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裡,你也許見過李雲龍用過的「駁殼槍」,美國西部遊俠用的「左輪手槍」,以及諜戰劇中,那些特工們用的「白朗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見過這些原型槍嗎?
在貴州省博物館,就收藏著這樣一批老式手槍。
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清點文物
這12支手槍全是原型槍,有德國的「毛瑟」槍,美國的「白朗寧」,也有日本制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和西班牙的「無敵」式自動手槍……幾乎全是歷史上的名槍,有的槍型甚至經歷過一戰和二戰,跨越百年時空。
近日,多名槍枝徵集者,詳細披露了這批老槍的來源及徵集過程。
意外來電:「我們這裡有一批手槍!」
「我們這裡,有一批手槍要處理。」
2017年5月的一天,貴州省博物館突然接到貴州省體育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原省軍體校)的一個電話,稱他們那裡有一批由貴州駐軍移交給省軍體校保管的一批老舊軍(警)用制式手槍,現已報備貴陽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的規定,將進行統一銷毀,詢問可否由博物館徵集作為文物收藏。
工作人員正在向記者展示文物
省射管中心稱,這12支手槍全部來自二戰前後在槍械設計和製造技術上領先的國家——德國、美國、日本等,有的槍型已經歷經一戰二戰,有上百年的歷史。
「這批老槍很有歷史價值,一旦銷毀,就再也找不到了。」時任貴州省博物館副館長的陳維他獲知消息,安排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翁仁康前去開展這批槍的徵集工作,並特邀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原主任記者餘岸木作為志願者參與徵集。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餘岸木熱愛軍事歷史,了解許多武器裝備知識,他敏銳地感到了這批槍的珍貴文物價值。
工作人員把文物推進倉庫進行展示及記錄
他當時向省博物館提出:槍枝徵集不同於其他文物,必須到公安機關報備,並提出申請,同時還要到貴州省軍區軍械修理所,對槍進行去功能處理,才能收集,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
塵封多年:12支名槍令老兵驚嘆
據了解,貴州出現的這批歷史老槍,當時也引起了省外博物館的興趣,有的甚至直接聯繫貴州,想將其買下來作為館藏文物。
為能將這批歷史名槍留在貴州,貴州省博物館開始逐級上報、完善手續。
但國家對槍械管理相當嚴格,何況是12支尚能打得響的手槍。
2017年5月起,餘岸木和翁仁康先後向省委政法委、貴州省公安廳、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區公安分局、觀山湖區公安分局申報,接著向貴州省軍區保障局提出申請,最終,省軍區軍械修理所將這批槍去功能處理後移交博物館收藏。
德國制「盧格」手槍
當年的10月份,經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同意,餘岸木和翁仁康一行在分局民警陪同下,一道前去看槍。
在省射管中心,當工作人員打開保險箱,將塵封幾十年的12支手槍端出來後,餘岸木和翁仁康驚喜地發現:這批老槍中,既有德國的「毛瑟」槍、美國的「白朗寧」,也有日本制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和西班牙的「無敵」式自動手槍,全是歷史名槍!
「其中一些槍,我也只是在電影裡見過,如故事片《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用過的那種『毛瑟』槍,中國軍民俗稱『駁殼槍』,我是第一次見到實物。可惜的是,當時站在一旁的公安民警,不讓任何人去觸碰。」憶及這批手槍,曾參加過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的翁仁康說,他至今仍為自己能在退休前,完成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感到高興。
奔波近四月:連蓋8個公章 老槍終成文物
原來,這批槍是上世紀50年代,駐黔部隊用於培訓原軍體校(隸屬貴州省軍區,後被轉隸貴州省體委,現更名為貴州省體育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射擊運動員的訓練用手槍。
後來,因為機構改革,這12支槍移交給省體育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負責收藏管理。隨著社會發展,在射擊運動配備了運動專用槍械後,這批老槍被存放在庫房裡,保管至今。
西班牙制「無敵」式手槍
「這12支槍去功能處理的當天,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專門派了一輛防爆車去槍械庫取槍。在防暴特警的隨車看護下,這批槍被送至省軍區軍械修理所。」餘岸木說,當時,幾個工人將電焊槍從槍管裡伸進去,對每支槍的撞針進行處理,花了將近1個小時,這批槍去掉了使用功能,仍很好地保證了槍的完整性,不影響觀瞻。
最終,這批浸染烽火硝煙的老槍在這裡完成了最後一道程序、蓋了最後一個作為館藏文物收藏的公章後,正式移交省博物館。
「來回奔波近4個月,蓋了8個公章,最終讓這批老槍從武器變成了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翁仁康說,在這期間,省博物館得到了很多單位的配合、支持。
美國制「柯爾特」M1911式手槍
據悉,省博物館徵集的這12支歷史名槍,當年在全國同行中都曾引起小小的轟動。為保管好這批文物,時任省博物館副館長、現任館長李飛特意安排保管部專門訂購了一個保險柜來保存這批槍。
「保管部的設備很好,幾年過去了,當時槍拿來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翁仁康說。
跨越百年:這些手槍 全是原型槍
據餘岸木介紹,這批老槍來到貴州省博物館後,相關專家對這批槍槍身上的外文字母、生產時間、型號、槍號進行了驗證,最終確認這些槍是原型槍,不是仿製品。
6月21日,在經過層層安檢後,記者在省博物館見到了這批歷史名槍:德制M1896式7.63毫米的「毛瑟」手槍、日本制「南部」十四式手槍、美國制「白朗寧」手槍……因保管完好,大部分槍枝依然錚錚發亮,看不到一點鏽跡。
德國制「毛瑟」手槍
「這12支手槍中,最有名的,當數德國制的M1896年式7.63毫米的『毛瑟』手槍,該型槍歷經一戰和二戰,跨越了百年時空。」餘岸木說,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國民革命軍曾經引進了大批德式武器,裝備了三個師,其中就包括「毛瑟」槍。這種手槍被引入中國後,成了當時中國軍隊裝備數量最多,在連、營、團級指揮員中佩用的一型手槍,官兵們還將該槍冠以「盒子炮」、「駁殼槍」等別稱。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用過的「盒子炮」,就是這種「毛瑟」槍。裝備了包括「毛瑟」手槍在內的德式武器的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在「八·一三」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武漢會戰、臺兒莊大戰等戰役中,給兇殘的日寇以沉重打擊。
「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上海兵工廠、太原兵工廠和八路軍總部建於太行山深處的黃崖洞兵工廠,新四軍設於江蘇蘇北鹽城的兵工廠,也都曾批量仿製過『毛瑟』手槍裝備部隊,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餘岸木說。
此外,在這批老槍中,有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這種槍於1934年起在日本南部銃製造所開始生產,是二戰前日本批量生產的一款半自動手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後,該型手槍在日軍中曾大量使用;另一種日本槍是「南部」九四式手槍,採用的是塑料材質握把,這種袖珍型手槍,當時主要裝備日本空軍飛行員和坦克部隊士兵。
來源推測:從國外引進 在戰場上繳獲
那麼,這批手槍為何出現在貴州?此前,它們又在哪些部隊呆過?又有誰使用過它們?……
省博物館的翁仁康曾委託省射管中心一名科長去找過一些老同志,試圖解開這個謎,但終因時間跨度太長、人員變換多,已無從考證。
「雖然使用過這批槍的部隊官兵已無從知曉,但從已知的情況來推測,這12支槍很可能是從國外引進,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繳獲,浸染過戰火的硝煙。」餘岸木說。
日本制「南部」手槍
陳維他認為,徵集到的這批槍枝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經濟、軍事發展狀況,也對國際國內戰爭產生了影響,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這些槍輾轉來到貴州後,有關部門將其劃歸到軍體校射擊隊,作為射擊運動訓練代用槍,為貴州培養射擊運動員、為國爭光打下良好基礎。如我省的射擊運動員張衛剛曾奪得過亞運會冠軍,他的這枚亞運金牌後來捐贈給了省博物館收藏。
美國制「白朗寧」手槍
「貴州是紅色基因大省,省博物館收藏了不少老舊軍用制式步槍、機槍,但手槍卻收藏得很少。這12支手槍的到來,填補了貴州省博物館在近現代史上槍械類的收藏空白。」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說:「博物館肩負著發掘過去、記錄當下、引領未來的使命。貴州省博物館有著全省最好的文物保管環境,庫房與展廳均恆溫恆溼,並開展日常巡查與養護,因此我們鼓勵相關單位與個人,將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情感的珍貴實物捐獻給博物館,以使後人在100年甚至1000年之後仍能與之對話。」
美國制「柯爾特」轉輪手槍
這位負責人說,下一步,省博物館將在進一步充實該批藏品的相關信息、完善入庫手續的同時,做好保護工作,並在適當的時機向觀眾集中展示這批老槍,讓人們一睹百年老槍的真容。
這些歷史名槍 你了解多少?
槍,是最常用的單兵武器,槍械設計凝聚人類的智慧。
被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這12支軍用手槍,從最初的設計定型到批量生產使用,橫跨了一個世紀。
那麼,對於這些歷史名槍,你了解多少?
德國制M1896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
在世界上一些國家早期使用的軍用自動手槍中,較為成功且知名度較大的,當屬「毛瑟」手槍。
最早的「毛瑟」手槍,是由在德國毛瑟兵工廠工作的費德勒三兄弟設計的。1896年,這種式樣新穎、性能優良的手槍,以該兵工廠廠主彼得·保羅·毛瑟的名義申請了專利,並開始量產。
「毛瑟」手槍安有專門的握把,且木製槍盒可連接於握把上,兼作槍託使用,有效射程可達六七十米,以威力大火力強而著稱於世,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實用的軍用自動手槍。其中1932年式的「毛瑟」手槍,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部隊後廣泛使用的衝鋒手槍。
德國制P08式9毫米「盧格」手槍
該手槍系德國槍械工程師喬治·盧格於1900年在「博查特」手槍基礎上,設計研製的一型肘節式閉鎖機構7.62毫米自動手槍,有效射程50米。1908年,「盧格」手槍開始裝備德國軍隊,直到1938年撤裝。該型號手槍在德軍服役長達30年之久。
日本制「南部」十四式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口徑為7.65毫米,由日本槍械工程師南部麒次郎設計。1934年於南部銃製造所開始生產,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批量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手槍,有效射程50米。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楊源/文 鄭雄增/圖
【來源:貴陽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