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某州高一高二開學。
別了,我的網課2020!解微信群時,學生說有點傷心。
回想網課來時路,腦子一片空白,竟不知說什麼好?
學生說,「愛上語文課」,真的嗎?
語文,平時很不受待見?網課期間就受待見了?從部分同學的回覆看,喜歡是不可能都喜歡的。喜歡往往是少部分人的事。
如果喜歡,為什麼上課總沒麥?
當然,也有真喜歡的。
一天講辛棄疾的詞,某女生私發微信,說真喜歡《青玉案.元夕》最後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好一個「驀然回首」,「網課」竟從春走到了夏。2月10日至5月10日,正好3個月。
為告別網課,我群發了一條告別語:「各位帥氣、美麗、可愛的親,語文網課專屬微信群的使命已光榮結束。感謝各位親3個月來的親密陪伴,在分別之際向各位道一聲未來可期的美好祝福。11日,我們教室再見。」
當刪掉電腦端某議,再解散某信群的一剎那,心裡竟有莫名的惆悵,好似戀人分手,又好像一場夢,恍惚間覺得時間太匆匆,好多事還沒來得及說再見,她就走了。
回看,我們使用某信群交流的點滴,很懷念,以後還有學生用某信交流不?還用小程序提交作業嗎?
拍照上傳作業,這種方式以後是不是真的進了博物館?你不知道為在電腦上批改網課作業,我備了好幾盒滴眼液。一把辛酸淚啊。
隨後,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學生截圖示別,說有點傷心。
我也不知此告別,是傷心,還是解脫?
從2月4日,還是2月1日,反正正月初,學校已布置網課事宜。工作群一會一個通知。差點把群都給轟炸了。說高一高二2月10日上課,因為是第一次上網課,學校相當重視,三申五令、反覆強調網課的重要性。
我是2月8日著手準備的,用一天時間緊張熟悉各種平臺,先是嘗試運用學校推薦的,因大家反映網速問題,好卡,我直接棄用。和同事交流發現,有用「某釘」,有用某信群,有用「某堂」,有幾種交叉運用,一直忙到深夜11點,我確定選用「某議」,外加建立一個學科某群。
解決了技術焦慮,2月9日備課一天,再熟練平臺,幸好某議實用、簡單,打開屏幕共享就可以像在教室黑板一樣講解了。
剛接觸網課,內心幾乎是牴觸和反感的。當然也有驚喜和新鮮,畢竟這是新事物,反感的是不適應和懷疑,還有即將告別舒適圈的不舍和抵抗。
我們8天一輪,6天上課,2天休息。1個班1天3節課,2個班2天共6節課。第一節課,對著電腦說很不適應,像是在和牆壁在交流。慶幸學生比較配合,一節課下來還會說老師辛苦了,偶有交流互動也還好。
不過2天,就收到學生的反饋,說網速慢、卡,眼睛受不了,有困惑又不好問老師。還有同學籤到後繼續睡覺,有同學網課期間玩遊戲。等等問題各種各樣。
再看網上,一片質疑,聲討網課,說質量堪憂。
為了檢測、反饋,促進學習。
3月23日,4月28日,我們進行了兩次檢測。成績一出,確實反映一些問題:有進步,就有退步;嚴重的有抄襲。成績的反饋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有同學開始緊張,有同學主動和老師微信交流,愛學習的擔心網課太久有影響。不愛學的,在成績以及老師的說教面前表現得稍微乖巧些,籤到能按時,但作業還是應付。瀏覽朋友圈,見他們的遊戲戰果展示。
我當時心態還好,覺得這太正常了,學生可能還以為是在放寒假呢?若真適應了網課,也沒有什麼,這得看學生,也看學科。對優生、對自覺學生、對人文學科幾乎沒有影響。
網課,無非換個形式、跨個時空而已,學習的本質其實沒有發生改變。會學、愛學的,會好好學;不學、厭學的,鐵定逃學。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性的弱點。對不自覺的同學來說,正是他們拿著手機正大光明玩的時候。
需要監督,沒了自律的網課,肯定不好。很多同事感慨:網課證明了教師不會失業這個事實。
為保證網課質量,學校要求,班會強調,家長督促。一切如常,和平時上課一樣。當然隔著屏幕,老師也無法監管。只能從課堂表現和課後作業來反饋、來督促學生。
總之,不學的仍然不學,有變本加厲放飛自我的傾向。他們不交作業,課堂沒回應,老師也無可奈何。提問時叫好久沒人應,過一會,對方在聊天區回覆:老師,我沒有麥、上廁所、網速卡等各種藉口,讓你哭笑不得。
不管是解脫、傷感,愛上網課?還是愛恨交織?
一切都已成昨日往事;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
2020網課以及加長版寒假,會走進歷史成為我們今生最難忘的記憶。
網課,你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