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2020-12-10 懶魚擺情感手記

一直很喜歡是枝裕和拍的電影,他所拍攝的電影類型非常廣泛,推理、懸疑、家庭等領域他都有涉獵。但個人最喜歡的還是他聚焦於家庭拍攝的片子,因為能從他拍的家庭電影裡,體會到:什麼是生活。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講述的就是一個很簡單又溫馨的家庭故事,四個女孩被傷害後互相治癒對方,又在治癒中尋覓到了親情的可貴。

在日本海邊的鎌倉小鎮上住著香田家的三個姐妹。父親婚內出軌,與情人遠走高飛,母親將她們三個扔給外婆照顧,自己去了北海道。後來外婆去世,留下一幢大房子,於是她們三姐妹就一直生活在這裡。一天,她們收到了15年前毫無訊息的爸爸的死訊,三姐妹前往葬禮,在那裡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玲的母親早早去世,她一直隨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在一起。看著玲的漂泊無依,香田家三姐妹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

《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經典美學:物哀美學。

是枝裕和用一如既往溫暖而細膩的筆觸,通過對生活的細節的捕捉,將四姐妹相處的日常一幀幀記錄下來。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四姐妹日復一日,平凡瑣碎的日常泛著光,每一幀畫面都是又美又溫柔,既感傷又治癒。四個女孩由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在這部電影中一層層被揭開,又在各自的溫暖下漸漸被撫平。

本文我除了講述電影給我們展現的姐妹之情、生活治癒力量之外,還將結合電影中一些元素分析這部電影中所體現的物哀美學,讓人體會到電影的力量,也體會到其中的「物哀美」。

01本片治癒主題:四個姐妹相依為命,從隔閡到互相救贖,到相互靠近

淺野玲到鎌倉後,四姐妹雖然表面恭敬、禮貌,但其實內心都沒有真正接受對方。三姐妹害怕自己照顧不周,而讓玲覺得自己是外人,而玲害怕自己是拖累,而努力表現得聽話懂事、有禮貌。可越是表現得客氣,越可以看出四姐妹的隔閡。

無論是大姐香甜幸、二姐佳乃、千佳,還是小妹淺野玲,她們各自心中都有不能碰觸,或者說無法輕易揭開的心結。

香田家三姐妹想不通父親為什麼當年會拋下她們,而淺野玲為母親對姐姐們的傷害感到抱歉。四姐妹那種對彼此小心翼翼又努力靠近的心理增強了這部電影的溫暖和心酸。而電影也是通過這四姐妹的心理變化,從隔閡、到互相救贖、到相互靠近這一過程,讓觀眾感受到這部電影主題的治癒。

來自大姐香田幸的治癒:從一開始的主動邀請到後來的主動談心

這部電影中,香田幸是一個偉大而真誠的存在,父母拋棄她們,外婆過世之後,佳乃與千佳兩個人,就是大姐帶大的。對於兩個妹妹來說,她既是姐姐也是母親和父親。

當在葬禮上遇見了孤苦無依的淺野玲,她再一次提出讓玲去她們家,由她照顧著。

她對所有人都嚴格,但唯獨對玲很溫柔。害怕玲不習慣,又怕玲把自己當外人,做飯的時候,她會主動讓玲幫忙,當玲煩悶的時候,她也會主動握緊玲的手,那句:「有什麼事情可以找我說」或許是玲初來乍到時感受到的第一份溫暖。

是枝裕和在刻畫大姐香田幸這個人物時,並不是通過安排給她更多的語言和出場的鏡頭,而是通過她對幾個妹妹日常生活的關心和照顧來表現的。大姐也是缺乏父愛和母愛的女孩,也沒有快樂的童年,而她卻願意將自己缺失的關愛,給到幾個妹妹身上。她的治癒不僅僅是照顧幾個小妹的生活起居,還有對她們心靈上的守護。

來自二姐佳乃的治癒:大大咧咧的性子下面有一份對生活的熱烈

二姐佳乃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內心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頻繁談戀愛來證明自己被愛。在玲到來之前,佳乃表現得漠不關心,與自己無關。但是當玲真正來的時候,她願意為玲子塗指甲油,也願意與玲子喝梅子酒談心。這一切看似是小事,但佳乃對玲子的接受也是在這些小事中表現出來的。

對玲子,她沒有像大姐那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她以最自然的方式接受著玲子。

在家中乃佳更像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大姐讓她接電話,她指使千佳,失戀了,她回家買醉,大姐有好看的衣服,她都會搶著去穿。

可在家中這一切的小矛盾,不就是治癒的片刻嗎?有人願意讓著你,有人寵著你,那都是因為愛。

是枝裕和對乃佳的塑造是比較隨意的,她沒有刻意去將乃佳刻畫得偉大、高尚,她就像生活中極大多數女孩,矛盾、不完美、有點自私、懶惰,卻活得灑脫。這份灑脫,讓她看到玲子沒辦法恨起來,這份灑脫也讓她從屢次失戀中走出來重新對生活抱有熱望,那份灑脫更讓海街的古屋裡多了一點生氣。

來自三姐千佳的治癒:沉默不語,默默守候

三姐千佳是這部電影存在感最低的一個人物,玲子的到來讓千佳沒有那麼孤單。平日裡兩個人在家偷喝點小酒,聊聊父親。

知道玲子喜歡足球,她就去幫她報了社團,還去看她踢球,為她加油。整部電影她的臺詞並不多,觀眾大多數時候看到的就是她的笑容,或者她在大姐與二姐之間打圓場。

千佳的治癒在於,不管三姐妹中誰難過了,她都會選擇陪在她們身邊,存在感很低,但她選擇用這種寂靜守候的方式,守候著古屋,也守候著其他姐妹們。

千佳這個角色是註定沒有主角光環的,她適合當綠葉,更適合做那個無聲陪伴者。她不像大姐身上有刺,也不要二姐那麼敢愛敢恨,更沒有相對體面的工作,她只是一個售貨員,但她滿足於她的生活,她對普通瑣碎的生活依舊抱有樂觀並安然自得。她身上輕鬆與隨和的氣質本身就是一種治癒。

來自小妹玲子的治癒:用自己的懂事讓三個姐姐放下對父親的怨恨

玲子的到來,讓海街古屋更熱鬧,由三姐妹變成四姐妹。

玲子一直很懂事,知道姐姐們怨恨父親,所以在他們面前她強忍著對父親的思念,裝作不在乎。想知道父親過去的一切,但又害怕揭開姐姐們的傷疤,所以她選擇不問。

只有姐姐們想知道父親的事情時,她才會說。她試著去融入三個姐姐的生活,也試著讓三個姐姐去放下。

玲子的到來,是玲子的一次新生,也是香田三姐妹的一次重生。或許就像大姐說的那樣他們的父親給他們留下了最珍貴的禮物,那就是玲子。

當四個人走在海邊,海風呼呼地吹,光腳丫的姐妹跑著,頭髮凌亂而自由,四個人相視而笑,那一刻她們都選擇了放下,四姐妹也從最開始的隔閡到真正接受,那一刻她們選擇放棄對父親的恨,而選擇諒解與原諒。因為父親的背叛,她們才能成為姐妹。從此,她們的生命中有比父愛更珍貴的東西,對於父愛的缺憾,她們努力在自己給自己。

在《海街日記》這部電影中,是枝裕和通過鏡頭中四姐妹的生活點滴,傳遞著光陰故事,感動了無數的觀眾。是枝裕和說,生活像是一個循環,一切美好悲傷盡在其中。而是他,總是能在匆匆時光中,抓住這樣的或美好,或痛苦的瞬間,令時間被停駐,記憶被留存。

02《海街日記》治癒主題背後的「物哀美學」

在日本,有一個說法叫「物哀」,是指人在接觸外部,觸景生情,有所感觸,而從心底出的或喜悅或哀傷或憤怒或懼的情感。

「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

在日本的傳統美學中,「物哀美」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而是枝裕和的很多治癒系電影中,看似在表達一個悲傷的主題,但通過他的調整,電影透露著一種悲傷的美感。

川端康成說:人類的悲與美是相通的。電影《海街日記》正好可以印證這句話。

電影以父親的葬禮開始,以海貓食堂的宮二阿姨的葬禮結束,本身悲傷,但電影又竭力地用其他元素消解這種哀傷之感。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態,難過是正常的,但在悲憫的同時,也總會發現讓自己欣喜的美的東西,這是一種豁達的生命態度。

就像宮二阿姨就在死去之前,依舊掛記著一場美妙的櫻花盛旅,還能高興地說出那句:「雖然知道馬上就要死了,但依然能感受到美的東西,好開心。」

《海街日記》這部電影底色其實是悲傷的,然而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他運用一系列元素,比如夏日的晨光、鎌倉古樸的街道、開滿櫻花的路旁、泛著粼粼波光的海面等來消解生活中磨難構成的悲傷,電影用青春明麗的色彩、瑣碎日記式的編排,淡化了父母缺席的悲傷情緒。母親扔下她們去北海道,父親出軌然後過世,這些看似悲傷的情節都衝淡在四姐妹的日常鬥嘴中,消散在梅雨時節製作梅子酒的濃烈酒味裡,仲夏之夜的煙火,四個女孩的爽朗笑聲,讓這個本來悲傷的故事多了一層對未來希冀和對過去釋懷的絢麗。

是枝裕和在《海街日記》中凸顯的物哀美學,讓這部電影的主題更加深刻起來,也讓平凡的家庭小事多了一層哲思意味。

而日本治癒系電影中這種物哀美不僅提高了審美主體自身的審美趣味,也豐富了審美悟性和能力。

03物哀的真諦是追求美的瞬間,表達了看似悲觀實則豁達的生命觀

在日本治癒系的電影中,我們往往得到治癒的不是心情,而是思想。

我們能夠從電影中體會到人物對待生命的態度,也能看到他們生命的敬畏,但這種敬畏並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而是以一種更為平和的方式去對待生死。

《海街日記》這部電影一共記錄了三場葬禮,一場父親去世,一場外婆的七周年祭,一場宮二阿姨的離去。

每場葬禮四姐妹都在場,沉寂的現場,黑色的西服,讓電影多了一分蒼涼,然而是枝裕和並沒有花大筆墨去刻畫這種蒼涼,而是迅速將鏡頭轉而四姐妹生活的日常,暮夏摘梅子,做梅子酒,晚上伴著暖黃燈光聽蟬叫,日子平淡但充滿驚喜,有悲有歡,有痛有愛。

上百年的古屋,五十幾年的梅子樹,二十年的海貓食堂,十五年的陳釀,是人與人之間約定,更是彼此的一種堅守。

不用費力去糾結什麼死亡與別離或背叛,只要我們能守住自己對自己諾言,那些恨與痛都是片刻的,更重要的還是藏在其中的一點點讓生活變美好的力量。

《海街日記》中赤裸的悲傷中透露的美的瞬間,使得人們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在本來蒼涼的生命底色裡,探尋美的瞬間,親人離去,友人不再,但生活依舊要向前,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對美,對愛的追求,或許是《海街日記》中的四姐妹要告訴我們的。

04結語

《海街日記》這部描述家庭瑣事的日記電影,在四季中流轉,在光陰裡消磨,海浪依舊湧起,古屋時常有爭吵,院子裡的梅子樹一天天老去,但在這流轉的光陰裡,香田家四姐妹學會了不辜負生活與熱情。她們有了新的人生目標,也有了新的生活動力。

這部極具是枝裕和個人風格的電影,順著時光,講述的溫暖而真實的親情故事,治癒了無數觀眾,也讓無數觀眾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美與悲共通,而我們何不學會為悲傷的故事書寫一個完滿的結局——學會愛,發現美,坦然面對,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啊。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2015年上映的治癒系影片《海街日記》,由是枝裕和導演,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同年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在豆瓣也獲得8.8的高分。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
  •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是生活和人生的觀察者,不,與其說他是一名觀察者不如說他是生活的闡師,他將他對生活哲思通過鏡頭全部傾注於作品中。《海街日記》依然保持著是枝裕和式的風格——在恬淡中講述,卻總能在影迷心中掀起波瀾。「唯美」是觀看完《海街日記》整體的感受。這離不開畫面構圖和音樂的襯託。影片第48:09秒,淺野和同學們一同去海邊幫忙,大家分工合作,後景不時閃現捲起滔浪的大海,配合著空吟的哼唱,烘託了出一種唯美和諧的氛圍。同樣的像這樣的畫面還有不少比如:淺野搭足球隊同學的車從山坡上駛下來,紛落的櫻花和淺野純情的臉龐。以及在後半段的四姐妹穿著浴衣在庭院裡放煙花。
  • 是枝裕和的少女情懷,細品《海街日記》,感受夏日清涼
    悶熱的夏季特別適合看日本生活片,蟬鳴鳥叫,漲潮的海,蜿蜒起伏的道路,哐哧的火車,整個畫面都慢悠悠,綠油油的。像冰啤酒一樣,消暑解愁。小王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一部電影,就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夏日元素,是枝裕和的少女情懷———《海街日記》。
  •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生日卡片》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完整展現了日本物哀美學,而物哀美學也是日本治癒系電影的標誌性特點。所以本文我除了講述電影給我們展現的母愛、生活治癒力量之外,將結合本片分析日本治癒系電影中的物哀美學,讓人除了心靈被治癒,也能看懂電影中日本物哀美學之美。
  • 海街日記裡的鎌倉
    是枝裕和大概是繼巖井俊二之後我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每次看完他的電影都有一種「好像什麼也沒說,但又好像全部都說了」的感覺,原來真正的治癒系並不是告訴你世界有多美好
  • 在《海街日記》裡,我看到了人生很值得
    最近天氣開始熱了起來,於是我又把《海街日記》找出來看了一遍,好吧,其實這部會常常復刷。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褒貶不一,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很喜歡的。有網友評論,不管是對比04年發人深省的《無人知曉》,還是前兩年引起大量討論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怎麼看都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如果你喜歡看日本的溫情電影,那一定知道是枝裕和。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背後「家與父」的生命意義
    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是他導演生涯的分水嶺。在此後,是枝裕和的電影始終在圍繞著「日本的家庭倫理觀」以及「合理中控訴不公」為主,而2015年上映的《海街日記》恰好是「後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作品。是枝裕和所選擇的影像風格,依舊還是他所擅長的紀實風格,他的鏡頭極為的克制與冷峻,那些細枝末節便是生活。雖然《海街日記》與《如父如子》都出自是枝裕和之手,但我們還是會很容易把它兩作比較。
  • 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由是枝裕和執導的劇情電影。在風光旖旎、陽光明媚的古都鎌倉,城市一隅生活著香田家的三姐妹。15年前入贅到香田家的父親和她們的母親離婚,據外婆說是因為債務和女人的關係,但對年齡尚小的佳乃和千佳來說,童年的記憶早已模糊不清。母親離婚後另行改嫁,撇下三姐妹跟隨外婆過活。
  • 《海街日記》:一封寫給青春的情書
    這部片子用一個個細膩的鏡頭和美食背後承載的故鄉深情,悄無聲息的改變了人們對美食的認知,也勾起了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靜謐生活的嚮往。在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們心中,對於故鄉的回憶也許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珍貴的記憶,是枝裕和以《海街日記》中四個青春少女的視角在勾勒故事的同時,也同時融入了自己對往昔歲月靜好的思考與留戀。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她們比花美
    豆瓣上有人在大導演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下面留言。我的人生夢想就是:娶大姐為妻,跟二姐做情人,有一個三姐那樣的朋友,再生一個四妹那樣的女兒。想得美,但只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無他,實在是電影裡的四姐妹風華千秋,貢獻了一場盛大的美。
  • 《海街日記》:一部「旅遊宣傳大片」,卻治癒了你我心底的情傷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一部讓人想努力活著的電影—《海街日記》
    她們的父親早年和情人離家出走,母親則乾脆將女兒們拋給了外婆照顧。外婆去世後,外孫女們繼承了這棟有著悠久歷史的大房子。這一天,父親去世的消息傳到姐妹手中。她們結伴而行參加了父親的葬禮,並且結識了從未謀面的異母妹妹淺野鈴。幸在臨行前邀請鈴搬來鎌倉同住。
  • 好劇推薦《海街日記》
    今年的夏天好像來得特別早,刺眼的陽光,雨季的梅子,古老寧靜的小鎮,太平洋清涼的海風……《海街日記》像是一首寧靜致遠的田園詩,用溫和浪漫的情緒與甜美自然的影像帶我們暫時逃離充滿喧囂焦慮的城市。《海街日記》裡的四姐妹,都經歷著家庭的殘缺和各方面的困擾。或者說是枝的故事從來不是建立在完整的家庭關係之上。完整代表著圓滿,而「圓滿」二字這種等同於「The end」般的詞語,代表著終結,有終結就有「不圓滿」的下個開端。於是,是枝的電影裡,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尋常百姓的生活,總與不大不小的悲與喜相伴。
  • 好戲推薦《海街日記》
    在《海街日記》中的四姐妹經歷了家庭的殘疾和各種麻煩。或者志的故事從來沒有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家庭關係的基礎上。單詞「圓滿」相當於單詞「The end」,表示結束。如果有結束,那麼「不圓滿」將有下一個開始。因此,大多數電影都是普通人故事。普通人的生活總是伴隨著巨大的悲傷和喜悅。看似日記般的瑣事,跳出來,卻講了很多。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 《海街日記》:記錄那些美好可愛的人們
    是枝裕和的片子大多是現實主義的風格,所以他的電影大多呈現給觀眾一種清新開放的風格,組織散漫,人與物也好像不是刻意安排的,沒有十分明朗的結構,構圖也不是很正式,總會有一種十分隨性的感覺。是枝裕和在他的影片中重視現實的立即性,總會架構一種熟悉和親切的層面,時不時可能會用即興的情況造成自然而直接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在緊密控制的狀態之下是較難控制的,但是導演總體對於生活的把控還是蠻不錯的。
  • 《海街日記》:心存感激,所遇皆溫柔
    (文章來源公眾號:大家一起來擼串兒)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不管是心情低落或平淡,總會被是枝裕和的慢時光所治癒,一如《步履不停》裡漫步式地朝你走來,總覺得如沐春風,一切都是和煦的溫度。1.第一次知道《海街日記》,是看到藍白相襯、厚厚的一沓漫畫書,有種望而卻步的「恐懼」,但總是充滿著無限好奇與期待。於是雙重糾結之下,拖延症也是有這點好處,便遇上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
  • 看似漫畫,閱似散文,賞心悅目的少女情懷,就是《海街日記》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在一個很簡單的地方,都是一些很簡單的人物,卻營造出一部不簡單的治癒系電影。對於《海街日記》來說,我會形容其為日版《小婦人》,只因主要也是講述了姐妹四人的故事。《海街日記》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導演在拍攝手法、各種細節的營造上是非常注重的。例如只是一瓣小小的櫻花,隨意的飄落到單車背后角色頭髮時,如此有意而無意的刻畫,能讓觀眾感受到導演的用心。《海街日記》這個故事看似很平淡無奇,沒有跌宕起伏、沒有驚濤駭浪、更沒有人性直接的"宮心計",只有返璞歸真的生活美感。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這部暖心的片子,沒什麼大喜大悲的故事情節,日本鎌倉真的很美~看的過程中,感覺時光慢了下來,《海街日記》又一部是枝裕和導演的溫暖親情片,電影的畫面是乾淨的鎌倉小鎮,夏日與海風、老屋和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