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根據江西省級地方志的記載,講了鄒元標逼迫贛州惡霸鍾員外出錢,在吉安府永豐縣修建返步橋的典故。貼文和視頻發出去之後,鄉親們紛紛問我:「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這句俗話是怎麼來的?」
鄒元標,字爾瞻,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人士。吉水縣和永豐縣,在歷史上是一對兄弟。吉水縣和永豐縣的別稱,都是吉陽。秦漢時期,吉水縣和永豐縣都歸廬陵縣吉陽鄉管轄。
圖為我家有三百年歷史的祖屋,拍攝於永豐縣藤田鎮嶺南村。
鄒元標是吉水縣人士,跟永豐縣淵源頗深。我的家鄉吉安市永豐縣,自古以來就不把吉水人當外人。我們永豐縣流傳著許多吉水縣名人的傳說,「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就是其中之一。
鄒元標的老師,是明朝嘉靖八年的狀元羅洪先。鄒元標的學生裡面,有明朝崇禎十年的狀元劉同升。鄒元標自己也是進士,他在明朝萬曆五年金榜題名,當時的鄒元標虛歲27歲。
圖為鄒元標主持修建的返步橋,有400多年的歷史,拍攝於永豐縣石馬鎮。
古代的時候,50歲金榜題名,都算是「少年進士」。鄒元標27歲金榜題名,可以說是少年得志。鄒元標中進士的時候,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結果一不小心,當了古代版鍵盤俠。
萬曆初年,皇帝年少,張居正總攬朝局。張居正勵精圖治,銳意革新,使得大明朝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張居正如同商鞅、範仲淹、王安石等人一樣,也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物。
圖為王安石雕像,拍攝於永豐縣歐陽修學校。
張居正總攬朝局的時候,碰到了父親去世。按照禮制,父母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張居正為了大明社稷,在安葬父親之後,就出來主持朝局,結果遭到讀書人的大規模抨擊,史稱「奪情風暴」。
鄒元標是典型的讀書人,讀書人過於迂腐的毛病,在鄒元標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抨擊張居正的讀書人裡面,數鄒元標的文章寫得最好。張居正不處理鄒元標,就沒法開展工作。
圖為返步橋水庫大壩,拍攝於永豐縣石馬鎮。
於是乎,鄒元標就成了那隻被槍打的出頭鳥。張居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找藉口打了鄒元標八十廷杖。鄒元標挨打了還不服氣,繼續抨擊張居正。張居正沒辦法,又找藉口打了鄒元標八十廷杖。
明朝的大臣,被廷杖打死者不計其數。鄒元標兩次挨打,加起來受了160廷杖,居然沒有死。於是乎,我的家鄉就有了「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的傳說。
傳說裡面,又加入了神話因素,結果是越傳越邪乎。吉安的大人,經常用「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呵斥嚇唬頑童。我們小時候,經常被這句話嚇得不敢胡鬧。
圖為石馬鎮的標誌,拍攝於永豐縣石馬廣場。
張居正死後,被他的學生萬曆皇帝清算,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下場。過了幾十年,鄒元標由熱血青年,變成閱歷豐富的長者。這個時候的大明朝,被萬曆皇帝搞的是千瘡百孔。
鄒元標在晚年幡然醒悟,開始為張居正呼籲平反了。一個被張居正打了兩次,差點被打死的人,居然替張居正說話,還因此得罪了皇帝。由此可見,張居正是多麼的偉大。
我們回過頭,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160廷杖打不死鄒元標的話題。明朝廷杖打大臣,如果想要大臣的命,就會命令行刑的人往死裡打。行刑的人沒有接到往死裡打的命令,就知道上峰不想要大臣的命,就會手下留情。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永豐縣永叔公園。
張居正打鄒元標,明顯是為了嚇唬讀書人。張居正不想要鄒元標的命,沒有下達往死裡打的命令,行刑的人才會手下留情。世界上沒有打不死的鄒元標,只有手下留情的張居正。若不是張居正手下留情,就沒有後來官拜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的鄒元標了。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我深以為然。
鄒元標在江西地方志委員會編纂的省級地方志裡面,與歐陽修、文天祥、楊萬裡、解縉等人並列吉安歷史名人第一檔。他的地位非常高,地位這麼高的鄒元標,晚年知錯就改,充分體現我們吉安人敢作敢當,知錯就改的性格。
本文史料來源:《明史》,《風雨張居正》,《鄒元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