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記錄那些美好可愛的人們

2021-01-20 逆著風去飛翔

昨日閱讀了認識電影中關於場面調度的一場節,其中提到了電影的開放與封閉形式,雖然電影沒有完全開放或者封閉的形式,但是這也是幫助我們進入一部電影的途徑。是枝裕和的片子大多是現實主義的風格,所以他的電影大多呈現給觀眾一種清新開放的風格,組織散漫,人與物也好像不是刻意安排的,沒有十分明朗的結構,構圖也不是很正式,總會有一種十分隨性的感覺。是枝裕和在他的影片中重視現實的立即性,總會架構一種熟悉和親切的層面,時不時可能會用即興的情況造成自然而直接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在緊密控制的狀態之下是較難控制的,但是導演總體對於生活的把控還是蠻不錯的。

2018年坎城電影節東南亞導演奮起,是枝裕和的新片《小偷家族》成為電影節的最大贏家,奪得最佳影片獎。回顧導演的坎城旅程,一路走來,從2001年的《距離》到之後的《如父如子》《海街日記》都在電影節中斬獲了一些獎項,但都未奪得最終大獎,《小偷家族》的成功也算是坎城電影節對於是枝裕和18年來堅持不懈的肯定。

以《無人知曉》、《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為例,影片雖然展現的內容是略微悲慘,甚至令人憤慨、激怒的故事,但是是枝裕和總會把電影處理地十分巧妙,將社會的悲憤包裹在溫情主義的家庭情感之下,人們對於社會問題的悲憤在人性情感之上而被降解,我們再也無力去聲討這些美好社會之中那些無人知曉的社會慘痛,同時是枝裕和也在此通過這種溫情主義的基調去表現他對日本社會的批判,雖會被有些人批評精於計算,但是導演對於家庭生活情感嫻熟地把控,令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在大屏幕下唏噓不已。

導演對於鏡頭調度最妙的一段,莫過於大姐在下班後買菜去找自己的情人,一個有婦之夫。鏡頭放置在遠距離角落中,固定機位像一個偷窺者,此時燈光昏暗,大姐從遠處走來,掏出鑰匙開門,躲躲閃閃的樣子就讓人對大姐這段情感關係產生了疑問,不由得佩服導演對於鏡頭調度的使用。

總歸來講,電影的生活流風格讓觀眾在熒幕之中找尋到了生活的影子,大量生活細節的堆砌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值得一提的是,是枝裕和被日本業界譽為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傳人,兩人影像風格的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對於固定鏡頭的使用,兩人都駕輕就熟。固定鏡頭一定程度上能讓人感覺到時間流逝的緩慢,在慢悠悠的電影中感觸人物情感的變化。另外一點,導演也總喜歡將多個人物放置在同一個鏡頭裡,讓人物說各自的臺詞,做各自的動作,導演用最直觀的方法讓觀眾去感受人物之間的不同。小編總喜歡將他奉為日本新一代平民影像的代表,在此也是同小津做一個儀式性地交接。風格樸實,注重單個鏡頭和人物的自我反省,從而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回顧導演的眾多作品,最喜歡的莫過於《海街日記》。平淡清新的日系風格,高光亮度的攝影。兩代人對於家庭生活從不理解到相互原諒、最終彼此解開了他們內心的心結。每每看完都仿佛眼前呈現了一本記錄她們平淡生活的日記,老大姐香甜幸穩重成熟、可惜愛上了有家室的男人而一直未婚;老二佳乃潑辣開朗、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真摯愛情但是神經又有些大條;老三千佳傻傻可愛,和自己的店長池田同走品味獨特風,但是兩人在一起看起來又那麼地般配;小妹小玲是三姐妹同父異母的妹妹,在大家的提議下和三姐妹一起生活,性格直率但是又藏著許多心事。

其實電影故事本身的矛盾衝突還是蠻強烈的,但是是枝裕和顯然將著一部分放棄了,集中展現生命的美好與不幸、到來與離開。正如片中所提到的一句話:「只要有生命的東西都很費功夫呀。」四個姑娘集中生活在父親的老屋裡,宛如一個溫馨的女生宿舍,相互扶持,相互摩擦,但卻是彼此之間最深的眷戀,各自有各自的可愛之處,也有各自的缺點,但是導演從來沒有附加過任何個人的主觀批判,總是將每個人物展現出來讓觀眾去自我審視。電影最初故事的轉折從父親的葬禮開始,小玲在葬禮結束後帶著三位姐姐在小鎮上轉悠,四個人站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眺望遠方,和家鄉鎌倉有幾分相似,或許此時三個姐姐也就理解了父親的選擇,所以帶著故鄉、親人的眷戀,四姐妹不約而同地流下了淚水。之後小玲送三位姐姐去車站,也許血脈之情的瞬間觸動,大姐眼神之中充滿真摯和深情,小玲敏感地心靈一下子被打動,於是乎四人便展開了一段春夏來冬又去的生活往事。

生命之中本來就存在著太多的無奈,總會讓人難過,但是最終也會讓人慢慢在生活中自我和解,不再有怨恨,不再有不滿,這樣的一個過程,是人與世界、人與家庭的降解。感慨時光流逝,人來人往,總歸塵土。我們要學會放下心中的陰霾,感受點滴溫暖的幸福瞬間,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不必苛責,也許你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無限接近幸福的。

是枝裕和在《海街日記》中煲了一碗大大的雞湯,在這裡沒有都市喧鬧紛繁的生活,因為最終大城市的生活不屬於你,有的只是海邊小街中,二宮阿姨為你炸的竹莢魚;以及只要你的一句話,小男生便會騎著單車帶你去隧道中看那絢爛至極的櫻花;陪你一起去做你喜歡的事情,無論難易,這大概就是最樸素的喜歡吧。

大量生活細節的堆砌,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即使在人將離去之時,我們還能感受到美好的東西是美的,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所以是枝裕和對於生命哲學的探討一直持有中庸和諧的態度,當然最終逃不過導演對於鏡頭的運用。正如鎌倉的美好,在導演的鏡頭中一覽無餘,大海、櫻花、電車、梅子樹、老屋、街邊小店、紫陽花以及影片中那些美好而又可愛的人。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那些溫暖我們的小事
    《海街日記》是一部由是枝裕和執導,綾瀨遙、長澤雅美、廣瀨鈴、夏帆等主演的電影,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暢銷漫畫。影片講述了在鎌倉生活的三姐妹與同父異母妹妹共同生活,各種各樣的事經過家庭的羈絆逐漸加深了彼此間感情。
  • 《海街日記》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這部《海街日記》由枝裕和導演,就如他以往的拍攝風格一樣,這部影片的每一個鏡頭都是那麼溫柔,明亮和乾淨。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明顯的日系風格攝影,令人心曠神怡。在葬禮上她們結識了她們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看著孤單又沉默的玲,她們邀請她一起去鎌倉外婆家同住,故事就這樣拉開序幕……電影開始緩緩講述著她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每日姐妹之間的鬥嘴,偶爾被浴室出現的蟲子嚇得大喊大叫的姐姐,睡過頭只能拼命奔跑去電車上學上班,和同學們一起足球訓練揮汗如雨的妹妹,一起採摘青梅釀酒,又將之前釀的青梅酒一起喝光,在門框上刻下每個人不同時期的身高,記錄姐妹之間的成長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 《海街日記》:一封寫給青春的情書
    這部片子用一個個細膩的鏡頭和美食背後承載的故鄉深情,悄無聲息的改變了人們對美食的認知,也勾起了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靜謐生活的嚮往。在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們心中,對於故鄉的回憶也許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珍貴的記憶,是枝裕和以《海街日記》中四個青春少女的視角在勾勒故事的同時,也同時融入了自己對往昔歲月靜好的思考與留戀。
  • 好劇推薦《海街日記》
    今年的夏天好像來得特別早,刺眼的陽光,雨季的梅子,古老寧靜的小鎮,太平洋清涼的海風……《海街日記》像是一首寧靜致遠的田園詩,用溫和浪漫的情緒與甜美自然的影像帶我們暫時逃離充滿喧囂焦慮的城市。《海街日記》裡的四姐妹,都經歷著家庭的殘缺和各方面的困擾。或者說是枝的故事從來不是建立在完整的家庭關係之上。完整代表著圓滿,而「圓滿」二字這種等同於「The end」般的詞語,代表著終結,有終結就有「不圓滿」的下個開端。於是,是枝的電影裡,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尋常百姓的生活,總與不大不小的悲與喜相伴。
  • 親臨日本鎌倉,感受電影《海街日記》中的景與情
    無論是出於對電影《海街日記》的喜愛,還是在前期旅遊攻略時對鎌倉的嚮往,我們終於還是頂著酷暑高溫,趕著鎌倉海上花火的排期,乘著復古電車來到了心嚮往之的"海街"。長鏡頭下的海街與樸實活潑的古城《海街日記》《海街日記》開篇
  • 好戲推薦《海街日記》
    在《海街日記》中的四姐妹經歷了家庭的殘疾和各種麻煩。或者志的故事從來沒有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家庭關係的基礎上。單詞「圓滿」相當於單詞「The end」,表示結束。如果有結束,那麼「不圓滿」將有下一個開始。因此,大多數電影都是普通人故事。普通人的生活總是伴隨著巨大的悲傷和喜悅。看似日記般的瑣事,跳出來,卻講了很多。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的舊人舊事
    鎌倉小鎮海街的舊事,由自稱「舊人」的是枝裕和來拍自然再合適不過。看過漫畫家吉田秋生的作品《海街diary》之後,是枝裕和馬上覺得自己會把這部漫畫拍成電影。吉田秋生對他只有一個要求:請拍出鎌倉的一年四季。
  • 一部讓人想努力活著的電影—《海街日記》
    四季流轉,姐妹們的故事悄然上演……海街日記記錄著平淡的生活。沉穩的大姐、有點小狂野的二姐、古怪的三姐,少女的小妹。街角的餐館、火車站、海邊、老家、櫻花樹下,一處一處都是風 景。梅酒、白飯魚、咖喱飯,無一不是老街的味道。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這部暖心的片子,沒什麼大喜大悲的故事情節,日本鎌倉真的很美~看的過程中,感覺時光慢了下來,《海街日記》又一部是枝裕和導演的溫暖親情片,電影的畫面是乾淨的鎌倉小鎮,夏日與海風、老屋和四季。
  • 《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經典美學:物哀美學。是枝裕和用一如既往溫暖而細膩的筆觸,通過對生活的細節的捕捉,將四姐妹相處的日常一幀幀記錄下來。
  • 在《海街日記》裡,我看到了人生很值得
    最近天氣開始熱了起來,於是我又把《海街日記》找出來看了一遍,好吧,其實這部會常常復刷。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褒貶不一,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很喜歡的。有網友評論,不管是對比04年發人深省的《無人知曉》,還是前兩年引起大量討論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怎麼看都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背後「家與父」的生命意義
    是枝裕和所選擇的影像風格,依舊還是他所擅長的紀實風格,他的鏡頭極為的克制與冷峻,那些細枝末節便是生活。雖然《海街日記》與《如父如子》都出自是枝裕和之手,但我們還是會很容易把它兩作比較。第一,《如父如子》所探討的是「父身份的存在」,而《海街日記》則是談談「父身份的缺失」第二,《如父如子》是男性主義的電影,而《海街日記》則是女性主義電影它們也有共同之處:是枝裕和嘗試通過「父與母」的形象來重新解構「日本的家庭倫理觀」,並試圖通過兩者之間的差異與共同的矛盾來揭穿這個社會背後所隱藏的現實困境與迷失
  • 《海街日記》最精美的電影鏡頭記錄最溫情的生活畫面
    此文分享高分日語治癒電影《海街日記》《海街日記》上映於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年前在朋友的推薦下第一次看,最近又看了一遍,好不好請看下面的獲獎列表。「愛了就睡,分了就醉」的逍遙與美顏讓人無法呼吸,個性直率灑脫,喜歡喝酒,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敢愛敢恨,追求自由。二姐佳乃直率的性格就是家裡的調和劑,平時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但是姐妹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佳乃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解決。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她們比花美
    豆瓣上有人在大導演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下面留言。我的人生夢想就是:娶大姐為妻,跟二姐做情人,有一個三姐那樣的朋友,再生一個四妹那樣的女兒。想得美,但只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無他,實在是電影裡的四姐妹風華千秋,貢獻了一場盛大的美。
  • 《海街日記》:我喜歡這可愛的四姐妹
    音符是枝裕和的電影傳達著一種親切的日式家庭哲學,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視而不見的生活小事,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靜靜瀰漫著幽微細膩的情感活動,克制而深刻,熟悉又令人觸動。自身及至生活的殘破,例如死亡、出軌、賭博......都習慣出現在他的電影裡,導演也因此被稱作「死亡與記憶的作家」。
  •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依然保持著是枝裕和式的風格——在恬淡中講述,卻總能在影迷心中掀起波瀾。「唯美」是觀看完《海街日記》整體的感受。這離不開畫面構圖和音樂的襯託。影片第48:09秒,淺野和同學們一同去海邊幫忙,大家分工合作,後景不時閃現捲起滔浪的大海,配合著空吟的哼唱,烘託了出一種唯美和諧的氛圍。同樣的像這樣的畫面還有不少比如:淺野搭足球隊同學的車從山坡上駛下來,紛落的櫻花和淺野純情的臉龐。以及在後半段的四姐妹穿著浴衣在庭院裡放煙花。
  • 《海街日記》:一部「旅遊宣傳大片」,卻治癒了你我心底的情傷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
  • 日本鎌倉是青春回憶,《灌籃高手》,《海街日記》同款打卡地
    在很多人心中,鎌倉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它包裹了太多美好的東西,二次元,青春記憶,浪漫寧靜…鎌倉永遠不會老去。一輛電車,幾座古寺,一片海灣,千年古城...鎌倉因為在此取景的熱門動漫作品以及影視作品,而被人們所熟知。