義,可以最大程度地檢驗在線教育的優越性、可行性,成果經驗彌足珍貴。」

推進教育信息化需要軟硬體兩個方面

未來,網絡教學要從「新鮮」走向「新常態」,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說是基礎。。

近年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全面推動現代教育發展。教育部提出了推進教育觀念更新、模式改革和體制重建的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八個基本概念,為新時代開啟教育現代化新徵程指明了方向。

在流行期,「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推動越來越多的課程部署到雲平臺上,這刺激了在線教學模式的發展,也凸顯了該模式相應的邊緣端軟硬體設備的重要性。這些邊緣設備只有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圖形處理能力,才能分擔額外存儲、人工智慧分析和大數據處理的工作量,從而減輕雲平臺的計算壓力和傳輸瓶頸,真正實現端雲協作,保證在線教學順利開展。

大型網絡教育組織的核心要素包括:順暢的溝通平臺、合適的數字資源、便捷的學習工具、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靈活的教學組織、有效的支持服務、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應力測試,在世界範圍內最大的信息基礎設施升級項目中,在線教育的實踐將奠定診斷基礎和改進方向。。

此次新官事件的爆發,客觀上對我國硬體保障能力和軟體配套水平進行了一次珍貴的壓力測試。

教育信息化的浦東模型

去年,針對「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上海浦東教育局率先先試,選擇15所中小學參與首批試點,建成了集計算機教室電子閱覽室和數字語音教室為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學習中心,在全國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作為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先鋒企業,藍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鴿集團)為浦東數字學習中心的建設提供先進的產品和前沿的理念。依託基於人工智慧的藍鴿集成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浦東數字學習中心全面構建了智能化一體化教學場景。

為了保證智慧教室軟體服務、信息傳輸與交換、聲功率放大器等功能,保證師生的正常教學活動,在浦東數字學習中心的智慧教室配備「藍鴿智慧主機」,以英特爾處理器為控制主機。

藍鴿智慧主機基於英特爾IDV(智能桌面虛擬化)和英特爾VDD(可視化數據設備)架構,通過機器視覺、人工智慧技術,如OpenVINO工具套件,浦東數字學習中心的智慧教室可以進行視頻和數據處理,他可以支持多媒體教學,實現對課堂板書的識別,並智能地從板書、計算機圖片、教師和學生的現場圖片中提取三張,合成專業優秀的課堂圖片。

上海市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是浦東數字學習中心試點學校之一,談到數字中心的應用,副校長黃軍認為他有三個優勢:「首先,通過網上課堂,打造的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提升了學校的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實現了教師資源的最大化共享;其次,通過設備的智能化管控,故障的自動化診斷,簡化了設備的操作難度,提升了設備的管理水平,實現了教室資源的最大化共享;第三,通過課堂交互及學情分析,大大提升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互的效率,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可能成為「新基建」的重點之一

很多人沒想到,多年來對「不溫不火」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被一場流行病點燃。根據艾瑞諮詢公司底發布的《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預計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將超過4300億元,並將在未來兩年繼續增長。從需求方面看,之前中國現有各級學校51.88萬所,專任教師1672.85萬人,在校生2.76億人,信息化需求巨大且持續。

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兩會順利召開,預計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兩會經濟內容的重點,業內預測,教育信息化將成為基礎設施新政策的一部分。

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和CEO楊元慶都被帶到了兩會。他說,要全面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使之成為國家「新基建」的重點。根據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際需要,對邊遠地區的脫貧攻堅和教育信息化「最後一公裡」進行前瞻性規劃建設。通過政府採購、學校配置、企業扶持等形式,可以解決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硬體短缺問題,加強教學設備的供給,保障貧困生有基本的信息學習工具,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藍鴿集團張新華董事長表示,藉助網際網路為基礎,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通過集成設計實現數位化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變,他不僅有利於教師和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且有利於學校人事動態的有效管理和教師助理設備操作的革命性進步。

在防疫期間,第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在線教育的大規模真實實踐,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在線教育的集中量變和質變,帶動中國新一輪數字產業高潮和教育產業轉型。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法大學多措並舉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國政法大學多措並舉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2020-08-28來源: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成新常態
    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可謂史無前例,也得益於多年來教育信息化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以及政府、企業、學校的密切協同。  實施之初,教師、學生和家長都經歷了一個適應期,也出現了來自網絡速度、學習平臺質量、教師信息素養、學生自我約束等各方面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一直在為師生提供有效支持服務,逐步在解決這些問題。
  • 網絡課堂教學設計分層如何實現「數位化教育與未來大講堂」開講
    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帶來了《後疫情時代的學校教育信息化》主題演講。張治認為,AI對於人類社會的顛覆,大水已經沒過了膝蓋,信息技術融入教育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網際網路+教育」將會成為新常態。未來的教學,將是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同時並存、互為補充的混合教學模式,基本知識的傳授將逐步被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網上學習替代。
  • 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信息化2.0背景下的智慧教室應如何建設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芥末堆 11月4日訊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拉開教育信息化新一輪進程的序幕,而智慧教室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自然也備受關注。今年1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廣東省中小學智慧教室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了智慧教室的建設目標和原則。但智慧教室具體應該如何建設?又該如何與傳統教學進行融合?近日,在新一代智慧教室的探究與建設」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教育的途徑內容分為三類,分別是人際交往的學習、知識傳承類學習和文明發展類學習。
  • 季明明:牢牢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精髓
    」)、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17.7)、教育部《關於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數字資源意見」)(2017.1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8.4)(以下簡稱「2.0計劃」)、教育部《關於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8.12)(以下簡稱「網絡空間意見」);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19.2)又提出了新要求
  • 教育大咖討論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模式
    本文轉自【大眾網】;7場重量級教育家最前沿的主旨發言,14場精彩紛呈、觀點鮮明的論壇報告,360分鐘碰撞與激發共探基於新技術的未來教育……當教育即將進入4.0時代,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成為新常態,如何促進教與學的變革與創新?
  • 網際網路+教育論壇在京召開 狸米教學模式破局教育信息化
    網際網路不能替代課堂教學當前,網際網路與教育相結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但是在實踐中,網際網路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果缺乏了教師的參與,學習效果並不像預期的那麼理想,因此中心與狸米研究院共同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新理念,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際網路的優勢結合起來。
  • 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丨華南師範大學 以「新師範」為理念...
    作為華南地區的教師教育龍頭,華南師範大學須責無旁貸承擔起教學信息化探索試驗與實踐引領的重要使命。  2018年2月,廣東省出臺《廣東「新師範」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新時期師範教育的新內涵。作為踐行「新師範」新內涵的排頭兵,學校努力從傳統封閉師範教育向新型開放教師教育轉變、從被動適應向主動引領服務轉變,為廣東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供支撐,為振興全國教師教育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在此背景下,華南師範大學展開了新一輪教學信息化支撐環境建設。
  • 新成長漫筆771|沈彧文:5G時代下,幼兒園智慧教育建設的思考
    回顧奉賢教育2015-2020走過的六年綜合改革,奉賢教育緊緊圍繞「奉賢美、奉賢強」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探索育人模式、創新隊伍建設、優化治理體系,從跨越走向了品質
  • 南充市瀠溪職中參加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網絡培訓 成績名列前茅
    2020年的春節是不平凡的一個春節,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學生而言更是不平凡的一段人生閱歷,為了適應網課的需要,南充市順慶區教科體局教儀站於近日推出了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網絡培訓工作。全區公民辦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成績將計入學校年度考核成績。
  • 貴州京師城投: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智慧教室該如何建設?
    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速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實際上,教育信息化並非簡單地將「線下」轉到「線上」、將傳統教學流程數位化和智能化,而是通過探索日常教學活動與技術的融合,讓技術充分為教育服務,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 應讓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新常態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大中小學開啟了一場兩個多月的「全景式」集中線上教學活動。在這場無二選擇的教學模式背後,是教育信息化隱形壁壘的瞬間瓦解。廣大教師從排斥到質疑,再到接納後的積極實踐,最後到經驗積累和自身反思,教學信息化水平也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大幅提升。隨著各省市陸續復學,我們也看到不少教師「如釋重負」,大有要和線上教學說「再見」的姿態。
  • 構建基於數字環境的教與學新常態 ——以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教育信息化,關鍵是人的信息化。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凰學校的信息化之路成功跨越「資金」瓶頸,以「免費、眾籌、合作」的視角,高效配置資源,深度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譜寫了智慧課堂研究三部曲。
  • 「新技術時代下的未來教育」論壇圓滿落幕,再次吹響海澱「教育高地...
    未來,在教育管理方面,對技術的依賴性也將越來越強烈。建立學生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智慧教室,使學生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主動學習,在教師的幹預、引導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系統而有效地獲取知識,實現技術與教育場景的有機融合。
  • 方正電子攜「智慧教育」方案亮相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
    5月23日,由國家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青島隆重開幕。為充分展示我國現階段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成果,推進中外教育信息化交流與合作,大會同期舉辦了第二屆全國中小學教學信息化應用展覽。
  • 教育信息化之翼 助力農村學校騰飛
    詩山中學校長洪偉強介紹,學校坐落於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是一所農村學校,「智慧校園」系統只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校以完善制度為基礎,以拓展應用為中心,全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經過不懈的努力,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初見成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制度先行,方能行穩致遠。
  • 黎川縣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深度融合
    加強基礎建設,實現黎川教育新跨越黎川縣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強化經費保障,2015 年以來,共投入資金0.5億元,完成了6個精品錄播教室建設、62個農村專遞課堂建設、班班通全覆蓋、學生電腦達標建設、智慧校園建設、教育城域網全覆蓋等項目,加快了黎川教育信息化工程,切實推進全縣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式、建設方式和應用方式
  • 校長小助手第十四講:如何做好復學後線上與線下銜接的教學規劃
    技術推動生產力變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所以教育技術也會改變教育關係,讓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建設都呈現新的樣態。 未來規劃 ● ○ 在系列信息化建設實施後,鳳凰學校被教育部評為2018年網絡空間建設示範校,其《構建基於數字環境下教與學的新常態——智慧課堂三部曲》被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確立為重點課題,現已結題。
  • 教育部:將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逐步建設成專門的網絡學習平臺
    答覆中介紹,2020年2月,為滿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在線教學需求,教育部建設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開設了課本課程學習模塊以及各類專題課程學習模塊,滿足全國中小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學習需求。截至2020年6月,雲平臺網頁瀏覽達23.41億次,訪問人數近20億人次,免費服務全國近2億中小學生,有力保障在疫情時期「停課不停學」。
  • 「十三五」成就巡禮|教育民生導向 教學改革新跨越 煙臺教育邁入高...
    出臺《煙臺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立足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實施高中教學質量提升「七大工程」。評選建設37個市級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建成高中學業診斷全過程、全樣本、全學科動態網絡數據中心,助力高中精準教學、精準教研、選課走班。疫情防控科學精準,做到停課不停學、不停教、不停研,充分用好強基計劃,切實加強奧賽輔導,高考上線率和優生培養數連續多年在全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