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關於輝瑞新冠疫苗安全性話題成了一個輿論熱點。
很多人說,紙終於包不住火了,輝瑞新冠疫苗連續被曝出現系列不良反應,參加試驗的志願者中既有死亡,也有人患上了面癱,還有更多人出現了頭痛、發燒、關節疼等反應。
「被曝光」的這些不良反應真的能說明輝瑞新冠疫苗不安全嗎?
事實並非如此。
這些所謂「被曝光」的不良反應事件並非被有意隱瞞。只不過,先前的信息都是製造商以新聞稿的形式發布的,所涉及的只能是要點中的要點,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會面面俱到,因此,被認為與疫苗無關的不良事件沒有被透露而已。
而這一次「被曝光」的信息來源於美國FDA於周二發布的輝瑞向FDA申請緊急使用授權文件簡報的全文。
儘管被稱為簡報,也是一份長達53頁的大型文件,對疫苗生物基礎,研發以及整個臨床試驗進行了全面全面介紹,因此,才「曝光」了更多細節內容。
有關安全性評價的不良反應事件可以分為輕中度反應和嚴重反應兩大類。
輕、中度反應
輝瑞新冠疫苗試驗總共涉及43448名 16歲及以上的參與者,所有志願者被隨機分為疫苗組,包含21720人,和安慰劑組,21728人。
其中,涉及安全性評價的第2/3期試驗參與者37586人;疫苗組 18801人,安慰劑組18785人。
參與者在接種疫苗後普遍出現了接種部位局部反應和全身性症狀,其中大多數是輕度至中度症狀。
最常見的反應是注射部位反應(疼痛,發紅和腫脹,84.1%);
全身性反應包括疲勞(62.9%),頭痛(55.1%),肌肉疼痛(38.3%),發冷(31.9%),關節痛(23.6%),發燒(14.2) %)等。
顯而易見,絕大部分的所謂不良反應實際上都是正常的免疫原性反應。
為什麼說這些反應是正常的呢?
因為,疫苗本身就是向體內引入異源性免疫原,目的就是向身體免疫系統發出挑戰,激發免疫系統做出反應。
實際上,所有疫苗都會激發這類「不良」反應,從某種意義講,這些反應恰好說明疫苗在工作。
相反,如果一種疫苗完全不會引發這類反應,它不可能有效。
從理論上講,輝瑞的疫苗僅包含新冠病毒部分mRNA片段,比其它非mRNA更「純淨」,這類反應發生率應該更低,也更輕微。
隨著更多疫苗發布完全性研究報告,必然會驗證筆者的這個說法不虛。
嚴重不良事件
真正能說明疫苗可能不安全的是發生率很低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輝瑞提交的報告中,在不同分組的參與者中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介於0.0%到4.6%,接種第2劑後的發生頻率高於接種第1劑量後;而且,年齡小於55歲參與者發生率(≤4.6%)高於年齡大於55歲的參與者(≤2.8%)。
其中,引人關注的嚴重不良反應,有:
死亡
全部43448名參與者試驗期間總共有6人死亡。
疫苗組死亡2人,均來自大於55歲以上年齡組。1例在接種第一劑後3天死於冠心病發作;第2例在第2劑疫苗接種後62天發生心臟驟停,並於3天後死亡。
安慰劑組死亡4例,其中1例死於心肌梗死,1例死於腦溢血,另外2例死因不明。
43448人參與的持續近7個月的試驗期間,死亡6人,死亡率與可比年齡一般人群的死亡率相近,說明這些死亡事件與試驗無關。
非致命性嚴重不良事件
貝爾面癱。 國內輿論基本上都聚焦於發生的4例貝爾面癱,也就是暫時性周圍面癱。
雖然4例面癱都出現在疫苗組,疫苗接種後的有3例,安慰劑組沒有發生。
但是,我們知道,貝爾面癱是一種常見的自愈性疾病,試驗報告的發生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的「本底」發病率。
因此,這些病例也被認為與疫苗接種無關。
其他嚴重不良事件
在總共43448名參與者中,疫苗組嚴重不良事件總體發生率為0.6%,安慰劑組為0.5%。所謂對照試驗,如果試驗組和安慰劑組發生率不同,更可能說明有意義。
疫苗組最常見的發生率高於安慰劑組的嚴重不良事件分別為闌尾炎(0.04%),急性心肌梗塞(0.02%)和腦血管意外(0.02%);而安慰劑組高於疫苗組的為肺炎(0.03%),房顫(0.02%)和暈厥(0.02%)。
其中,引人關注的是闌尾炎,12人中疫苗組8人,安慰劑組4人。
同樣的,闌尾炎也是人群中一種常見疾病,而試驗參與者的發病率也不高於一般人群,因而被認為與試驗無關。
被認為與輝瑞疫苗接種有關的嚴重不良反應有3種,肩部損傷,室性心律不齊和淋巴結腫大。
其中,有64名參與者發生了淋巴結腫大,疫苗組58例,安慰劑組6例,說明與疫苗接種有關,當然也是免疫原性反應的一種。
其中,16到55歲年齡組54名,55歲以上年齡組中有10,說明年輕人更容易出現這種反應。
有人或者或感覺奇怪,肩部損傷為什麼會與疫苗接種扯上關係?
道理很簡單,疫苗接種方式是在接種肩關節的上臂三角肌處肌肉注射,有高達80%以上的疫苗接種者接種部位出現疼痛和紅腫,因此而導致肩關節損傷(主要是所謂肩周炎)毫不奇怪。
疑似COVID-19病例
還有一種發生率較高的不良事件,就是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就是出現類似與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狀,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反覆陰性,而只能被歸於疑似COVID-19病例。
其中,疫苗接種組出現了2例症狀嚴重的疑似COVID-19病例,都經過反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肺部CT檢查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並都在住院2天後恢復出院。
研究者認為,這兩個病例都應該是其他感染導致。
在整個研究人群中,共有3410人被認為符合疑似但未經證實的COVID-19病例,其中疫苗組1594例,安慰劑組1816例。
經過分析,研究者認為這些人中的部分症狀是由疫苗接種誘發的免疫原性反應,有一些是其他感染導致。
總之,疫苗接種不被認為會引發新冠病毒感染——由於疫苗僅包含病毒部分mRNA片段,理論上也不可能導致新冠病毒感染。
一過性淋巴細胞減少
另外,經過實驗室檢查,有12名參與者在接種第一劑疫苗1~3天發生了一過性淋巴細胞的減少,通常在6~8天恢復。
而第二劑接種後沒有發現這種情況。
以上是輝瑞提交的申請報告中有關不良反應事件的主要內容,就目前的數據(如果是真實的)似乎並不能說明這種疫苗的安全性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