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這句江西俗話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王福星

我昨天根據江西省級地方志的記載,講了鄒元標逼迫贛州惡霸鍾員外出錢,在吉安府永豐縣修建返步橋的典故。貼文和視頻發出去之後,鄉親們紛紛問我:「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這句俗話是怎麼來的?」

鄒元標,字爾瞻,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人士。吉水縣和永豐縣,在歷史上是一對兄弟。吉水縣和永豐縣的別稱,都是吉陽。秦漢時期,吉水縣和永豐縣都歸廬陵縣吉陽鄉管轄。

圖為我家有三百年歷史的祖屋,拍攝於永豐縣藤田鎮嶺南村。

鄒元標是吉水縣人士,跟永豐縣淵源頗深。我的家鄉吉安市永豐縣,自古以來就不把吉水人當外人。我們永豐縣流傳著許多吉水縣名人的傳說,「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就是其中之一。

鄒元標的老師,是明朝嘉靖八年的狀元羅洪先。鄒元標的學生裡面,有明朝崇禎十年的狀元劉同升。鄒元標自己也是進士,他在明朝萬曆五年金榜題名,當時的鄒元標虛歲27歲。

圖為鄒元標主持修建的返步橋,有400多年的歷史,拍攝於永豐縣石馬鎮。

古代的時候,50歲金榜題名,都算是「少年進士」。鄒元標27歲金榜題名,可以說是少年得志。鄒元標中進士的時候,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結果一不小心,當了古代版鍵盤俠。

萬曆初年,皇帝年少,張居正總攬朝局。張居正勵精圖治,銳意革新,使得大明朝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張居正如同商鞅、範仲淹、王安石等人一樣,也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物。

圖為王安石雕像,拍攝於永豐縣歐陽修學校。

張居正總攬朝局的時候,碰到了父親去世。按照禮制,父母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張居正為了大明社稷,在安葬父親之後,就出來主持朝局,結果遭到讀書人的大規模抨擊,史稱「奪情風暴」。

鄒元標是典型的讀書人,讀書人過於迂腐的毛病,在鄒元標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抨擊張居正的讀書人裡面,數鄒元標的文章寫得最好。張居正不處理鄒元標,就沒法開展工作。

圖為返步橋水庫大壩,拍攝於永豐縣石馬鎮。

於是乎,鄒元標就成了那隻被槍打的出頭鳥。張居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找藉口打了鄒元標八十廷杖。鄒元標挨打了還不服氣,繼續抨擊張居正。張居正沒辦法,又找藉口打了鄒元標八十廷杖。

明朝的大臣,被廷杖打死者不計其數。鄒元標兩次挨打,加起來受了160廷杖,居然沒有死。於是乎,我的家鄉就有了「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的傳說。

傳說裡面,又加入了神話因素,結果是越傳越邪乎。吉安的大人,經常用「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盡的韭菜蔸」呵斥嚇唬頑童。我們小時候,經常被這句話嚇得不敢胡鬧。

圖為石馬鎮的標誌,拍攝於永豐縣石馬廣場。

張居正死後,被他的學生萬曆皇帝清算,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下場。過了幾十年,鄒元標由熱血青年,變成閱歷豐富的長者。這個時候的大明朝,被萬曆皇帝搞的是千瘡百孔。

鄒元標在晚年幡然醒悟,開始為張居正呼籲平反了。一個被張居正打了兩次,差點被打死的人,居然替張居正說話,還因此得罪了皇帝。由此可見,張居正是多麼的偉大。

我們回過頭,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160廷杖打不死鄒元標的話題。明朝廷杖打大臣,如果想要大臣的命,就會命令行刑的人往死裡打。行刑的人沒有接到往死裡打的命令,就知道上峰不想要大臣的命,就會手下留情。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永豐縣永叔公園。

張居正打鄒元標,明顯是為了嚇唬讀書人。張居正不想要鄒元標的命,沒有下達往死裡打的命令,行刑的人才會手下留情。世界上沒有打不死的鄒元標,只有手下留情的張居正。若不是張居正手下留情,就沒有後來官拜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的鄒元標了。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我深以為然。

鄒元標在江西地方志委員會編纂的省級地方志裡面,與歐陽修、文天祥、楊萬裡、解縉等人並列吉安歷史名人第一檔。他的地位非常高,地位這麼高的鄒元標,晚年知錯就改,充分體現我們吉安人敢作敢當,知錯就改的性格。

本文史料來源:《明史》,《風雨張居正》,《鄒元標傳》。

相關焦點

  • 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死的韭菜兜
    清代貴州巡撫愛必達在《黔南識略》中說,貴州郡縣,遍設書院,唯獨貴陽的貴山書院和都勻的南皋書院最有名,幾乎和江西的白鹿書院、鵝湖書院齊名,莫非是因為王陽明和鄒元標兩位先賢的緣故嗎?有學者亦認為:貴州文物風氣之彬彬然興起,多受王陽明和鄒元標他們二人思想行為示範的影響。江西吉安民間曾經流傳一句俗語:「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死的韭菜兜」。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萬曆五年(1577)中進士。首輔張居正父親病逝。按照規矩,張居正應該離任回鄉服喪三年。
  • 農村俗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啥意思?這個菘是什麼?
    確切來說,這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句農村俗話,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周顒傳》中:顒清貧寡慾,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這裡的意思是想說周顒這人甘於清貧,但假如我們仔細看,會發現有點奇怪,自己有老婆有家,卻獨自住在山裡,不過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那麼,這裡的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究竟是個啥意思呢?這裡的菘到底是個啥?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俗話「糧庫死個耗子,多大點事?」是啥意思?要結合以前來看
    我們很多農村俗話是從農村的環境以及真實情況為出發點而總結出來的。口頭語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俗話。這些俗話涵蓋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我們不能輕視這些口頭語或者俗話。今天咱們說一個這個糧庫死個耗子,多大點事是什麼意思。
  • 俗話「色不迷人人自迷」什麼意思?後半句人人皆知,卻很少人看懂
    錢鍾書與夫人讀《圍城》比如老話中的那句「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句話便被無數人所誤解,而且他的後半句,也被誤解很深,大多數人聽到這句話,都不由自主的會想到「酒不醉人人自醉」這句話,其實它並非是後半句,反而與之沒有絲毫的關係,
  • 「姐送妹,窮幾輩,嫂送姑,發大蔸」是什麼意思?如何正確理解?
    現在很多人對「姐送妹,窮幾輩,嫂送姑,發大蔸」這句俗語不太理解。這句說的不是送別,而是說女人出嫁時娘家這邊的人送親到男方家,哪些人送親對新娘好,哪些人送親對新娘是一種忌諱,屬於舊時民間婚俗文化中的一種古代禮制,後來演變成了一種傳統風俗。
  • 農村俗語:「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像是這句「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原本不是俗話,是從古代一種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教材中傳下來的,它有著自己的含義在其中,但後來傳到民間成為俗話,跟原本的含義有了根本性不同。那究竟都是什麼意思呢?兩者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很多人就會說這是因為上輩人把聰明才智給用完了,洩露天機太多,所以後輩人來償還了。其實,這麼理解這句俗話是錯誤的,這句俗話說的其實是人情世故,並不是什麼玄奇迷信。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跟著非遺遊綦江丨草蔸蘿蔔~「蔸」出村民幸福好日子
    沿著蘭海高速,不管是從重慶還是從貴州方向,進入綦江境內,都能看到幾塊碩大的戶外廣告牌,打廣告的正是中國地理標誌商標、重慶名牌農產品、綦江特產趕水草蔸蘿蔔,一句簡單通俗的廣告語生動剖出草蔸蘿蔔的精髓——又圓又甜!民間素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找醫生開藥方」的諺語。現在雖說是盛夏,但也不妨礙草蔸蘿蔔成為蘭海高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趕水草蔸蘿蔔為啥出名?又緣何叫「草蔸」?它到底有什麼特別的?
  • 俗語「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這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一些地方,女婿就是姑爺,姑爺就是女婿,沒有什麼分別。但在我國的另一些地方,女婿就是女婿,姑爺就是姑爺,不是一回事。這也就是俗語「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讓一些地方的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女婿是嶽父母以上的長輩對女兒丈夫的叫法,其他長輩只是在前面加了前綴詞。
  • 俗話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生活過或者是正在農村生活著的人,對於農村俗話一定並不陌生,黑嫂本人比較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會特別的留意。有句俗話叫「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覺得很容易弄懂這句話是啥意思,但又不明白裡面說明了個什麼道理。
  • 農村有句俗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句俗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小時候總會聽到村裡會算命的老人講「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五鬥六鬥開當鋪,七鬥八鬥去當官,九鬥十鬥享清福」,就這樣村裡的大小孩子都去數自己手上鬥的數量,去大概判斷自己將來能做什麼。
  • 五句害人的「俗話」,可不可信,還是得掂量掂量
    ,所以,對於「俗話」的態度,還是那八個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以下五句俗話,簡直是「害人」,所以對於這五句俗話,可不可以信,還是得掂量掂量。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對於這一批人中的某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顯然是不公平的。第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句話的寓意是「雞蛋產生了裂縫,久而久之就會發出異味,從而招來蒼蠅」,這句話字面上的解釋,並沒有錯,符合邏輯。
  •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想吃什麼果子就要等其相應的生長時間。 咱們國家農耕歷史悠久,長年累月地沉澱了很多的農諺,這些農諺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很有幫助。
  • 韭菜割不盡,陳情吹又生!肖戰、王一博粉絲:我太難了
    上個周末,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什麼不一樣,除了我的朋友小果。無數次殺紅了眼搶票失敗後,糾結了一個星期的她,終於還是定了凌晨四點去南京的火車票,準備去碰碰運氣。她說:「萬一門口有黃牛低價甩賣呢!」事實上,我們都清楚,一度被炒到15萬一張的門票,哪個黃牛會低價甩賣呢?即便如此,還是有成千上萬個「小果」義無反顧欣然赴約。
  •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知道,古人是十分重視健康養生的,因而廣為流傳出來的許多 俗話都跟健康養生相關,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其中有一句俗話是那樣說的「用餐大汗,一生白做了」,這代表什麼意思呢?最先,我們要掌握的是,「用餐大汗,一生白做了」中的「用餐大汗」,指的是有的人要是一用餐,就會出大汗。
  • 農村俗話有時候有多層意思,比如這句帶鞋帽的話,裡面有生活智慧
    有句俗話叫「男怕穿鞋,女怕戴帽」是啥意思呢?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首先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病,並且一直都這麼傳。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並不是這樣的,今天咱們來說一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然後說一下有沒有道理。一、這句話啥意思山西晉中地區有句俗話叫「丟了帽子拾了鞋,一年四季大發財」。這句話看著不押韻,但是要知道這是他們的俗話,他們地方方言上,鞋的讀音是「孩」,所以以方言來看,還是押韻的。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俗話呢?這句話真的就是說丟了帽子就好,拾到鞋子也好嗎?這裡的帽子和鞋究竟有啥意思?
  • 農村俗話:好女兒不穿嫁妝衣,好兒不得外田地,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很多勵志的故事大都是用土裡土氣的俗話展現出來的。其中,過去老人們常說的這句:好女兒不穿嫁妝衣,好兒不得野田地。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別人贈送的東西,不得外人的財產。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如果是好女兒或是好兒子的話,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打拼來給自己掙得財富的,並不是靠別人贈送的東西和財產來當作發家的基礎。嫁妝衣是指人們在出嫁女兒的時候陪送的物品。在過去的時候,每個嫁女兒的家庭都會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陪送箱子,寫字檯之類的生活用品。
  • 俗話「一年三個大,神鬼都害怕」是啥意思?2020是「災年」嗎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俗話「一年三個大,神鬼都害怕」是啥意思?2020是「災年」嗎?農村有些老俗話,總能給人感覺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簡短的語句裡,不知道涵蓋著什麼意思,有些話語確實也是令人比較費解的。農村的老俗話或者是諺語,通常會在農村口碑相傳,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對於那些老俗話多是念念不忘,日常生活中,也總會說出針對性的俗話來,對照參考。
  • 農村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長知識了
    農村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長知識了對於農村來說,蓋房子是一件大事,人們會比較重視,有的時候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關於農村人的房子,還流傳很多諺語。農村老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話:「會當媳婦兩頭瞞,不會放媳婦兩頭傳」是啥意思
    但從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諺語和俗話,卻蘊藏著深奧的科學和做人的原則。「會當媳婦兩頭瞞,不會當媳婦兩頭傳「從這句俗話的意思中明顯的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女人對兩個家庭關係的重要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媳婦是影響婆家和娘家關係的主要因素。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女人由姑娘變成媳婦後,她就是娘家和婆家的一個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