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恐龍,相信很多人都了解過吧,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它們並不少見,個頭很大、皮膚光滑、動作迅猛、破壞力強就是很多人對它們的印象。
但說句實話,其實大部分恐龍的外觀我們都搞錯了!它們雖然兇猛,但絕不是那個「軟萌」的形象!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如今的恐龍形象是怎麼來的。
對於一些已經滅絕的生物,進行復原只能是通過出土的化石,皮、肉等身體組織經過長時間的腐蝕分解,能被人類發現的大多只有骨骼化石。
單單通過骨骼化石來進行復原,只能拼出個大概輪廓,而其他的生物特點就只能靠蒙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單看上面這幅骨架、這口齒,你能想得出是什麼動物嗎?
答案是能輕易捕食大白鯊同樣也很善於賣萌的虎鯨。
再舉個例子,看到上面這幅骨架你能想得出是什麼動物嗎?友情提示:它有巨大的下頜骨、粗壯的獠牙,咬合力比鱷魚更強。
答案是喜歡賣萌又愛吃西瓜的河馬。
這麼說的意思就是光靠骨骼來復原,真的局限性很大,對於皮膚、組織、顏色等等能否對得上完全就是靠運氣了。
當然這兩個憑空的例子或許還不足以說明,那麼就說說史上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跡。
18世紀時瑞典的阿爾及爾省省督向國王弗雷德裡克進獻了一批珍稀野生動物,其實也不算珍稀,就是非洲的一些「土特產」,歐洲人基本上沒見過,分別是一頭獅子、三頭鬣狗、一隻野貓。
但是獅子在路上就已經死了,等到了國王那裡就剩下皮毛和骨頭,國王還沒看過獅子長啥樣,好奇之下就讓標本師進行復原。
問題是...標本師也沒見過,那就沒法子了,只好胡亂一搞,然後就做成了這樣:
正面是這樣的:
此後一直存放在瑞典的一座城堡中,並為遊人帶來了快樂。
無獨有偶,在1818年德國也有人做了一個豹貓復原(下圖左),如今還放在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作為反面教材。
你看,這還是有皮毛有骨頭並且沒經過塵沙掩蓋都能復原成這樣,幾億年前的恐龍能有那麼準確?
且在恐龍的復原史上也鬧出過不少笑話,1868年,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科普(他的名字就叫科普)宣布發現一種新的水下巨型恐龍(也就是蛇頸龍),但是他當時把蛇頸龍較短的一端當作頸椎,把較長的一側當做尾巴,並認為長尾巴可以提供更強的動力。
當初科普的名氣很大,於是這個觀點也深入人心。
但是經過幾十年後不斷的考古認知才發現科普當初把蛇頸龍的頭與尾巴裝反了,且蛇頸龍的頸椎骨幾乎是不能活動的。
很神奇是吧?其實最受歡迎的霸王龍,形象也是在不斷變遷的。
20世紀初,西方國家處於「恐龍熱」時期,一些商人眼看有利益可賺,便僱傭一些恐龍化石採集家去尋找新型恐龍。
1902年時一名叫做布朗的美國人首次發現了霸王龍化石,當時真的震驚了世界,「霸王龍」這個名字也是布朗的老闆給起的。
為了儘早地展覽霸王龍獲取利益,布朗的老闆一再催促將化石拼接起來,但是這些骨頭都太過巨大,布朗也沒有什麼時間去思考,只好拼成了直立行走的樣子。
當時一展出果然反響非常,如果你心細發現,它還跟很多怪獸的形象相似,沒錯,很多怪獸都是受它的啟發。
後來經過多番研究才發現霸王龍的腿與盆骨無法支撐身體那般直立,所以才慢慢有了現在的樣子。
就算現在大家認為的霸王龍,也還是不準確,現在復原出來的霸王龍都是暗色系的,那是因為在考古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採集到一塊完整的化石皮膚。
所以考古學家只能通過色素細胞來推斷,已被發現的化石中,黑色的色素細胞的含量是最高的,所以現在的恐龍形象基本上都是黑棕色的。
但不管恐龍在生前是什麼顏色,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後,黑色永遠是最多的,因為黑色最穩定,其他顏色的色素細胞基本都被破壞掉了。
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我們能掌握的證據只有色素細胞,然而這個證據並不可靠。
除了顏色,還有羽毛,霸王龍真的全身都是「光禿禿」的鱗片皮膚麼?在發現霸王龍之後,又發現了一種名為「羽王龍」的大型恐龍,它與霸王龍有那麼點點親戚關係。
羽王龍身上就長有羽毛,這就讓人很是疑惑,霸王龍是否也有羽毛呢?雖然已經發現了霸王龍的鱗片皮膚,但只是說明羽毛並沒有全身覆蓋,而一些部位是否有羽毛誰也無法確定。
畢竟霸王龍所在的暴龍超科家族很多種類都有羽毛,其中也有單個部位有羽毛的情況。
另外你想一想霸王龍有幾個手指頭?在影視作品中通常是兩個對不對?開始的確以為是兩個,但是後來才慢慢發現,其實霸王龍有三個手指頭,只是其中一個嚴重退化貼在第二指側面,不仔細觀察的話很難辨認出來的。
這還是知名度最高的霸王龍,其他的恐龍形象就更別說了。再回到開始說的,連同時代生存的生物復原起來都那麼可笑,更何況幾億年前了。
人越了解得多,就會發現未知的越多,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